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口述史 | 净慧长老在河北:如暗夜中见灯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口述史 | 净慧长老在河北:如暗夜中见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口述史 | 净慧长老在河北:如暗夜中见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邢台大开元寺微信公众号《生活禅时代》
讲述:明群 执笔:褚亚玲
净慧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重影)
抑郁柏林与千年赵州塔
2003年春节前我到柏林禅寺去。见到净慧老和尚与明海法师。看到对生活禅夏令营的介绍。当时就很感动。觉得这个活动真是功德无量。对老和尚升起深深的敬佩之情。
那时万佛楼正在筹建中。净慧长老告诉我。等万佛楼设计的景观图纸出来后。希望你能帮助提点意见。我欣然答应。就此与长老结下不解之缘。
春节后。明海法师联系我。说万佛楼的景观设计已经好了。我去看了设计。从园艺设计的角度来看。确实很漂亮。设计也很好看。可是太多花花草草不够庄严肃穆。因为这里不是公园。是让大众心灵
这个工程进行得很顺利。十几天就完成了。说来也奇。负责工程的这位经理此前一直为找对象的事发愁。从寺里回来没多久。他就找到了对象。现在已经结婚。一直很幸福。这真是佛菩萨加持。让人对佛法的力量心生敬畏。
如暗夜中见灯
虚云老和尚说过: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净慧老和尚是虚云老和尚的弟子。他们的法脉是一致的。从高僧大德的身上。看到他们的风范。如暗夜中见灯。光明温暖。遂循光明而去。效仿追随。我慢慢消化他们的思想、法语。与自己的做事、做人相结合。这也是修行吧。净慧长老说的真好。“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真是智慧烛照。太适合我们了。
老和尚的僧格、人格。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琢磨了这么多年。自己用心体悟。把领悟到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正如长老讲的一句名言:管别人不行。管住自己。
该放下时放下 该付出时付出
《百年虚云》里有这么一个场景:慈禧要见虚云老和尚。当虚云法师同意应慈禧太后懿旨前去伴驾西行时。对“你我既身入空门。难道你就不怕被别人讥笑攀附权贵吗?”的诘问。虚云老和尚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份担当。惊天动地。
另一个场景:一个女子要过河。但身单力薄过不去。恰巧虚云法师等人经过。女子要求背其过河。虚云法师身边的几个僧人不敢背。因为僧人不能近女色。这时虚云法师说道:“我背你过河”。于是虚云将女子背到河对岸。其他僧人不解。一僧气愤地问虚云:法师你怎么能背这年轻漂亮的女子过河呢?
虚云法师反问:“哪里有年轻漂亮女子?”
那僧人说:“法师刚才背过河的那不是年轻漂亮的女子吗?”
虚云法师又问:“我已经将她放下。你怎么又将她背起了呢?”
虚老禅风。该担当时勇于担当。绝不退缩。该放下时放下。当下即断。
净慧长老深得虚老禅法精髓。他的担当精神。同样如此。长老初到河北。河北佛教界比较沉寂。连敢于承认自己是三宝弟子的居士都不多。可是。二十多年来。老和尚一肩担承。披荆斩棘。修复道场。度人无数。何曾退缩过分毫?
2007年净慧长老正式宣布退居。在玉泉禅寺静修。不再参加外事活动。这是老和尚的放下啊。柏林禅寺建成这么大的规模。老和尚说“放下”就“放下”。这份襟怀。这种修为。这种境界。谁不折服?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
虚云长老说: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净慧长老提出的“生活禅”理念。已经举办了二十多年的“生活禅夏令营”。度人无数。长老说:“生活与佛法密不可分。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否则生活归生活。信仰归信仰。把生活与信仰分成两节。那我们学佛永远都不会有收获。不会有真正的体验。”
而生活禅。正是要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疑惑与彷徨。他说:“生活禅就是要把少数人的佛教变为大众的佛教。把彼岸的佛教变成现实的佛教。把学问的佛教变成指导生活实践的佛教。这就是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字字真谛。老和尚的生活禅理念应该更广地推广。这会度化多少人、这会安稳多少个家庭啊。
只问付出 不问回报
净慧长老18岁那年。得知虚云老和尚驻留的广东云门山大觉寺要开坛收徒。兴奋不已。前去拜师。虚云老和尚是近现代禅门泰斗。当时已111岁。当净慧长老告诉虚云老和尚自己想拜他为师时。虚云老和尚不置可否。给了他一把锄头、6斤花生种子和1亩荒地。让他先去干农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虚云老和尚答应收净慧为弟子。并教导他:“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做一有用人物。首先要立志高尚。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
一个做企业的人。不能只想自己多增加收入。满足自己享受的私欲。有了能力。更要回报社会。帮助弱者。而这些付出。亦不需要任何回报。
小说《大染坊》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主人公陈六子昏倒在周家染坊门口。周夫人收留并救活了他。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掌柜的说:“咱家也不富裕也养不起他”。女主人则说“他要是活过来。我们把他撵出去。这就是我们的不对。有伤天理。”到后来。改名陈寿亭的陈六子光大门庭。把大染坊经营得极其成功。有人后悔:我们怎么没捡到这么好的伙计呢?我要问了。如果当年陈六子冻倒在你的门前。你是会救他呢还是赶紧踢出去呢?
这也是慈悲、福报。这不就是最现实的因果吗?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面对人、面对事的时候。如何处置。心存一善。向人伸出温暖的援手。不就是生活中的禅吗?佛法离我们并不遥远。把佛法融入我们的生活。不要流于形式。努力付出。不求回报。也正是佛法在世间的体现。
作为一个搞企业的人。参禅悟道
心经讲。度一切苦厄。用心去做。心到则成。我们就能尽一分力。济众生的一分“苦”。
全力回报。事后即走。转身离去。不留痕迹。这也是禅的一种表现吧。
紫薇常伴紫云堂
大开元寺紫云堂前。悬着“紫云堂”这个牌匾。紫云堂”是净慧老和尚亲自命名的。老和尚重建湖北紫云山老祖寺。湖北也是慧公的家乡。我想。老和尚给取这个名字。应该是有深意的。老和尚的《喜明憨禅人来参黄梅》组诗中写道:“庵有芦花树有烟。紫云一抹拥千莲。堂前翠竹亭亭立。悟得心空莫问禅。”净慧长老对紫云山。是有独到心法的。
在紫云堂的院落里。我给种上了四株紫薇树以纪念师父。紫薇树来自湖北宝康县。那里被称为“紫薇王国”。湖北是老和尚的家乡。其中两株是古紫薇树。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看它们的根部就知道。老干故去。新干长出。代代兴盛。生命不绝。百年古树发新枝。古木今日又逢春。不也正印证了千年古寺今日之重放光彩?
明憨法师在净慧长老示寂纪念法会上
就是这样。让我们去做吧。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8/01/19131135200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口述史 | 净慧长老在河北:如暗夜中见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口述史 | 净慧长老在河北:如暗夜中见灯;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