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
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
唐太宗的少年时代。佛教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氏这个大贵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606年。九岁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亲李渊曾亲自到长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后。李渊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内供奉。这些在李世民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后来他始终念念不忘儿时的这段经历。曾亲自撰诗赞颂草堂寺祖师鸠摩罗什。表达对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共法鼓而同宣。与梵音而俱远。
唐太宗俱足“信、愿、行”。他继位后。立即宣布废止限制佛教发展的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为佛教振兴颇费心血。贞观三年。为报母恩。舍旧宅通义宫为尼寺。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复隋朝设在大兴善寺的译场。命印度和尚波颇主持译经。中国沙门十九人助译。命大臣房玄龄、杜正伦、萧累等监护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宫廷内外大兴佛事。或
礼敬玄奘。相见恨晚。
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师由印度求法归来。抵在长安。太宗与之“谈叙时俗。从卯到酉(早上五时到晚七时)不觉时延”。玄奘条陈所需优给。甚至对大功臣尉迟敬德的爱子窥基。也应玄奘的请求。特赐其出家。跟随玄奘学佛译经。窥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终成为玄奘的得意门生。并和玄奘一起创立了唯识宗。太宗以法师德业渊博。仪表绝伦。因此想请法师还俗来当宰相。被奘师婉拒。因此太宗皇帝对学佛出家更为景仰。赞叹道:“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太宗还延请全国高僧数人。征集缀文、字学、证梵学者和笔受、书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内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国
佛教的兴盛。带来了国丰民安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时期。贞观年间。全国寺数已达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数盈十万。”佛经翻译规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继创立。佛教兴盛之因。结出了“贞观之治”之果。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于政治、廉洁奉公;对民众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客观上安定了社会秩序。缓和国内外阶级矛盾。公元六二九年。天下丰收。斗米三钱。夜不闭户。行旅不带食粮。一年断刑二十九人……全国处死刑的不过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八方来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三年的十二月间。太宗皇帝又下诏。为指挥作战的七处战场遗址。建立七所佛寺。在他“行阵所立七寺诏”一书中说:“纪信捐生。丹青著于图像。犹恐九泉之下。尚论鼎镬。八维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立福田。济其魂魄。”于是在他倡议已来。交兵作战。死亡惨重的地方。为敌我双方义士
正如《大乘无量寿经》所述:“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这正是佛门弟子理想中的人间净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3/12705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