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枡野俊明」日本僧人枡野俊明: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枡野俊明」日本僧人枡野俊明: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日本僧人枡野俊明: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
枯山水
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和中国人印象中的高僧不同。枡野俊明在宗教与世俗事物之间平衡游走。他既是日本古刹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第18代住持。也是多摩美术大学的教授。更是全球闻名的造园艺术家。
说起自己的多重身份。枡野俊明合掌浅笑:“不论教授、设计师还是僧人。对我而言。只是正常的一个共存状态而已。想要创造空间美感。我去作庭;想要传承这种美感。我去教学;而古代作庭者都是僧人。我并不觉得自己身份特别。”
去年年底。枡野俊明现身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进行“枯山水”交流。他说。此次中国之行。是为将缘起自禅宗的枯山水艺术形式带回中国。
日本禅宗在宋代经由日僧明庵荣西从中国传至日本。对日本茶道、建筑等领域影响深远。至13世纪。中国禅宗学派已盛传日本。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艺术开始倾向于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的枯山水庭园风格。依托禅学。枯山水以至极至简的创作手法展现自然。经自然风霜洗礼。成为日本经久不衰的庭园艺术流派。
&l
拥有三十多年景观设计经验的枡野俊明。现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多国。1995年他因主持加拿大新渡户庭园改造设计工程荣获加拿大造园家协会“国际大奖”。
这座传统的日式庭园位于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的屋顶。取名“和气庭”。意为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从而得以融合。庭园由一大片耙过的沙砾、一面“枯山水”瀑布及一座石桥构成。“当你来到这里。庭园迎面向东正对着你。博物馆集会区的轴线一直延伸至庭园。越过枯山水直达日本使馆。这条‘枯溪’是整个庭园的核心。仿佛一直流过博物馆的窗户。象征着将日本源远流长的文化输入加拿大。”
1999年。枡野俊明设计了曲町会馆“清山绿水的庭”。几座日本平成时期风格的小型花园呈阶梯式布局。四周被柱廊包围。狭小的空间里。他创造出四种各不相同的观察角度。传统设计中注有现代风味。这座庭园为东京喧嚣的市中心营造出某种令人沉思的静谧氛围。
“庭园是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作庭即修行。步步是道场。”
当天上午。一袭典雅僧衣的枡野俊明。在摩天楼93层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看着窗外行云。分享他的造园心得与禅修感悟;下午作庭时。他则换上安全帽和工作服。尤其是脚上的套鞋还沾了些许泥土。像是刚从建筑工地回来。
白砂、青苔、褐石。立于枡野俊明设计的庭园中。常给人以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气息。他将作庭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在沪当天。经历整整3小时枯山水制作。象征着“地、水、火、风、空”的5块石头立了起来。方寸之间即现宇宙大意境。他为这次现场作品取名“缘随庭”。意为跟随缘分而行。希望珍惜在此创作的机缘。
石立僧。信步静安禅
记者:你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禅僧。你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枡野俊明:以前每年年初。禅僧都有写“遗偈”的习惯。即用汉诗记录自己心境的一种形式。可惜这种传统正在慢慢消亡。在辞旧迎新之际。我父亲曾写下遗偈:“除草调清境。是八十七年。惟为建功尽。信步静安禅。”这首诗中出现的“信步”也是家父的名字。这是一首可以追思父亲所思所想的遗偈。我父亲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也非常努力。日语里有个词叫“努力家”。就是形容这样的人。我觉得他很刻苦。一点一点去做很小的事。他的行事为人对我影响很大。
记者:你作庭造园师从齐藤胜雄。恩师的言传身教对您有何影响?
枡野俊明:恩师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作庭造园必须要到现场。这样才有足够的感受力和控制力。比如一块石头放在那边。不到现场就不知道这块石头到底是这样放好。还是那样放比较好。石头也有“石心”。我会倾听石头的声音。问它们想被放在哪里。会听见它们说想被放在左边或想被放在右边。根据石头的表情。或静或动。有各种各样的表情。来灵活地决定要怎样放置石头。
记者:你怎么看西方庭园和日式庭园的差异?
枡野俊明:东西方庭园最大差别在于建筑物和庭院的主次关系。在西方。建筑物为主。庭院为辅。在日本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平等关系。甚至可说建筑物是庭园的一部分。欧洲私人空间隐蔽性较高。卧室之类都在三四层。对庭院是由上往下俯视的角度。而日本建筑较矮。都是从一楼平视观看庭院。感觉虽在屋内但仿佛置身庭院之中。两者有很大差别。
记者:那中国的园林?日本造园文化曾深受中国影响。
枡野俊明:奈良和平安时代。中国庭园对日本有很大影响。1191年。镰仓幕府建立前一年。日本僧侣荣西从中国南宋回国。此后禅宗在日本兴盛。镰仓建长寺里的庭园是由东渡日本的中国人第一个建造的。建长寺非常中国化。它很复杂、石头很多。庭园有池有水。后来日本人慢慢去掉很多东西。只留下他们想要表达的部分。这是一个舍去的过程。平安时代后日本有了独特的庭园文化。和中国风格渐显差别。
记者:一种说法。枯山水庭园不同于回游式池泉庭园的地方在于它主张和人保持距离。是一种“拒人”之庭园?
枡野俊明:没有说一定要隔得很远。我想说的是。你和枯山水一定要是面对面。要“对峙”。就是这个“峙”字。当中有“山”和“寺”的关系。日本禅僧梦窗疎石说:山水没有“得”与“失”。得失在于人心。我觉得。庭园的作与不作都不是得失。与之对峙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枯山水。步步是道场
记者:日本一直推崇侘寂美学。这种美学与枯山水之间有何联系?
枡野俊明:“侘”在日文中。最早说的是一个人在山里隐居的状态。在溪边、泉边或瀑布边。在这样寂寞的地方。如果有个很亲的朋友来访。他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让你到了这样一个地方!“侘”这个词在日文中是“道歉”的意思。“侘寂”最早就是“寂寞”和“道歉”的意思。后来才延伸为一种美学。
枯山水只是给你一个观看空间。“侘寂”则是让你进去。就像一条山里的路。枯山水由石头和地上的苔藓组成。让人感觉比较硬。“侘寂”像是无意的。其实是非常用心地做出无意的感觉。这两种“无意&rdqu
记者:两者有何共同点吗?
枡野俊明:都是感受自身。你在这种空间里。可以感受到空间和你自己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我是某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或是某个寺庙的住持。会感觉我自己很了不起。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去感受在某个空间里的安心。感受它的美。这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通常我们觉得水代表生命。有水就有灵性。枯山水没有水。能否解读一下日本枯山水这种“舍水”精髓?
枡野俊明:只把美的东西放你面前。那不算“美”。日本美学在于把美的东西藏起来。让你去猜它的存在。给你一个空间。这种想象的空间是日本的美学。就像你在画海的时候。不可能直接把水画满。留出一个空间。才会让看画的人想象它的无限宽广。
记者:白砂、青苔、褐石。请介绍下三样事物在枯山水意境营造中各自的作用?
枡野俊明:石头是不变的东西。一棵树会因为阳光而倾斜、发生变化。但石头是不会变的。石头的主旨就是“不动”两个字;白砂强调的是“洁净”。如果走过去就会留下印子。它让你觉得没有任何人动过它。它是纯洁无瑕的;青苔首先起到“对比”的作用。在砂没有办法足够温柔表现的地方。需要用青苔来修饰一下。让整个空间看上去在自然地流动。
记者:听说你最早接触枯山水是在京都的龙安寺?
枡野俊明:没错。那是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枯山水。当年我只有10岁。只是跟着家人很普通地路过龙安寺。但看见枯山水觉得很惊讶。寺庙里怎么能有这么漂亮的地方?我小时候也一直住在寺庙里。为什么我们那里就没有?我坐在台座边缘。看了好久。觉得庭院前是这么好看。心里默默地想。如果我们的寺庙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就好了。我觉得龙安寺的枯山水是最高境界。那里的庭院和周围绿化所形成的紧张感效果非常棒。
记者:去过那么多次京都。能否用几个词来形容下你对京都的感情?
枡野俊明:(想了想)传统。静寂。美。
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
记者:听闻你对中国古诗有一定了解。而且很欣赏苏东坡。可否举例说下其作品对你的打动之处?
枡野俊明:苏轼在日本知名度极高。他是非常棒的作者。他的作品让人非常有想象的空间。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一首七言诗。里面写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你要听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听呀!佛陀音声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广长舌的音声。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看呀。青青山岚就是佛陀清净的法身!彻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从一切事相上洞见人生。“溪声山色”。大自然中。自己存在其中。且受到它的影响。这对于僧人和教法颇有影响。
记者:作为禅僧。简单介绍下你眼中的“禅”及禅宗美学?
枡野俊明:禅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通过禅修。我们能达到中间的空。那个本真的自己。禅的具象化表达有多种。我很欣赏梦窗疎石制作的庭园。它将精神内容具象为空间。从立体到平面。又如一休和尚的书法。雪舟住持的水墨山水画。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曾到中国学习绘画。此外禅文化还影响了日本茶道、能剧等等。
我简单地把禅的美学分为7种:第一是不完整。例如一件破损的瓷器。第二是脱俗。例如京都西芳寺(苔寺)的景观。第三是自然。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做出自然的庭院。尽量看不出人为痕迹。第四是去除。在这些美学价值观中。把多余的东西都去掉。留下最简单、最真挚的东西。第五个是寂
记者:这次讲演题为“三十亿年之缘”。可否说说取名缘起?
枡野俊明:因为地球诞生了45亿年。而生命诞生了30亿年。我的讲演主题是“共生的艺术”。我们和其他的生命共同生活了30亿年。大家30亿年一起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因为有一个“缘”。大家原本都是生活在一个空间里的。到后来渐渐分裂成国家、民族。以自己为中心。对我来说。原来的“缘”是大家都珍惜在一起的生存状态。这是正确的生存状态。
记者:你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
枡野俊明:长一岁意味着人生年轮增加一圈。年轮究竟包含多少价值?很多人尚不清楚。特别是从工作第一线下来的退休人士。常常有种内心被掏空的感觉。日本妻子把那些退休后的丈夫揶揄为“潮湿落叶”。该词一度成为日本流行语。指掉在地上的枯叶一旦潮湿就紧附在某物上面。人不应该总感叹“我已经老了”。而应该告诉自己“我要好好展现老年人的魅力”。中国南宋时代禅宗灯史《五灯会元》中有句禅语:“老到疏慵无事日。闲眠高卧对青山”。如今年老慵懒的自己。对尘世间一切没有任何留恋。而是每天悠闲地躺着眺望远处青山。可谓老年人从容内心的极致表现。坦然接受衰老。并不是无需注意些什么。仪容、姿势、呼吸。都不可忽视。而且要重视幽默精神。禅的本质在于“实践”。老年
年逾百岁依然与年轻禅僧一起修行的宫崎奕保禅师去世时高寿106岁。他曾说过:“常人认为只要拥有‘何时死去皆可’的达观态度就算开悟了。其实这属于错误想法。唯有平静地活着之人。才算开悟。死很容易。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7/08/120607350737.html
以上是关于「枡野俊明」日本僧人枡野俊明: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枡野俊明」日本僧人枡野俊明: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