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不合文明之间的兼容性-大陆教界内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不合文明之间的兼容性-大陆教界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不合文明之间的兼容性-大陆教界内容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
一、文明的形成、交流与对话
中文里“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老典籍《易经》中。在《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世界。”天文的特点是阴阳相替、刚柔交错;人文的特点是自强不息、止于文明。观天文,能够懂得时事的变更;观人文,能够因应时事的变更以化育世界。关于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在《易经·观卦》中说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世界服矣。”在中国文化中,“神”所代表的是一种至善的境界。孟子说:“圣而弗成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天之道,化育万物而弗成知,故谓之神道;能体悟神道而以之为行,就是圣人。圣人以神道设教,帮助寰宇以化育万物,于是世界甘拜下风。
由此可见,一种文明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要素:一、熟悉到有超越性的存在——比如超越于人类庸常生活之上的规律、轨则或道。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超越性平日用“天”来表示;在西方文化中,平日用“上帝”来表示。二、有体验到这种超越性的圣人出现,并以此为根据,建立各种施设以教化民众,使世界民众能够安居
文明平日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产生的,这使文明弗成避免地打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烙印。不合文明的交流、对话,至少存在空间与时间两个不合的维度。一种文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尽管如斯,无论原有的文明程度多么高,假如不能跟着时空人缘的变更而做出响应的改变,这种文明的生命力就会变 得异常脆弱,甚至最终走向衰亡。是以,文明的成长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定的。纵观各类文明的成长演变史,不难知道,文明在时间上的变更平日源自于不合地域文明交流与对话的结果。也恰是因为如斯,不合文明之间的对话,不只是熟悉自身文明的捷径,也是完善自身文明的要途,同时是帮助其他文明日臻完整的桥梁。
二、佛教与儒家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不合文明之间是否具有兼容性,决定了不合文明交流、对话能否成功。彼此之间具有兼容性,才能调和共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之间不具兼容性,就会斗争排斥,此消彼长,此存彼亡。纵观两千余年不合区域文明的交流史,不难发明,发生于公元1世纪大公元11世纪,延续近千年的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 响,是不合文明之间成功交流、对话、兼容的典范。经由过程这种交流、对话、兼容,佛教已经成为中国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为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发挥了关键性的感化。这说明,佛教与中华文化具有兼容性。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惟,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兼容性,集中表现在佛教与儒家的 兼容性上。这种兼容性具体表现在:
1、人人皆可为圣贤的道德期许。儒家从一开始就很重视道德典范的树立,比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些道德典范是后代子孙们为人处世的 榜样,也是经由过程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一种希贤希圣的道德期许,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也塑造了人们刚毅与自信的品格。佛教主张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惟,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可以说是交相辉映。不仅如斯,佛教的很多经论里还供给了若何成佛的具体实践途径,为
2、以孝为践行的根本和入手点。儒家希圣希贤的实践途径,是以日常伦理为中间而开展的,这个伦理的核心就是对父母的孝。孝敬父母,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工作,是做人的根本。这份伦理的实践,不仅关系到小我,也不仅关系到一家人,而是关系到全部国家的治理。在中国以前的社会中,自皇帝到庶人无不是在做一件工作,那就是孝。孝做好了,世界便能够大治。是以,孝的思惟,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佛教进入中国之后,自觉地适应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很重视孝道的分析。像《父母恩重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这些重点分析孝道思惟的经典,受到了民众的广泛爱好。不仅如斯,很多佛教传统的法事活动,也与祭奠祖先有着慎密的关联。比如,一向延续至今的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依靠着民众对去世祖先的哀思,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
三、佛教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两千年来,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南亚、东亚、东南亚。近代以来,跟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器械方文化交流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佛教逐渐传播到欧美地区,并激发欧丽人士对佛教的广泛兴趣。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兼容性,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原罪思惟。无论是基督照样佛陀,对人道都有很深的洞察,都认为人道很轻易被蒙昧和欲望染污。而染污的人道,则需要靠崇奉的力量获得净化和提升,这也是基督教实施浸礼和佛教重视皈依的原因。无论是浸礼照样皈依,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心坎的一种归属感,从此精神上开始有了依靠,有了可以向上提升的空间。
2、恩惠思惟。上帝为了拯救人类,将他的爱子耶稣降生在了人世,为人类的罪承担了责任,这也是上帝对人类的恩惠。佛教里的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心甘情 愿受无量无边的苦楚,与这种情景可谓异曲同工。这就相当于父母,若仅仅是为了自己,有些苦是不需要吃的,但假如是为了孩子,就心甘情愿地吃很多的苦。无论 是耶稣照样菩萨,都具有这样的情怀。
基于原罪或对人道缺憾的洞察,以及恩惠或对圣者心境的体认,崇奉就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对人们来说,崇奉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完全替代世俗的生活,但没有崇奉的生活,就如同没有根的大树,会逐渐丧失生命的活力。
四、儒家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基督教早在唐代就开始传入中国。在以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向不能像佛教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宗教崇奉,个中有一个主要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在对待祖先和圣贤立场上的坚持。对中国人来说,对祖先的祭奠和礼拜是理所当然的工作,这是一小我做人的根本;而对圣贤的祭奠和礼拜也同样重要,这源自于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以前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因为对这一点缺乏熟悉,认为这与基督教崇奉有根本的冲突,从而变成了两者不能兼容的一个艰苦。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时刻,也开始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扶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的改良。那么,儒家文明和基督教之间,有没有合营的特点呢?
1、责任和担当意识。上帝创造人,并不是让人来刻苦的。因为蒙昧、贪婪和欲望,人类将自身推向了苦楚的深渊。面对这种情况,上帝将自己的爱子耶稣降生人世,愿望能减轻人类的苦楚与罪恶。基督徒们追随耶稣的萍踪,担当起救世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基督教
2、权利和民主思惟。近代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惟的提出与基督教有直接关联。人权天赋是最为核心的观念。上帝创造了人,并付与了人类基本的生命权、家当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权利神圣弗成侵犯。基于天赋人权的观念,司法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近代民主的思惟也就成型了。事实上,儒家思惟中很多地 方都表现着对民权及民意的重视。在被称为五经之一的《尚书》中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意思是说,天意要经由过程民意来表现,天奖惩 要经由过程民奖惩来完成。后来孟子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的“民贵君轻”的思惟。
五、佛教对当当代界文明的供献——“心文化”的构建
当当代界科技文明已经成为文明成长的主流,这对各类传统文明形态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单由科技文明构成的文明形态是不敷周全的,因为科技文明本身很少涉及价值判断,而这恰好是各类传统文明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各类传统文明之间的对话,其目的也是为了找到各类传统文明之间能 够调和共处的基本,并斟酌若何构建全球背景下的普世伦理观,以便为当今的科技文明供给加倍清晰的价值判断图景。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今天科技日益蓬勃的时代,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获得知足,甚至有越来越多人过上物质充裕的生活时,精神领域的匮 乏反而显得越来越凸起。离开精神世界的充裕,追求幸福也毕竟是可望弗成及的妄想。在熟悉人们精神世界的层次及提升精神世界的方法方面,佛教有着异常丰富的资本,我们称之为佛教“心文化”的构建。下面分两两个方面来介绍:
1、心层次的认知。人们心的世界是有层次的,不
2、心提升的方法。不合层次的心的世界,代表着生命不合层次的自我实现。佛教在给出不合层次心的世界的同时,还给予了提升生命境界的方法,即为戒、定、慧三学。戒学重在规范人们的感官世界,使人们在享受各类物质生活时能有所控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欲求却是无限的。无论科技若何蓬勃,无论物质产品多么丰富,也永远知足不了人们的欲望。适当控制和自我约束,这是走向精神自由和充裕的必经之路。定学重在回归人们心坎的镇静。当人们的心坎世界不再被各类欲求所扰动,不再被各类名言概念所束缚,就能逐渐实现心坎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情景下,人们内在的聪明之光便能自然流露,这个等于慧学。回想人类的文明成长历史,不难发明,是人类所拥有的聪明在最终决定着文明的高度。在今天这个科技高度蓬勃的时代,更需要高度蓬勃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驾驭科技 成长的偏向。
六、总结
一个社会文明的表现平日是多层次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来说,文化平日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心理结构,并对政治与经济产发展久的影响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营建,不仅是政治上的互相尊重,经济上的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互订交流。从长远看,人类能否长久地调和相处、合营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之间是否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基本平日潜藏于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文化传统之中。今天,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恰是促进不合文明、不合崇奉互订交流、调和共处的有益测验考试,其意义和价值都将是弗成估量的。
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791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不合文明之间的兼容性-大陆教界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不合文明之间的兼容性-大陆教界内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6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