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大陆教界内容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1 07: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大陆教界内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大陆教界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大陆教界内容

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

藏传佛教诵经视频 新闻

”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2015年12月07日 15:35:00 如是我闻 点击:0次


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


讲座现场


亲切交流

佛教在线陕西讯 2015年12月5日下昼,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佛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利安教授应邀在大型公益讲座系列“陕图讲坛”中作题为“《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的主题讲座,来自社会各界200多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李利安教授的此次讲座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方法域——佛教,引起人人的广泛兴趣和热切关注。他在讲座中首先对佛教的核心旨趣和佛教徒的基本诉求做了概括,并由此引出《金刚经》。李利安教授介绍道,佛教的思惟很驳杂,内容异常丰富,个中四谛可以作为释迦牟尼学说最基本的框架。四谛的内容包括苦、集、灭、道四个方面。苦谛是对人的生命状态做出判断,认为人有生、老、病、死等各类魔难,也就是认定人生是有问题的;集谛告诉我们,生命苦楚的根源是人心坎深处的阴郁,即无明,也就是对人生本相没有融会;灭谛告诉我们,人生的忧?是可以消除的,有一种永恒快乐的生命状态;道谛则供给了一种方法、桥梁或通道,告诉人们实现从苦到乐的飞跃是完全可能的,目的是让人们从苦楚中解脱出来,实现一种幸福快乐的人生,这也是佛教最基本的宗旨。

李利安教授还引用星云大师的话说,佛法最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轻松、快乐、自由的人生。佛教徒的根本追求在于面对苦楚、解除苦楚,实现幸福安闲的人生。这种诉求的实现方法则根据不合众生的不合际遇,或者同一众生的不合阶段而有不合的表现。李教授将其总结为四大崇奉,也就是四大窍门,即:保佑、往生、积福、觉悟。因为政治家和科学家无法解决人所面临的全部艰苦,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崇奉的出现则供给了一种理性层面以外的、加倍平等和普及的超理性力量。佛教认为,只要你忠诚的信任这种力量并与它呼应,就可能解决你现实生活中各类各样的艰苦,这就是保佑的窍门。保佑崇奉是一种多方面的、复杂的、具有神秘意义和心理学意义的、综合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面对现实、克服艰苦的崇奉,它可以激提议人们内在的

江西九江佛教新闻

信心和力量。保佑崇奉并非是一种弱者的崇奉,相反,是面对外在困苦时的一种不回避、不气馁的迎难而上,是一种内在愿望与勇气的展现。基于此,李教授更正了人们认为烧香拜佛不是佛教的概念,他认为,烧香拜佛是佛教,但佛教并不就是烧香拜佛。接着,李教授又经由过程介绍净土、往生崇奉在中国传播、成长的历史,纠正了“往生是没文化的人的崇奉”这一缺点观念。他认为,净土往生崇奉冲破了人类传统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局限,在信任宇宙之中世界的浩瀚以及好坏之分的同时,还要信任人的灵性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个体的圣凡之分,如斯才能建立真正的净土崇奉。而积福崇奉的前提是信任前世、今生、下

佛教网易新闻

世的生命相续,信任身、口、意三业的如影随形,信任因果报应的跨时空、非同质的链接,信任福德的积累如同银行的存款,可以积攒和转借。积德是手段,积福是目标。而积福的长远利益则在于未来的好报与最终的解脱。李教授认为,社会精英阶层更多偏好于觉悟的窍门,这种窍门要求融会聪明,以此净心,从而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安顿,实现生命的最终超越,以获得永恒的快乐。中国从古到今盛行的禅修就是以觉悟成佛为目标的,期待灵性深处的闪光,也属于灵性生命的挖掘。

李教授在讲座中说,佛教将佛陀比喻为大医王,佛经是佛陀针对世人不合的病而开的不合药方,不合的佛经解决不合的问题,不合的崇奉也尊奉不合的经典。在以上所说的四大崇奉中,觉悟窍门是佛法的根本,是人生苦楚最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最根本、最彻底、最高的窍门,而觉悟窍门的理论依据是般若类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般若经典就是《金刚经》。在西方,很多人将《金刚经》和基督教的《圣经》比拟,号称“佛教徒的圣经”。在今天的中国,般若类经典中《心经》和《金刚经》风行最为广泛,《心经》的主题思惟是告诉人们若何看待生命,而《金刚经》则是告诉人们若何看待世间的一切,二者是有区其余。公元前1世纪《金刚经》产生于印度,据现有资料显示,《金刚经》传入中国最早是在新疆地区。至迟在公元4世纪后期,今新疆莎车、喀什、库车一代已有《金刚经》胡本流传。到了5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金刚经》传入中国内地并译成汉文。《金刚经》历来受到统治者和文人的爱好与推重。唐玄宗为履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颁布全国,个中于儒教选的是《孝经》,于道教选的是《道德经》,于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

接着,李利安教授追忆自己30年前最早接触《金刚经》并以该经为研究对象完成硕士论文的情况,还说起1992年他在三秦出版社出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本周全注释讲解和翻译《金刚经》的作品以及由此引起的巨大反响情况。随后他重点阐释了《金刚经》中的核心思惟。他说,《金刚经》一开始,佛便应须菩提的请问,提出菩萨的巨大誓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李教授介绍说,粱

佛教网上弘法新闻

时昭明太子将此节经文科判为“大乘正宗分”,足以说明其在全经中的重要地位,历代注释家对此段均给予极大的重视,甚至认为它是全经之纲宗。他还引用古印度著名大乘学者无著解释此段经文时所做颂:“广大第一常,其心不倒置。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并介绍了无著的弟弟世亲对此偈的进一步阐释。世亲将此解释为菩萨应具备的“四种心”:“广心”,即菩萨发心度尽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第一心”,即菩萨普济群生是要使他们进入登峰造极的无余涅槃,实现最高最最终的解脱;“常心”,即菩萨不见众生异于菩萨之相,其本性都像虚空一样;“不倒置心”,即菩萨无有我见。世亲将这四种心看做菩萨修行济世所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李教授认为,这一段经文表现了《金刚经》的一个核心精神,那就是佛陀解救一切众生的博大襟怀胸襟、豪迈气势、崇高理想和潇洒坦荡的无我境界。

《金刚经》另一个核心精神,李教授将其概括为“不住六尘的精神风仪”。佛教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刚经的核心思惟可以用“无住”二字概括。所谓无住就是一向留,一旦逗留,就是束缚、羁绊、执着、不安闲、不自由、难解脱。无住就是不执著。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不应该执着于外在的一切。无居处对治的是,心为形役的精神束缚以及在此束缚下的心灵苦楚。

李教授还从“合掌恭敬”、“降伏其心”、“实无众生”、“应无所住”、“诸相非相”、“持戒修福”、“种诸善根”、“无有定法”、“实无所得”、“生清净心”、“是名微尘“是名世界”、“深解义趣”、“诸法如义”、“皆为非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说断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幻泡影”等方面周全诠释了《金刚经》所包含的重要价值理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和指导意义。最后李教授引用倓虚大师的“识破、放下、安闲”作为对《金刚经》人生聪明的整体总结。

讲座停止后,现场听众纷纷表示受益良多,大批听众围绕着李教授就《金刚经》的内容持续进行商量,愿望获得签名的听众将李教授围得水泄不通,反应了当今人们对佛法聪明的浓厚兴致与强烈需求。(文、图:黄凯)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90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大陆教界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李利安教授在“陕图讲坛”主讲《金刚经》中的人生聪明-大陆教界内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6275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