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不劳而获的咒语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1-14 00:1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不劳而获的咒语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不劳而获的咒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劳而获的咒语

不劳而获的咒语

有天眼的国王

过去有一个国家叫迦尸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善于用严正的法典治理国家。因此很有政绩。在他的治理下。迦尸国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一副太平景象。国王虽然治国有方。恩泽万民。但却有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就是已年过半百却一直没有子嗣不仅是国王和王后。就连全国的臣民和百姓都在担心未来国王驾崩后。谁来继承王位呢?全国国民每日都不断地为国王烧香祈祷。盼望着王后或王妃赶紧生个小王子。

或许是举国上下诚心所至。感动了老天。王后终于怀孕了!十个月过去后。王后果然生下一子。但是奇怪的是。这个儿子面部是平平白白的肉面。没有眼睛和鼻子。只是在下面的部位有一张和正常人一样的嘴巴。能「哇!哇!」地哭着。

虽然儿子没有眼睛、鼻子。但到底是王室的骨肉。到了王子出生的第七天。国王仍然设宴集会。邀集群臣进行庆贺。并按习俗请了许多相师和道士。来为王子取名字。按照当时迦尸国的礼法规定。国王儿子取名要参考长相、参考生辰八字以及父母方面的特征。因此。听到国王征集王子的名字。有个婆罗门就问:「国王老年得子。实在是我们全国的福气。请问哪位知道王子的身体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吗?」

宫内的一个侍从回答说:「王子出世以来。长得又白又胖。体格健壮。是帝王之相。只是王子的脸面平坦。除了嘴以外。并没有眼睛和鼻子。」婆罗门听了。回答说:「既然是王室之胄。没有眼鼻。也没什么关系。那就根据王子的异相。取名镜面吧!」

为了让王子健康成长。国王和王后挑选了四个奶妈昼夜服侍小王子。一个负责替王子洗澡;一个负责为王子换尿布;一个负责怀抱哄逗;一个负责喂奶。小王子在奶妈们的细心照顾之下。一天一天成长。镜面王子虽无眼鼻。但是他博闻强记。又用心学习。刻苦研究法典。学有大成。并研习出一套治国之道。等到他长大成人。老国王命终。就把王位传给了没有眼鼻的镜面王子。王子便成为镜面王了。

虽然镜面王没有眼睛。但能洞察事情的毫米;虽然没有鼻子。却嗅得出香臭。王公大臣们都称镜面王独具慧心与「天眼」。因此当王子登基之后。把迦尸国治理得更为井井有条。全国的老百姓。见国王虽然没有眼鼻。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远远超过了他贤能的父亲。让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听说国王长有天眼。不太相信。多次想测试国王。但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镜面王命令那位大臣负责改建宫殿。并要求新的宫殿要比现在的宫殿更胜一筹。不仅要在殿上刻好文学。雕上飞禽走兽、花草人物。而且要每个房间都要画上精美的彩画。让新皇宫充满艺术气息。

「哈哈!机会来了。我倒要看看国王是不是真有传说中的天眼。」那个大臣命人抓来一只猴子。并给猴子穿好衣服。然后把它放进一只用皮革缝制的大口袋里。大臣把大口袋扛在肩上。来到镜面王跟前。对他说:「按照大王发布的命令。臣已经找到了为您建造新殿的能工巧匠。请大王指派他工作吧!」

镜面王耳听八方。早已洞察这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心知这是大臣想测试自己是不是真有天眼。于是既不愠也不怒。不慌不忙地念了一首诗:

「看到此生灵。眨眼又乱蹦。秉性急又躁。脸面皱红红。

残折花果树。对人多不近。怎能造宫殿。放归野林中。」

众大臣见镜面王不用眼睛看。就知道大皮口袋里有一只猴子。果真具有天眼。人人称奇。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位 明君而感到欣慰。并且更加信服了。在梵授王治理国家的时代。菩萨降生在迦尸国一个富有的商人之家。菩萨长大成人后。渐渐领悟到世间

佛教因果故事动画版

一切祸患都是人类无止进的欲念所招致。只有消除这些欲念。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于是。菩萨收拾了简单的包袱。脚穿草鞋。身穿布衣。舍弃原来荣华富贵的生活。步行数百里。到喜玛拉雅山去做隐士。他一路餐风露宿。从恒河中汲水而饮。在恒河中濯足洗脸。一直走了许多个月才到达他向往的地方。  在一段时间的禅定生活中。菩萨修行的境界在不断地进步中。也有了五种神通。后来。他的声名远播。许多人不远万里前来追随他。拜他为师。菩萨在那里。成为众多苦行者的老师。  喜玛拉雅山的山坡上有一条小蛇。经常爬出来外边悠游闲晃。小蛇无意中爬进了一个苦行者的净修室中。这位苦行者见到小蛇。产生喜爱之心。把它收养在一个竹笼里。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  这条被收养在竹笼中的小蛇。被众人称为竹蛇。苦行者待竹蛇尽心

佛教影视祖师大德的故事

尽意。无微不至。有如对待亲生儿子一般。众人便戏称他为「竹蛇爹」。  菩萨听说了竹蛇的事情后。便把那个苦行者召来:「听说你养了一条蛇。这是真的吗?」  苦行者诚实地回答:「是的!」。  「你如今正在修行。切不可与蛇接近。快将它放归山林吧!」菩萨劝诫着苦行僧。  苦行者因为长久与小蛇相处。感情深厚。已经分不开了。于是。他便向菩萨解释说:  「这条蛇与我互通灵性。它尊敬我如同尊敬老师。它已经成为我的亲密伴侣和精神寄托。没有它。我会活不下

佛教故事大全31集

去的。」  菩萨无奈地摇摇头。说:「玩物丧志。爱欲乃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你将来会因这条蛇而丧命的!」  苦行者爱蛇心切。不听信菩萨的劝告。一意孤行地继续将竹蛇养在屋中。像从前一样尽心地喂它、宠它。  有一次。所有的苦行者都相约出去采集果子。他们来到一个地方。见那里的果树长得非常茂盛。于是就在那儿多住了几天。以便多采集些果子回来。  「竹蛇爹」也随大家一起出去采集果子。但这次他不能带竹蛇去。只好把它放在家中。  几天后。牵肠挂肚的竹蛇爹一进家门。第

佛教智慧短故事

一件事便是去看望竹蛇。  他一边走一边想:「我这几日在外饱尝野果。却苦了它在家中挨了数日的饿。我今天一定要好好地慰劳它。」  竹蛇爹急忙着打开竹笼门。把手伸进去。抚着竹蛇的头说:「来。孩子。你饿坏了吧!」  竹蛇这几日饿得心中发慌。正在恼恨之中。它怒不可遏地一口咬住了伸进来的手。  竹蛇是一种剧毒的蛇。所以苦行者顿时中毒倒地。丧生在竹蛇身旁。这竹蛇深知它过去的那种终日饱餐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便窜出笼子。逃回树林中去了。  当其它的苦行者看到竹蛇爹中毒身亡的情景。又惊愕、又悲痛。急忙跑去报告菩萨。  菩萨吩咐将遇难的苦行者收敛起来火葬。在焚化尸体之际。菩萨坐在众苦行者中间。念了一首偈颂:「刚愎自用者。不听善者劝;犹如竹蛇爹。命丧旦夕间。」  菩萨向凝神静听的众弟子宣讲说:  「这位苦行者修行时心神不静。一边在追求禅定。另一边却想给自己的精神寻求另外的寄托。他盲目宠爱一条蛇。而不问对象是善是恶。一味把信任和精力施授予它。这无疑是引火自焚哪!」  菩萨慈悲地告诫所有的苦行者。让他们都能够安于禅定的法乐中。苦行者们从此净化心念。潜心修行。制约自己的一切爱欲。  菩萨往生之后。他的灵魂安然升入梵界。他的追随者们仍遵循他的训戒。经过苦心修修。个个相继升入梵界天上。在波罗奈城有一个德行超群、精通法咒的咒文师。他是全波罗奈城名声最大的老师。教授着五百个学生。  有一个名叫桑耆沃的学生。从老师那学会了起死回生的咒语。但是。这个学生性情浮躁。他刚学了一部分。还没有掌握解咒的方法。便自满起来。不肯再学了。  一天。桑耆沃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到森林中去捡柴。看见林间地上躺着一只死老虎。桑耆沃便对同学们夸耀:「嗨!老师教过我起死回生的咒语。我啊!能让这只死老虎重新活过来唷!」  「如果你真有这种本领。就快使出来让我们看看吧!不然我们可不相信呢。」说罢。同学们都纷纷爬到树上。从枝叶间探出头来。观看桑耆沃的表演。  桑耆沃站在死虎身边默念咒语。并用石子投掷死虎。那死虎一下子跳起来。  「嘿!你们看!我很了不起。很了不……。」只见老虎猛地向桑耆沃扑过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脖子。没等桑耆沃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就命归黄泉了!  桑耆沃一死。咒语失灵了。老虎也马上倒地身亡。两具尸体倒在一起。  同学们在树上都吓呆了。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慌忙地爬下树。背着柴回来。向老师报告了这件事。  同学们一边说。一边为失去了一个伙伴而伤心落泪。  老师也难过地摇着头。用手拍着学生的肩膀说:  「仁慈和善心。施前当三思;施于好为善。施于恶惹祸。孩子们!不辨善恶。滥施恩情的人。只会把灾祸引到自己身上来。慈悲的同时。也应该拥有智慧呀!」  「老师。原来起死回生的咒语这么危险啊?」学生哭着问。  「我教给桑耆沃起死回生的咒语时。本来应该一起教给他解除咒语的方法和行咒的规矩。可他刚学完起死回生之咒。就大叫说自己可以去普救众生。不愿再往下学。结果……。」  学生中有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了老师的话。羞惭得低下了头。  最后。老师慈悲地教导着所有的学生:  「学习中的浮躁是千万要不得的。你们一定要牢记桑耆沃的前车之鉴。以免重蹈他的覆辙啊。」

不障修行  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经的时候。有一位很年轻的长者子常常去听经。觉得佛陀的教育既实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他一心向道。可是。家里的老母亲却很不高兴。虽然她不喜欢儿子常常亲近佛陀。不过。她非常疼爱儿子。也不忍违背儿子的心意。  有一天。长者子向母亲提出要求:“我想出家为沙门!”  然而。他的母亲怎能接受呢?她说:“只要我还在世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出家。”又说:“而且这段时间内。你要认真做生意。不可以把心思分散。要赚很多钱才行。等我阖眼之后。要修行才由你去。现在只要一心一意赚钱就可以了。不可以亲近佛陀。”  长者子很孝顺。他答应老母亲的要求。顺着她的意思去做。佛陀也教育弟子要孝顺“堂上活佛”——父母。因此。老母亲还在的时候。他要全心全意孝顺妈妈。  他日日夜夜都专心于赚钱。但是他赚来的钱。母亲都舍不得用。有沙门来托钵。她也不肯布施。有时甚至大声辱骂出家人;若是乞丐来到门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总之。她非常悭贪。没有一点儿施舍心。  她把儿子赚的钱换作金银。然后在房子四周掘地窖。把金银都藏在里头;尽管儿子赚再多的钱。她总是说不够用。经过很多年。他的母亲因为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亲往生后。长者子就到僧团出家修行。  长者子出家后跟随在佛陀的身边近十年。他非常用心地接受教法。后来。他找到一个清净之地。就向佛陀请求到那里筑茅棚静修。  有一天。草屋外面来了一位衣着褴褛、蓬头垢面的女人。她全身像被火烧过一样。非常丑陋。她向里面又跪又拜的。啼哭不止。修行者出来问她:“你从哪里来的?为何这般模样?又为何啼哭?”  她说:“尊者。还认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亲。因为我悭贪、辱骂贤人又阻碍你去修行。世间的恶业无所不作。所以死后堕入饿鬼道。受尽了种种苦楚煎熬;现在想要解脱苦难。唯有仗着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听了心里非常悲苦。没想到自己出家那么久。而母亲却在饿鬼道里受苦。他问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  她说:“一定要将我所有的东西拿去布施、造福、遗爱人间。我才能解脱。”  他不知道母亲生前都把金银藏起来。便问:“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呢?”  他的母亲说:“我把金银藏在房子四周的地窖。你可以把所有的金银挖出来。布施给贫困急难的众生。也可以供养有道

佛教真实故事传说

的修行人。”  于是。修行者赶紧去处理。他举行一次无遮大法会。也就是布施的法会。他把地窖里所有的金银换成粮食、物品。于四十九日内。凡是饥饿、贫困的人来。一律有求必应。把所有的家产完全布施出去。  圆满的那天晚上。他的母亲像天人一样。穿着洁净的白衣来到尊者面前。向他叩头道谢。感谢尊者为她造福。让她得以免除饿鬼之苦。而且托儿子修行之福。已能往生天堂了!  从这则佛陀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也可警惕现代的众生;平日财物应“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广为布施多多植福。

弥勒佛的前身  从前。世上有一个国王名叫智力。他有一个儿子名叫智止。他们都潜心向佛。非常虔诚。国中有一位比丘。与智力国王是很好的朋友。国王和国中的人民都很尊敬爱戴他。  有一回。比丘的大腿上不幸长了一个大毒疮。请遍了国内名医。用尽了各种良药。都不能治愈。国王和王后、王妃们听说后。都非常伤心。时时为他担忧。  有一天国王在宫中打盹。梦见有个仙人对他说:  「要想治好比丘的病。就要用活人的血肉给他吃。只有这样。比丘才能痊愈。」国王从梦中惊醒。想着梦中的情景。心中半信半疑。更加闷闷不乐。  「父王。您怎么看起来忧心忡忡呢?」太子智止关心地问着他的父王。  「唉!比丘的病一日更重一日。我刚刚梦到一个仙人。指点了我一帖药方。」  「这不是可喜可贺吗?怎么陛下看起来更加郁闷呢?」一边的大臣疑惑着。  「可是。仙人说。必须要用活人的血肉才可医治。这怎么办呢?取活人的血肉。多么残忍啊!更何况。要去什么地方可以得到活人的血肉呢!万一。没有药效。岂不多造了孽。」智力国王皱着眉说。  智止太子看到国王如此着急。便对国王说:  「父王!您不要发愁。世人一心向佛的重道之心是不可违背的。与之相比。人的血肉反倒是最低贱的东西。这事就交给儿臣去办吧!请父王不要担心。」太子说完便默默地退出王宫。  智止太子回到自己的住所。便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血肉。请仆人炖煮后。送给比丘。不知情的比丘吃了后。大毒疮确实立即痊愈。众人都惊讶不已。  国王听到比丘病愈的消息。十分高兴。但又听闻割肉治病的是自己的儿子。心疼之余。便赶往太子住处探望。  「儿啊!你还支持的住吧?」国王担忧地问。  只见太子如往常般地走到国王面前:「启秉父王。割肉的伤处。方才不知为何地神奇痊愈了。」  「哎呀!真是太神奇了!一定是上天在考验我们的仁爱之心啊!」国王和太子及众随从们纷纷跪下来感谢上天。国王便将全国的财富。都赐给了太子。并告诉太子:  「将来。我们一定要更加护持佛法。以慈悲之心治理我们的国家。」  当时的智力国王是弥勒佛的前身。智力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不劳而获的咒语  古时候有一种咒语。叫做「云月咒文」。这种咒文有无法估量的价值。相传当天空中的彩云和明月相结合的时候。只要把云月咒文反复念上几遍。就会从天上降下金、银、珍珠等七种宝雨来。而精通这些咒文的人。就称做「咒文师」。  在波罗奈国的村落里。有一位这样的咒文师。那时菩萨降生在一个婆罗门的家庭里。少年时。他就跟随这位咒文师学习「云月咒文」这种技艺。  有一回咒文师要到相邻的契帝耶国去做法事。因此带着弟子离开了村落。途中经过一处荒芜的山林时。忽然冲出了五百名的山贼。师徒二人就被拦路抢劫的山贼抓住了。  这伙山贼为了得到他们的钱财。留下咒文师当人质。要徒弟回家拿钱来赎师父。  山贼恐吓地说:「如果不马上拿钱财回来。就等着替你师父收尸吧!」  「师父您多保重。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徒弟含泪向师父告别。并再三叮嘱咒文师说:  「师父。我看了天相。今明两天就是彩云和明月相合的日子。您万不可为了摆脱山贼的折磨而念动云月咒文。让天降下宝雨。如果您念动了咒文。不但救不了自己的性命。连这五百名山贼也将不得存活!请您一定要记住啊!」  徒弟向师父千叮咛万嘱咐后。便飞快离开了山林。昼夜兼程地赶回家拿赎金。  第二天晚上。山贼们喝醉了酒。把咒文师痛打一顿。之后又用绳子把他捆起来。绑在一棵茂密的大树上。咒文师被打得遍体鳞伤。正痛苦无奈地仰天长叹时。只见彩云布满天空。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其中。  看到这种情景。咒文师心想:「今夜就是彩云和明月相合的日子。如果念动咒文。天上就会降下无数的宝雨。山贼们见到了这么多金银珠宝。还不把我放掉吗?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苦苦地忍受折磨呢!」  急着脱离险难的咒文师。早就把徒弟的叮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喂!你们绑架我是为了钱吧?如果我给你们许多财宝。是不是可以放掉我呢?」咒文师对山贼大喊着。  山贼们回答:「只要你能让我们发财。一定会让你平安地离开这里!」  「那好。你们赶快我放开。让我沐浴净身。等一下我念动咒语。你们就可以获得无数珍宝了!」  山贼们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咒文师的话去做了。  咒文师做好了念动咒文的一切准备。便面对云月相合的方向反复念起了咒文。顷刻间。天空中犹如下雨一般撒落了无数闪耀着光芒的金银珠宝。  山贼们每人都得到了许多珍宝。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们心中却有着更奸诈的念头:  「原来咒文师本人就是个宝物。既然他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又怎么能放走他呢!」于是。山贼违背了事先许下的承诺。依然把咒文师扣在身边。  这时。另一伙盗贼路过这里。他们个个武艺高强。很快就打败了这伙山贼。  「为什么要抓我们?」山贼问。  盗贼们回答:「废话!当然是想得到钱财!」  山贼们又问:「如果给你们许多财富。是不是就可以放掉我们呢?」「只要你们能拿出更多的财宝。保证让你们平安地离开这里!」  于是。山贼们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这些财宝都是那个咒文师。凝视天空。念动咒语。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你们只要把他带走。不就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钱财了吗?」  盗贼们听了。果然把山贼全释放了。只把咒文师留着。当天晚上。盗贼头目就对咒文师说:「喂!快为我们降些珠宝吧。」  咒文师回答:「我也很想为你们降些财宝。可是我的咒语。必须是在天空彩云和明月相合之时才能灵验。今夜天空乌云压顶。我怎能给你们降宝雨呢?」  盗贼头目有些不耐烦地问:「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这种时候很难遇到。一般一年才有一天。昨夜才遇到这么一个天相。再想遇到。就要等到一年以后了。」  「哼!你这妖道。故弄玄虚来欺骗我们。你不能为我们降宝雨。还要让我们平白养活你。破费钱财。不如现在把你杀掉!」盗贼们觉得自己被欺骗。气得挥刀就把他劈成了两半。咒文师就这么死了。「这一定是那些山贼们为了脱身而编造的谎言!」  「是啊!把我们当白痴啊!看我怎么修理他们!」  盗贼们立即出发追赶上那伙山贼。把他们也全杀了。然而。悲剧并未结束。当他们自己分配这笔财富时。由于分赃不均。发生内讧。引起了争斗。最后演变成你死我活的内战。最后只有两个盗贼侥幸活了下来。  这两个盗贼把这些财富隐藏在一个小村庄里。虽然他们有许多的钱财。但却没有粮食。只能一个人留下看守。另一个到村里去买些食物。  「如果我一个人独自吞下这笔财物。那我将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要让他分走一半呢?一定要杀了他才行!」留守的盗贼这样想着。  而去买食物的盗贼也在动坏念头:「如果我一个人独吞这笔财物。那我将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要让他分走一半呢?我一定要毒死他!」  过了一会儿。买食物的盗贼回到了他们隐藏的地方。一进门。就被那个留守的盗贼一刀给杀了。留守的盗贼看到如此多的财富都归他一人所有。不由得欣喜若狂!拿起买来的食物。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结果毒性发作。不久也死去了。  就这样。为了财宝。咒文师和所有的山贼、盗贼都因此丢掉了性命。  当咒文师的徒弟回到家中。取得钱财赶来要赎回师父时。却不见那伙山贼的踪影。一路寻来。看到的却是山贼们和师父倒在血泊中的尸首。  这时。徒弟不禁伤心地叹息道:「师父不听从我的忠告。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他人。凡是想用不义手段发财的人。结果就是死亡。这一点连我聪明的师父也不例外啊!」  从此之后。徒弟再也不学这些不劳而获的法术了。转而入山苦修。发愿救苦救难、普渡众生。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4/137080.html

以上是关于不劳而获的咒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不劳而获的咒语;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429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