「佛教」觉宗—高僧转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觉宗—高僧转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觉宗—高僧转世
觉宗——高僧转世
觉宗。字道玄。别号松溪。元代扶风人。俗姓南氏。他家世世习儒。而其母陈氏。却十分敬仰佛祖。每年春节。总要去当地的法门寺。施舍米饭给寺内的僧众。从不间断。
一天中午。陈氏躺在床上午睡。梦见法门寺住持坦公送给他一桢玉像。高才一寸左右。陈氏接过玉像。吞进肚里。便怀孕了。陈氏醒后。将此梦告诉丈夫。她丈夫十分奇怪。就派人去法门寺打听情况。得知那天正好坦公坐化了。心知是坦公投胎转世。便许愿说:“假如生下来的是儿子。我一定让他出家事佛!”
觉宗出生的那一天。他家的房屋里有强烈的白光。天空中有梵音。邻居都非常惊异。觉宗在儿童时期就不吃荤菜。举止循规蹈矩。绝无戏弄。尤其喜欢静处打坐。父母亲知其夙缘。也不以为异。正准备实行过去的誓愿。送他出家为僧。恰逢蒙古兵大举入境。
兵荒马乱之中。父子不得相保。觉宗被蒙古兵掠走。携至武川。给元朝太傅当侍儿。他谨慎稳实的性格迥异于其他的侍儿。引起了太傅的注意。便同意让他出家为僧。
觉宗来到媯川青山寺。投于林法师门下。剃度之日。他流着眼泪说:“不知父母现在何方。儿子今天终于出家了!”他潜心佛典。不到三年。初通佛学各经。又去拜访武川英公。听《华严经》疏讲。五年之后。明《华严》底蕴。纵横得妙谛。座下学者甚多。觉宗推为第一。因而名声远播。但是。觉宗并未以此为满足。反而认为宣讲佛法不能过分。坐参禅机更为重要。于是前去参谒圣因大师。
圣因是位老禅师。见觉宗来。问他道:“听说你精通《华严经》。何不开讲坛以度天下众生?到这里来干什么呢?”他回答说:“生死事大。”圣因又问:“自从识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你对此如何领会?”宗觉正在考虑如何回答。圣因对他猛喝一声。他拔腿便欲出去。圣因唤他回来。要他坐下。宗觉回头一望。圣因说:“你分明领会了。”宗觉猛然省悟。
第二天。他又来谒见圣因大师。说:“昨天蒙和尚一喝。我便有所领悟。”圣因说:“你试试看。”觉宗拂袖便出。圣因大师颔首而笑。赞他有悟性。
宪宗元年。朝廷下诏。请圣因大师主持灵山寺。圣因推荐觉宗代己担任此职。去灵山之前。他作偈语一首曰:
十载志如铁。
玄关皆透彻。
跳出荆棘林。
踏破澄潭月。
好向孤峰顶上行。
灵光独耀无时节。
觉宗在灵山登堂说法。十多年里。僧众云集。多达数千人。广增庙宇殿堂。金碧辉煌。映照泉石之间。凡所应有者。一概添置齐全。于是。灵山名声大振。与海内大刹并驾齐驱。
至元四年。潭柘住持文公退隐西堂。觉宗大师补其职。任潭柘住持。使潭柘法席比灵山更盛。觉宗大师外貌修整。在僧众面前极为严肃。使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
而且。他门庭孤峻。他决不会因一言一机的契合便收为门人。而是要反复地审
觉宗于至元年间端坐而逝。塔葬于潭柘。
允若——泉水再来
元朝的时候。绍兴府(今浙江绍兴)有座云门寺。寺里有个大和尚叫允若。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又号若耶——这是因为云门寺旁边有条清清浅浅的溪流叫若耶溪。允若和尚来到云门寺出家之后。就借溪流的名字来自称了。
允若和尚是绍兴府相里人。当他还十分童稚的时候。就不时地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令那些年长于他的青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为之倾倒。在他刚刚九岁的时候。居然就能明晓《春秋》大义。这怎能不叫一般人叹服得五体投地呢?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父母就特别地钟爱于他。
可是。大出他父母和一般人的意料之外的是。当允若年纪稍微大了一些的时候。他却悠然有绝尘之趣。日渐生出出家之念。父母、乡人苦苦劝解。希望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光宗耀祖。但允若却执着一念。坚持要出家为僧。家人苦劝不听。最后只好听由他自己的选择。于是。允若便辞别家人。来到云门寺。开始了他的僧侣生涯。
允若长大到十五岁的时候。寺庙见他仍然不改初衷。执意出家。这才给他剃度。他也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尚。
之后不久。允若和尚便随着其他僧众一起渡过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北上来到杭州的兴福寺。第一次拜谒了当时颇为知名的大山恢法师。大山恢法师见他年少聪慧。锐意求学。心中欢喜。便慨然传授给他《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出乎大山恢法师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年纪轻轻的允若和尚居然只浏览一遍。便悉数尽知这些典籍的要旨!
这时。湛堂法师主持南竺寺。允若听说后。随即辞别大山恢法师。前往拜谒。到了南竺寺。允若和尚一如既往地师尊湛堂法师。广采博学。学识日见精进。凡是法智所结。诸如《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等诸多文献。没有不作深入学习、思考、探究的。
至于其他一些经籍律论。像思清法师的《兼业》、昭圆法师的《异说》、齐润法师的《党邪》、仁岳法师的《背正》等等。也都颇用心力。大花功夫。仔细参阅。审察它们的是与非。正与误。
正是凭着自己这一腔认真、刻苦的治学、上进的态度与精神。允若和尚竟然以小小年纪、后辈晚学的身份。深得许多大和尚都难以攀援的湛堂法师的特别青睐。由于湛堂法师的器重。允若和尚开始执
到了元英宗至治初年(公元1321年)。湛堂法师奉皇帝之命。北上燕都(今北京)。负责校核《大藏经》。于是。他便趁机将允若和尚的特异之行上奏皇上。借以昭示允若和尚的居止、品行。皇帝一听。也不禁大加赞赏。皇恩浩荡。特别钦赐“慈光圆照”的名号。以示优宠。同时。又钦命允若和尚前往昌源净圣院。出任寺院的住持之职。
允若和尚奉命来到昌源净圣院。四处察看一遍。大出意料。感慨良多:当年香火茂盛的一大名寺。由于长年失修。管理欠当。竟然四处颓弊。破落不堪;尤其是风雨之夜。更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但是。眼前荒芜的院落、颓圮的房舍却没有吓跑允若和尚。反而坚定了他光大寺庙、重振寺庙昔日风采的决心。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允若和尚经过仔细考察和认真分析。决心花大气力重新修整寺院:开垦荒芜了的田地。修葺坍塌了的屋宇。重塑佛像金身。敲响晨钟暮鼓……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三年之后。这座净圣院重又放射出灿烂的光华。再现昔日的繁荣。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座巨刹!
完成了这一重任后不久。湛堂法师又飞鸿相招。请允若和尚回归京都。位居自己法座下的首座。负责校验、摄正其他僧众的日常规范。这样一直到元泰定帝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允若和尚再次辞别湛堂法师。前往杭州兴化寺。出任住持之职。
当时。钱塘一带。另有三位非常著名的佛学大师。即天岸济、我庵先、玉庭罕三公。允若和尚和他们三位威望相俦。名达远近。世人尊称“钱塘四依”。即钱塘一带佛学四大支柱的意思。可见当时人们对他们的赞赏。
不多久。允若和尚又回到他当年出家的云门寺。退居归隐。却不时与欧江恩、休耕逸二位法师临风吟咏。忘情山水。不知夕阳在树。夜幕降临。当地人将三人并称“云门三高”。
元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允若和尚居停在浙江的圆通寺。后来又来到上竺寺。在这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眼早已废弃了的缨络泉。已经干涸了许多年。有一天。允若和尚漫游来到这里。便手持锡杖。轻轻地敲打着泉水边上的岩石。一边祝祷说:“如果我的佛缘尚存在的话。那么。泉水啊。你应当为了我再涌现出来;如果我的佛缘已尽了的话。那么。泉水啊。你尽管一如既往地干涸着好了。”
允若和尚祷告完毕。便见泉水汩汩涌出。清彻碧透。一会儿便将干涸多年的泉湖注得满满的。随行的人见了。无不感到十分惊讶。这事后来让户部尚书贡师泰知道了。也不免十分感慨。便把它比作铁树开花。慈云重荣;又称此泉为“再来泉”。
随后。允若和尚重又退隐云门寺。筑建了一座小小精舍。专门钻习《法华经》、《三昧经》。以此作为自己暮年的净修之业。
这时。已是元末之际。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干戈纷呈。人民四处逃难。无以为生。云门寺一带久仰允若和尚法心慈容的民众。纷纷前来投奔;却又见佛门净土同样战火烧身。无以活命。因此。大家就好心地劝说允若和尚和大家一起。远避山野。躲逃杀身之祸。待天下平静了。再来还就佛门。
没想到允若和尚不仅不听大家的建议。反而怒斥说:“你们谁听说过灾难是可以躲避的呢?我的对敌就要到了。我还是守在这里。等候他们的到来好了——你们别管我。赶紧走吧!”大家见苦劝不听。只好任由他孤身一人留在云门精舍。纷纷逃避走了。
等到大家都离开之后。允若
但是。就在这帮贼寇之中。却有一名贼寇。向来胆大包天。行为蛮野。听了头目的劝告。只是当作耳边风。不执行命令。举刀向允若和尚劈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刀光一闪。允若和尚便如山一样。颓然倒地……
与众不同的是。允若和尚被杀之时。半点不见血溅地。而是一腔白色乳液。从刀口涌出。沾满了地面……
这一天。是元顺院帝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二月二十九日。允若和尚寿年八十。而僧侣生涯则长达六十五个春秋。
允若和尚在世的时候。风度简远。不苟言笑。因此。赵孟頫敬称之为“僧中御史”。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有名的有集庆寺友奎、演福寺良瑾、延庆寺如莹、隆德寺法让、净圣寺圆证等。所著《内外集》。是黄瑨替他整理、印行的。
明本——弘法南沼
明本。俗姓孙。元朝钱塘人。他的母亲怀胎十月。分娩之前梦见有一个无门无派的开道僧人送给他家一个大灯笼。梦醒即生下了明本。明本从小禀性淳朴。喜欢吟诵经文。喜欢打坐。七岁开始学习《论语》、《孟子》。尚未学完。因母亲逝世。便辍学了。十五岁时自守佛戒。发誓终生向空寂。入佛门。
不久。因为阅读《传灯录》时产生了许多疑惑。志在参省。于是登上死关。去拜见妙公。妙公是当时的著名高僧。但为人十分孤傲。他头发很长也不剃。衣服又脏又破也不换。不愿与人交往。从未露过笑脸。也从来没有给他的任何一个弟子剃度过。可他一见明本。便欣然而笑。亲自为明本剃发。可见他已预知明本将来必成大器。
明本投妙公门下之后。花了很长的时间研读《金刚经》。对许多疑惑之处有所理解。但他认为自己虽然识量疏通。于佛理无不融会贯通。但全由苦思所得。而非本性。于是来到天目山。在东南诸山中选
后来。他洞彻佛理。发言高妙。妙公认为他深得自己的真传。非常赏识。但明本自己却十分谦虚。从未以师道自任。然而。“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其光气自不可掩。至元年间。松江有个大富翁瞿氏。出资在莲花峰建了一个大寺庙。号“大觉正等禅寺”。请妙公任住持。妙公此时年高将化。荐明本自代。而明本却坚辞不往。
明本常常说“担任住持的人。首先要有无上大道。其佛力可以开明入天;其次要长久地培养福缘。其缘分可以广纳徒众;再次要能明智通变。其智力可以应付各种应酬事宜。所以大凡为住持者。必须佛道为之体。缘分和智力为之用。假如有其体而缺其用。就会化权不周。事仪不备;假如有其用而缺其体。虽然处众而众归。制事而事宜。但大道不通。也是不行的。更何况像我这样。三者都不具备。如果也敢于去充任住持。对于因果祸福。难道会没有不安与恐惧吗?”
当时佛教五大名山都缺住持人。各山人士纷纷写信或送聘礼。欲请明本大师去担任住持。他全一一推辞。有时为了回避。不得不躲到偏僻荒远的深山或人迹罕至的海滨。然而。四方闻其名而前来求学者。背着干粮。挑着行李。不远万里而来。络绎不绝。
南诏有个僧人。法名玄鉴。素明教观。而且知识广博。颇有辩才。他对人说:“听说中国有禅宗一派。我将前往考察。如其理精博。我就服其学;如果其学不当。我就要改变它的宗旨。让它服从我们的教观。”
他来到中国。与明本一交谈。立即领悟到自己从前所学并未洞发源底。正准备回南诏发扬光大禅宗。却在吴地因病死去。玄鉴的弟子携带明本的画像回到南诏。那画像发出神光。直达天外。南诏人惊异不已。于是都改信禅宗。而尊明本大师为禅宗第一祖。
明本大师四方云游。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僧人俗众的仰慕。但别人送来的香茗金帛。他望都不望一眼。依然吃他平常的斋饭。穿他普通的布衣。有人见他身体肥胖。夏天炎热。穿着布衣苦不堪言。便送给他一袭葛衣。他却坚辞不受。
他虽然屡辞名山住持。自处于山林江海。但在山上结庐自居。白天劳作。夜晚参禅。规程条章。井井有条。仪态慎严。就像面对数千僧众。至于他激扬佛法。提倡禅宗。机锋指处。使婴之者胆丧。闻之者意消。无不心折膺服。
当时的公卿大夫如徐威卿、郑鹏南、赵子昂等人。一闻他的道行。便生崇敬之心。待到观其仪容。与其交谈。便无不钦佩仰慕。终生不改。浙江丞相脱驩公。最为严厉持重。读了明本的书。当即敛衽望拜。
高丽王以王室之贵。不远万里前往礼拜。对身边的人说:“我见过无数的高僧。却从来没有见过像明本大师那样有福有德的。”由于受到明本大师的启发和开导。高丽王甚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至正三年八月。明本大师圆寂。世寿六十一。寂前一天。有白虹突然兴起。横贯全山。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2/12163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觉宗—高僧转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觉宗—高僧转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