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港澳台教界内容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7 12: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港澳台教界内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港澳台教界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港澳台教界内容

"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

2014年12月18日 11:26:09 佛教在线 点击:0次


"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


宽运法师作“从宗教崇奉谈心灵释放的灵修”谈话


座谈会现场


合影留念

佛教在线香港讯 2014年12月13日下昼14时30分至17时,主题为“从宗教崇奉谈心灵释放的灵修与实践──‘放下’与‘融合’”的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在香港九龙黄大仙祠凤鸣楼礼堂举行。

在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上,基督教许德谦牧师、孔教代表汤浩坚教授、中华回教博爱社杨兴文教长、香港道教联合会杨颖宇博士、天主教周景勋神父、香港佛联会履行副会长宽运法师分别作主题为“心灵释放的灵修”、“孔教宗教崇奉与心灵释放的实践”(代读孔教授教化院院长汤恩佳博士)、“伊斯兰的拜功是穆斯林释宁神灵的最佳途径”、“‘降福消灾,济生度死’──略论道教心灵释放之实践”、“从天主教的灵修默观“游心于静的心灵释放”、“从宗教崇奉谈心灵释放的灵修”的申报。六宗教代表论文已编集成书,并于座谈会现场派发与大众结缘。

宽运法师在作“从宗教崇奉谈心灵释放的灵修”时,从“宗教互融与世界调和”、“心灵释放与灵修”、“佛教的灵光与灵觉”、“心灵的相遇与觉醒”等四个方面作了深入的阐述。说到:“宗教崇奉与心灵释放的灵修,是一个深刻而又现代化的主题,而且触及并切入宗教崇奉最核心的部分。宗教崇奉,可以说是济时救世的需要,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今天的一切社会危机,就是从崇奉缺失、崇奉空虚而来的。”最后,宽运法师说到,“世界宗教是一家。我们合营商量的主题是十分有益且有意义的。把人做好,做一个有崇奉、有坚持、有心灵归属的自觉、觉他的觉行圆满者,恰是做人的全部要义。”

座谈会上,参听者踊跃,现场气氛调和融洽,各宗教代表生动灵活、深入浅出之精彩谈话,令在座者皆认为获益良多,深受启发。

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由天主教、孔教、回教、基督教、道教、佛教联合组成,自1978年6月成立以来,每年按期举办思惟交流会,就特定主题从不合的宗教的角度表达不合的概念。

附:香港佛联会履行副会长宽运法师“从宗教崇奉谈心灵释放的灵修”原文

媒介

宗教崇奉与心灵释放的灵修,是一个深刻而又现代化的主题,而且触及并切入宗教崇奉最核心的部分。

宗教崇奉,可以说是济时救世的需要,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今天的一切社会危机,就是从崇奉缺失、崇奉空虚而来的。什么叫崇奉?崇奉就是心灵层次的崇高向往与信服钦敬。它是心灵的出发地又是心灵的归属。《法苑珠林》(九十四)中云:“生无崇奉心,恒被他笑具”。一小我没有崇奉,会受人嘲笑,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心灵的偏向、心灵的依归,没有心灵的目的地。唐译《华严经》(十四)中更明确地说:“人天等类同崇奉。”正因为人有了“信”,才有“信受奉行”。这就由信而受而行,走向心灵的偏向、心灵的归属、心灵的家园。

不合的宗教崇奉,当然有不合的宗教形态。就香港而言,六大批教就是六种宗教崇奉形态。然则,从本质上去看,从宇宙同体的观念去看,世界宗教原是一家,是一家人,是一家亲。“一家”在何处?就在“心灵释放”此同一的心灵家园、心灵世界里。所以,我说这个主题有合营的神圣性。

一、宗教互融与世界调和

当然,我的说法是有依据的。世界各类不合宗教,都是一家人,这是事实,也是真理。我们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自一九七八年六月首创以来,至今已经形成为体系体例,每年都有按期的活动、按期的思惟交流,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实。我们佛教界每有重大法会活动,都邑邀请各宗教领袖出席;同样,各宗教有重大庆典活动,佛教界也会派代表前往参加。此外,凡社会上有重大事宜发生,各宗教均会和合共识,联合一致,合营揭橥声明,以期达到导正社会、安定人心的感化。

因为教派的不合,在某些用词、用语上,确实会有大同小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共性(共通性)。我们的基本宗旨,都是导人向善、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而在走到人生终点时,虽然你说要去天堂,我说要去净土。但广义地说,天堂不就是净土吗?净土不就是天堂吗?天堂其实就是净土,只是进路与层次上有所差别而已。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这并不妨碍树叶的共性,不能说树叶不是树叶。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小我的手指纹,但这并不妨碍人的共性,人之合营为人的共性。在一个家庭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兄弟姊妹,也有其它身份的不合,但不能说他们不是一家人。

我之所以特别指出各宗教是一家人,是一家亲,彼此志同志合,情同手足;个中还有一个重大的含义:世界各宗教之间的联结、调和,是调和世界的心灵基本,而人类的调和、向善、互爱,也恰是世界各宗教是一家的归结处。

二、“心灵释放”与“灵修”

谈到“心灵释放”与“灵修”,有几个重要的西方宗教概念必须首先略作分析说明:

(一)“Spiritual”、“Spirituality”与“Spiritualpractice”

1.近年有专家学者把“Spiritual”或“Spirituality”翻译成“心灵”或“灵性”,意指生命的内在本质,它具有真、善、美、乐、爱、神圣、永恒、无限、光明等等特质,这些特质可说是一切人类正向经验的极致与集合。

2.另一个和“心灵”相关的概念是“灵修”(SpiritualpracticeorSpirituallife);这个概念是指一小我走向内在的意图、过程或生活。“灵修”平日会让一小我获得不合强度或深度的心灵经验、神秘经验或神圣经验。

3.“宗教”属于广义的灵修之一部分,宗教除了具备灵修的一切特质之外,平日还包括特定的神圣目标(如:圣、神、仙、佛等)、崇奉系统、上师、团体、规范等等。

4.灵修和宗教的关系很密切,然则并不能画上等号。有些人过着灵修的生活,然则却不属于任何宗教系统,也不依附任何上师或团体。反之,也有人虽然过着宗教的生活,然则却忘记了灵修的成份,这当然是属于小我的忘失或扭曲,不是宗教的本意。

(二)、“Meditation”

1.传统上许多人把“Meditation”翻译成“静坐”或“冥想”,然则近年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把“Meditation”翻译成“静心”或“静虑”。一般人较轻易理解“静心”,而“静虑”则是较深层次的,不轻易领会;“静坐”或“冥想”其实都是静心的方法之一,但比较轻易产生误会或误导。

2.广义地说,所谓“静心”或“静虑”是指一切走向内在的方法之统称,也可以说就是一切灵修方法的统称,包括传统的静坐、瑜珈、太极拳、气功、冥想、参禅等等。现代许多灵修团体又成长出许多静心的方法,如:神圣跳舞、动态静心、音乐静心、香水静心、太极气功、太极导引、如意拳、如意跳舞、如意瑜珈、如意气功等等。

三、佛教的“灵光”

中华佛教新闻网

与“灵觉”

从佛教而言,虽无“灵修”一说,但佛教对“灵”的存在、“灵”的世界,却是十分尊重的。佛教经论典籍中,经常有“灵光”、“灵妙”、“灵神”、“灵感”、“灵觉”、“灵验”、“灵应”、“灵异”等用语。凡智所不能及的、弗成思议的就称为“灵妙”。“灵感”指灵神之感应。“灵验”指“灵妙之效验实证”。尤其让我激动的是“灵光”,指人人固有之佛性,照破昏昧,大放光明,等于“灵光”。“灵觉”直指心源,这是众生本具之灵性、觉性。如《四十二章经》云:“观灵觉即菩提。”说得其

南海佛教新闻

实太好了。佛经中已明确指出:觉性等于灵性,菩提等于灵觉。灵修的“灵”,在这里获得了会通。《五灯会元.百丈章》中,记有百丈禅师上堂语。语云:

灵光独耀,遍脱根尘,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这里“灵光独耀”,恰是人人固有、本有之佛性。正如宋朝的茶陵郁禅师曾写了一首开悟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如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个中所说的“照破”,就是照破一切尘劳、一切无明烦恼;这就是灵光一闪,就是心灵的释放,就是当下的顿悟,就是聪明──“般若”亦即佛性的显现。

由此可见,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与“心灵释放的灵修”,本质上是相通的,但“般若”智光鲜现的境界,则更高、更深、更为极致。

所以说,“灵”,恰是各宗教的共通点、合营点。都是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并走向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在奔向这个境界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各类不合的修持方法,修炼方法;有一些获得了最宝贵的“灵修”体验的人,他们的体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也就是说,只有具有这种体验的人才能知道这种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无论你对他若何说明,他都是无法理解,无法会通的。而这种体验,又难以用说话(文字)去表达;佛教称之为“弗成说”,也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在“灵的释放”这一点上,恰好为各宗教的融合,找到了会通处;这个不落言诠的体验,就是“灵”的会通,就是“灵的释放”的会通。这不也就是各宗教的一种合营的神圣性吗?

关于“心灵的释放”,自然令人想到以下的一个故事:在印度密宗史上有一位大神通师歌大黎。歌大黎(GuruKotan)译为中文,是“挖土的人”,这个故事就是挖土的故事。歌大黎在成为大神通师之前,一次有时的机缘下,碰到了先帝巴上师;当时歌大黎正在遥远的深山中挖着脚下的地盘,而先帝巴上师返回中印度途中,在荒无人烟的山路上走了四天,碰到的独一一小我就是歌大黎。

上师问:“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挖山”。

“为什么要挖山?”

“大师,都是为了‘苦’啊!”

“什么苦?苦与挖山有什么关系?”

“你从外埠来,不知道我们的国王有多坏。在他统治下,没法过活呀。我来挖山,就是等山挖平了,让人人搬到这里来栖身,今后就不必再受这个暴君的气了。”

“你这样挖,要挖到何时呢?”

“我不知道,只要一向挖下去,信任终有一天会使高山变为平地,国民就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先帝巴知道不能浇冷水,说他一辈子也挖不完,于是改了一个口气说:

“我有挖山的速成方法,你有兴趣听吗?”

“真有这种方法吗?你可弗成以教我呢?”

“当然可以。你我在此相遇,就是有缘。可是,请您先告诉我,你在挖山的时刻,心里想的是什么?”

“不瞒你说,我心里想的就是对这个暴君的残暴,又恨又怕……”

先帝巴说:“我的速成方法,就是要你先忘了他。”

歌大黎依照先帝巴的教导,调息守意,心中果真舒服了很多。

先帝巴又问:“你现在还记得国王吗?还记得要挖山吗?”

歌大黎一惊,因为刚才已忘记了一切嗔恨,连挖山的工作也似乎没有放在心里。

先帝巴对他说:“我教你挖山速成诀,只有六句话:挖山是功德,挖土是布施,能吃苦就是忍辱,能知善恶、正邪、辨别长短就是聪明。你应用这六个方法,生生世世也能受用不尽。”

歌大黎说:“你说这六个方法,与挖山有什么关系呢?”

上师摇摇头说:“关系只是假合。”我把这六个方法再说一遍:“对上师恭敬是布施,留意自己的行为是持戒;心能忍受一切困境是忍辱;心能观空,专一贯上是精进;不妄想是禅定;能知行合一就是聪明。你要不时刻刻修习这些方法。”歌大黎摸摸脑袋,说:“大师,你这回说的跟刚才说的又不一样了。我没读过若干书,记不得这么多,你能不能简单一点,再指导我一下?”

先帝巴双手合十说:“好啊,我们应熟悉自家心灵本性,就似乎这座山,我们要用清净光明的聪明精进不懈地天天挖啊。”

先帝巴起立告辞,歌大黎听到一首偈语随风飘来:

苦乐都从心里来,指点心灵挖高山。

土小用挖变平地,大乐本意不难解。

歌大黎听了,顿然觉悟,原来自己心里有座执着的大山,若把这座心里的大山复归平地,则烦恼何有?苦痛何有?嗔恨何有?想到这里,歌大黎哈哈大笑,多年来的压抑、苦闷、担子,一会儿全卸下,心里轻松极了。没有获得先帝巴上师的指导,挖的是外面的山,获得上师的指点后,挖掉了心中的山。

这不恰是心灵释放的事业吗?

四、心灵的相遇与觉醒

依西方宗教的概念,认为灵修只是为了用来和人类的魔难与局限性调和相处。而在东方的灵修与宗教传统里,灵修的最终目的是超越一切生命的魔难与局限性,不仅能在现世与当下体证到这个可能性,在心境上能实时进入永恒、不朽、无限的生命境界(顿悟),在日常生活中能不时体味这种境界(保任),而且知道若何循序渐进消除一切障碍身分(渐修),最终圆满杀青最高的生命境界(证道)。

在灵修的过程中,自然亦会牵扯到西方的心理学;西方的心理学不管是传统控制导向的心理学,或者现在的正向心理学,所要处理的范畴可能多只及于现世的生活,而东方的灵修传统或现代许多灵修方法则远远超越这个范畴。东方灵修传统所要处理与消除的是一切生命魔难的究竟根源,并且证入永恒的神性(不生不灭的佛性),例如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

张家港佛教协会最新新闻

”四圣谛法,即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本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苦楚是从何而来的真理;灭谛是说明“涅盘”:常住、安泰、寂静的境界,才是多苦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道谛”是说明人必须要修道,才能证得涅盘的真理;道有多种,主如果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从而说清楚明了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与可证性。

由此,我们可作进一步思虑: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真理之身,真理无处不在,法身无处不在。见法即见佛,是说佛与真理同体同在。一切诸佛,都是一体。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报身”,则是因证清楚明了真理,表现了真理而转为果报之身;“化身”等于化现之身;这里,启发了我的灵感:法身恰是灵光的必定,而报身恰是灵修的必定果报。佛教虽不提“灵修”一词,但与佛性两者响应相容,相得益彰,这是心灵的相遇、心灵的觉醒,当然亦是心灵的释放,更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马可福音》第10章第45节说:因为人子不是来受人世伺候,而是来伺候人,并且为了救赎大众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马太福音》第24章第14节中也说:天堂的福音先要传遍世界,向全人类作见证,然后历史的终点才会临到。

这与我们佛教所说的饶益众生、奉献自己、舍己为他;以六度——六般若波罗蜜多,到达彼岸,岂不都是同一旨趣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治国、治身、治心,三者实为一体,因为讲的都是一个:就是若何做人的问题。

我想,我们六宗教,不管是何种“窍门”、何种“传经布道”的方法,归根到底,也都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在这里,才是真正的“修道”,真正的实践并完成了“灵修”。

结语

灵修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做人。那么,我们应若何做人呢?正如《圣经》上所说:“不是来受人伺候,而是来伺候人”,“为了救赎大众而供献出自己的生命”,“把天堂的福音传遍世界”,这不就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吗?儒、道、释的治国、治身、治心,归根到底照样一个做人的问题。

我们到底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恶人,善人;美好真诚的人,丑陋拙劣的人;唯我自私的人,为国损躯的人;幸福的人,苦楚的人;……但这还不敷,人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4459.html

以上是关于"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港澳台教界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放下"与"融合"—2014年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举行-港澳台教界内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6543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