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1-08 00:2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

1、佛陀与父亲净饭王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

佛教说故事

。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

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亦即佛陀的父亲。

佛陀悟道后。四处宏扬佛法。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年已花甲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这种心情越来越强烈。他一连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带着众多的随从。前去请佛陀回国。但每次侍臣听闻佛法之后。都不声不响地出了家。加入僧团。并证得阿罗汉果。只因阿罗汉们把世间之法看得都很淡薄。他们没有把老国王的信带给佛陀。

一筹莫展的国王深感失望。只好将最忠诚的老侍臣史鲁德亚叫来。命其带信。同其它人一样。克鲁德亚深具慧眼。闻法后加入僧团。亦证阿罗汉果。但是。不同于其它人。他把净饭王的心愿转告给佛陀。劝说佛陀从去见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亲。当时正值春天。适宜远行。这样。佛陀

佛教的故事视频动画片

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讲经说法。从从容容。走走停停。两个月后。他们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这时。高傲自大的释迦族元老们都这们想:“佛陀是我们的小兄弟。侄儿辈或孙子辈。”然后。他们对那些年轻王子们说:“你们向他行礼。我们就坐在你们的后面。”他们坐在一起。动也没动。更没有向佛陀施礼。即时。佛陀升至天空。大显双运神通。以此制服了他们的狂妄。佛陀的父亲老国王见如此不中思议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随即。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

这时。天空突然漂落一阵雨水。洒在大家身上。这一不同寻常的瑞相。使大家议论纷纷。佛陀就给他们讲了《须大舒本生故事》。说明在前生前世时。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事。

听讲完毕。释迦族人大为高兴。然后。他们纷纷辞行回家。不知道请佛陀及其弟子吃饭是他们的义务。连国王也没有想到要请佛陀。他认为:“我的儿子不到我王宫来。他要到哪里去?”所以。一到王宫。他就吩咐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在王宫里等待佛陀的到来。

第二天。因不曾有人相约供斋。佛陀及其弟子们准备停当。沿着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乞食。

动身之前。佛陀这样想:“过去诸佛入其眷属之城后。是径直到他们的家接受供养。还是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后来。他明白。过去诸佛沿路乞食。所以。佛陀一路托着钵。来到迦毗罗卫国的街头。

当耶输陀罗告诉国王佛陀这种有损王家体面的行为时。他大为伤心不安。急匆匆地来到佛陀跟前。行过礼后。迫不及待地问道:“儿呀。你为什么要如此地在我脸上抹黑。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我做父亲的受到极大的羞辱。你以前坐金色车辇外出效游。而现在却在街上乞食。这讲得过去吗?你为什么要出我的丑?”

“我不是在出你的丑。大王。我是遵守我家族的传统。”佛陀答道。

这使国王更加震惊:“但是。以乞食为生是我家族的传统吗?佛陀。我们家族是大日王种。刹帝利的后裔。没有一个武士曾经乞过食呀。”

“大王。这不是你国王家族的传统。而我佛陀家族的传统。诸佛以乞食为生。”佛陀站在街头。如此地劝说着国王:

“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

刚听完此偈。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他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

饭食之后。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国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于此同时。波阇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

有一次。国王告诉佛陀。他曾拒绝相信传言。说他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佛陀因此讲了《法护本生故事》。佛陀说。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给他看一堆白骨。但是。他还是不相信他儿子死了。这一次。净饭王证第三果。

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他即证阿罗汉果。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七天后圆寂。当年佛陀40岁。

2、佛报母恩的故事

摩耶夫人婚后产下佛陀。然分娩七日后即告崩殂。据《杂阿含经》卷十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等记载。佛陀成道后。尝于一夏上升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报答母亲的恩德。佛陀住了三个月。才从天上下来。那就是现在印度的三迦沙。

又。《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佛涅槃时。摩耶夫人于空中诵偈颂。《摩诃摩耶经》卷下则记载。佛入灭时。摩耶夫人从天而降。悲泣不已。佛遂从金棺现出说法云云。

3、佛陀与妻子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公主和悉达多太子(佛陀)同年。在16岁那年与他完婚。当时悉达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赢得了她的爱情。她享尽了王宫里的荣华富贵。生活极为幸福快乐。

29岁那年。就在她刚生下唯一的儿子罗睺罗的当天。她全心爱戴。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离家出走了。追寻解脱生活之苦的真理。他在夜深人静时。没有向他忠诚而又美丽的王妃告别。不声不响地离开王宫。留下年经的耶输陀罗一人抚养孩子。第二天早上。她还和往常一样起床后。前去向她深爱着的丈夫道早安。但一下子惊呆了。她丈夫不见了。当她意识到她的梦中王子离开了她和新生婴儿时。她猛地被一阵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她永远地失去了她最爱之人。富有魅力的王宫大院在她的眼里经变成了地狱。整个世界一片空虚。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儿子。

有好几个刹帝利王了曾向她求婚。她都一一拒绝了。她一直忠诚的爱着她的丈夫。她只为他而活着。听说丈夫以苦行为生。她断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宝。穿上俭朴的黄色衣裳。在苦行的僧乔达摩六年精进苦修。趋证菩提的日日夜夜。耶输陀罗公主时时刻刻关心着他的一切。自己也仿效行事。

觉悟之后。佛陀行化至迦毗罗卫城。第二天应国王邀请。来到王宫。其它人都来礼拜了佛陀。唯独耶输陀罗没来。她想:“如果我还有一点点福德因缘的话。高贵的佛陀一定会亲自来见我。然后。我再向他行礼。”

饭食完毕。佛陀把钵交给净饭王。在两个弟子的陪同下。来到耶输陀罗的寝宫。在早已准备好了的垫子上坐好。佛陀说道:“让国王的女儿如愿地向我行礼。不要再说什么。”

听说佛陀来了。她命令宫女们给她穿上黄色的衣袍。佛陀刚刚坐下。她就象飞一样跑到他的跟前。紧紧抓住他的双脚。把脸紧贴在脚背上。恭恭敬敬地礼拜了佛陀。

如此这般地表达了她对佛陀的挚爱和尊敬。耶输陀罗彬彬有礼地有一边坐了下来。国王在一旁不住地称颂她的善德。赞美她对爱情的忠贞。然后说道:

“世尊。她听说您披着黄色袈裟。她也穿黄衣裳。当她听说您一日一餐。她也跟您一样。一天只吃一顿;当她听说您不坐高广大床时。她也睡低矮的床铺;听说您不以花环和香料饰身时。她也放弃一切打扮;当她娘家人派人来接她回去。她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我的儿媳真是贤惠。”

佛陀言:“大王。不仅仅是在这一生。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护过我。真心诚意的爱过我。”

接着。佛陀讲述了《月紧那罗本生故事》。佛陀回忆了他们前生前世如何相依为命。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然后离开了王宫。

净饭王去世后。佛陀之妻耶输陀罗也剃度出家。进入了僧团。并证得声闻乘最高圣果——阿罗汉果位。从此解脱了生死。

在众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岁圆寂。留下许多诗偈。

4、佛陀与儿子罗睺罗

罗睺罗是悉达多太子和耶输陀罗的独生子。他出生的那天。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当时太子正在花园里深深地思索着。当听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样。他并未兴奋和激动。而是高声长叹起来:“罗睺睺诞生了。枷锁出现了”因此。净饭王就把婴儿起名为罗睺罗(枷锁)。

罗睺罗从小离开了父亲。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七岁时。佛陀觉悟后第一次回到迦毗罗卫国。在他到达的第七天。耶输陀罗把年幼的罗睺罗打扮得漂漂亮亮。指着佛陀。对他说:

“看着。儿子。那位面呈金色。貌似梵王。两万僧众拱围着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亲。他有巨大的财富。但自从他出家后。我们就没有见到这些金银财宝。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袭财产。对他这么说:‘父亲。我是一国王子。将继承王位。成为转轮圣王。我需要财富。请把财产给我。

佛教经典故事大全佛经

儿子应该是父亲财产的所有者。”

天真的罗睺罗来到佛陀跟前。正如他母亲吩咐的那样。要他的继承财产。很动情地说道:

“修行人。您的身影使我感到愉快。”

饭后。佛陀离开了王宫。罗睺罗在后面紧紧地跟着。不住地说道:“请把我的继承财产给我。”

没有人想阻止他。佛陀也没有叫他不要跟着走。一到精舍。佛陀思索道:“罗睺罗要他父亲的财产。这与世俗同流。会有许许多多的麻烦。我就把我在菩提树下所得的七宝给他吧。使他成为出世之法的拥有者。”

他把舍利弗叫到眼前。要他剃度罗睺罗出家。

这样。罗睺罗加入了僧团。当时只有七岁。

净饭王万万没有想到他爱若掌上明珠的孙子竟会出家。他赶忙来见佛陀。恭谦地恳请佛陀:从今后。希望不要让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佛陀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一条定为戒律。

佛典中最早的经典之一《罗云经》。就是在罗睺罗刚出家时。佛陀对他而讲。此经强调了诚实的的重要性。

佛陀以质朴易懂的例子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然后又向他灌输了自我反省的价值及道德的标准。

罗睺罗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禅成功。听闻《小罗睺罗经》后。他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觉悟后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圆寂。

罗睺罗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闻名。在《长老偈》中有他的四句颂:

“吉祥罗睺罗。父母清净生。觉者佛陀子。一切烦恼除。不复有后生。是名应供者。富有三圣学。彻见不死果。贪念障见。欲网缠身。爱欲之袍裹身心。懈怠之亲覆正念。如于落斗网。烧毁贪尘。切断魔障。铲除欲根。今证安隐。”

5、佛陀与姨母摩诃波阇波提

摩诃波阇波提意译作大爱道、大世主。是佛陀母亲摩诃摩耶之妹。她们姐妹二人皆嫁给佛陀之父净饭王。占相者曾预言她将成为“众人之首”。故被称做摩诃波闍波提

佛教高僧故事音频

佛陀出生七日。

佛教善和恶的故事

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每天皆思念求道修行。悲泣涕零。

佛陀第二次回宫时。对其父王讲《法护本生故事》时。她即证入第一圣果。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佛陀之妻)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但先后遭到佛陀的三次拒绝。

决心坚定的大爱道没有因挫折而泄气。她自己剃除头发。披上黄色袈裟。在众多释迦族妇女的拥簇下。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从迦毗罗卫国出发。步行150英里。来到毗舍离。她站在讲堂门外。双脚肿得高高的。身上沾满了泥土。阿难陀尊者听到她的哭声。过来询问。当他明白了她悲伤的原因后。即来到佛前。说道:

“请看。世尊。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双脚臃肿。满身灰尘。一脸悲伤。请允许妇女出家。让她们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为生。如果准许妇女出家。以梵行为生。这是一件好事。”

“阿难陀。够了。请不要说应该让妇女出家。”佛陀回答说。

阿难陀替她们作了第二次。第三次请求。但是佛陀没有让步。佛陀说:如果大爱道愿意接受八敬法。就让她以此为受戒。当阿难陀把这些转告了摩诃波闍波提乔达弥时。她乐意遵守此八敬法。因此。她当即得受大戒。

因为若干个正当的理由。佛陀不太情愿地接受妇女参入僧团。但应该提到的是。在世界历史上。佛陀第一个创建了戒律齐全的妇女修行组织。

一天。大爱道比丘尼来到佛陀跟前。请佛讲法。以使她能独自精进。而证圣果。

佛陀说道:“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兴奋而非安隐。高傲而非恭敬。贪求而非少欲。喜乐群居而非隐居。懒惰而非精进。贪得无厌而非随意满足。大爱道。你应如是牢记:此非法非律。非导师之教。但是。大爱道。你应如是警觉:一切导致安隐而非兴奋。恭敬而非高傲。寡欲而非贪欲。乐于隐居而非群居。热情精进而非懒惰。满足而非抱怨。大爱道。你应如是牢记: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

不久。她证阿罗汉果。

同她一齐受戒的释迦族妇女们也都证得阿罗汉果。在众女弟子中。大爱道比丘尼资历最深。经验最为丰富。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16/157103.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的婚姻家庭;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369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