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印一法师:不时刻刻菩萨心,在在处处普贤行-人物专访内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专访】印一法师:不时刻刻菩萨心,在在处处普贤行-人物专访内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专访】印一法师:不时刻刻菩萨心,在在处处普贤行-人物专访内容
印一法师
编者按:印一法师,2012年就读于峨眉山佛学院(首届本科班),主要修学华严和禅。2014年参加机锋辨禅活动,在场下几回再三向选手起事,并剑走偏锋,令人印象深刻; 2015年11月,笔者在韶关南华禅寺参加讲经交流会上又见到了印一法师,本届讲经交流会上,法师获全国一等奖。在活动停止后,笔者与印一法师进行了一次关于佛教现状和修学方法的商量。
佛教在线:法师您好,很高兴又见到您了。去年您参加了我们佛教在线和少林寺合营主办的机锋辨禅活动,此次又参加了在南华禅寺的讲经交流活动,您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于弘法有何赞助?
印一法师:菩萨道的核心,就是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参加这样的活动,正好是可以经由过程这样的平台,很好的结合上求下化,慢慢圆满自利利他。祖师大德们经常经由过程各类各样的方法来和众生结缘,来弘扬佛法。包括历代的皇帝,也有很多微服私访的,其目的就是深入民间,了知当前的民情。我们青年学僧,很多的时刻都是在黉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进修三藏上,很少出门。正好就借此机会,去与社会结缘。这样,一方面,可以深入民间,对众生当前的状况有响应的懂得,从而深入人心,将我们日常平凡所学的各种应用起来,把佛教义理落其实践行上,彰显我们的聪明力量,更好的引领大众;另一方面,经由过程对众生的深入懂得,认知到当前的社会状况,亲见当前社会民众的烦恼疾苦,激发我们的大悲心,从而鼓励我们加倍努力的进取,完成菩提心的长养。这样的情况重复往返,互相熏习,就形成了一种良性轮回,互相增上,逐渐圆满慈悲和聪明。也就相当于哲学里所谓的“螺旋式上升”。
同时,大量的青年才俊和高僧大德在一路,互相之间可以商量和印证很多器械。这种同参道友的利益,是用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
所以说,参加这样的活动,是自利利他的,是共利的。既然是共利的,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但愿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进来。而您们佛教在线搭建了机锋辨禅那样的平台,对佛教与社会的交流、佛学生风度展示等都意义不凡,功德殊胜!在现在这样的收集时代,急需佛教在线这样的平台,急
佛教在线:感恩您的肯定。据我所知,讲经说法是佛教的传统之一,也是教化佛学生的重要方法。法师认为,在当今社会的讲经说法,和以前时代的讲经说法有何差别?
印一法师:因为时代、地域、民族等等不合,弘法对象也就不合,那么无论是弘法的方法照样内容,都应该做出响应的调剂,从而便于广度众生。在大数据的今天,世界在日新月异的高速成长。比如,我们的思维模式、说话模式、社会结构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更。举例来说,与二十年前比拟,从信众状况来说,现在的信众群体年纪偏向于年轻化,受教导程度偏高,普遍应用多媒体智能终端,物质较为裕如,然则时间较为重要,有广泛接触各类思惟和常识的途径,然则却少于系统化,崇奉选择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等状况都是异常明显的。然则佛教的主体思惟没有变,佛教利益众生的本怀没有变。那么,在新的时代下,在新的社会情况里面,我们若何去弘法利生,就是我们每一个佛学生应该慎重思虑的问题了。
佛教在线:您在为现场观众开示时刻说过:修行之前要先修学,而学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么您是若何修学的?
印一法师:首先,学修不离,修行与修学,是厚积与薄发的一个结合,严格意义是弗成区分的。而当时我所说的那句话,是针对他当时的心境而言的,时过境迁,我们切莫执之为常。而对于我来说,一般就是,首先大量的阅读,然后从中找出部分比较响应的经典,深入进修。或者亲近一
佛教在线:是的。佛教的修学越来越被重视,现在国内包括国外的佛教徒人数在扩大,在我们之前交谈的过程中,您却表示讲经弘法的僧才难求。法师认为主要的原因和问题在哪里?
印一法师:切实其实,如您所言,佛教徒人数在扩大,然则不等于僧才充足。说这话,并非是说佛教里面没有人才,相反,削发人里面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就按我们峨眉山佛学院甚至峨眉山来说,很多法师都特别有才,不论是书琴剑画方面,照样对内学的解行弘扬方面,都有许多的出色的法师,不胜列举。然而,特别是汉传佛教削发人的总数与社会总体人数的比例,其实是少的很。况且,在汉传佛教的削发僧团里,老龄化依旧严重。虽然有不少的优秀的青年僧人,然则很大部分都集中在佛学院及各地的大丛林,分布不敷平均,从而导致了一种不调和的景况。培养一位优秀的讲经说法的法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面对当前社会讲经说法的法师,需要很高的素养,不仅包括看法、修证等,还需要多种说话的通行表达、各类教授教化对象的闇练应用等。而在这些年富力强的窍门龙象里,还有一部分不得不去承担一些治理工作,那么,真正能够出来弘法的,照样异常稀少的。
而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后面隐含的各种问题,就是我们佛教不得不思虑的问题了。
佛教在线: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对法师仍然有误解,一些佛教徒在对家人、同伙普及佛教的过程中就会碰到阻碍,甚至无法调和相处。对于这种事,法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印一法师:误解都是来自于不懂得,不调和就是有争执。所以,首先我们自己应该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误解?怎么才能让对方懂得?我们争执的又是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做一遍。所以,我在此次演讲的时刻,有一个说了三遍的工作,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口口声声说佛教好,佛法好,那么,好在哪里?我们既然无法用说话与对方沟通,那就做。让佛法的优越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以诸佛菩萨为榜样,在在处处表现出菩萨精神来,把自己做成别人生活中的榜样,何愁别人不理解?所以,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做好自己,以榜样的力量去赞助别人、引导别人,而切忌贸然的做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去批示别人、训诫别人。如同有句话所言:“我的生活需要你的指点,然则不需要你的指指点点。”自他相换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时刻刻菩萨心,在在处处普贤行。”只要我们如实践行菩萨道,哪里还有阻碍?哪里还会不调和?
佛教在线:即使是佛教徒,在当今社会也有诸多烦恼。当下社会人们应该若何与烦恼相处?
印一法师:问得好。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通俗老庶民最关注的问题。当前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若何来处理这些这些海量常识?社会经济的蓬勃成长,若何来面对这些物质沸腾后面的心灵惊恐?价值多元化后,若何做出准确的取舍?世界交流圈大整合,若何定位和计划自己的进步轨迹?如斯各种,都是我们的烦恼。
而我们之所以烦恼,无非就是不如意。要么对自己不知足,要么对别人不知足。不知足,无非就是对“我”有个特别强烈的执着。所以,就需要一个转化,把我们日常的以自我为中间,转向以众生为中间,从而破除我执。我执都破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又从何而来?然则,仅仅破执照样不敷是,如同《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言,还需要“以聪明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当我们在利益别人的时刻,我们就会收成心安快乐。这就是我们日常平凡所说的“转烦恼为菩提”。如同此次交流会的主题一样,我们应该以慈悲为基本,不去做损人利己的工作,多做自利利他的菩萨事,自然就少了很多违缘,积累了成道资粮;同时学会圆融方便,处处与工资善,事事以善为解,再加上宏博的心量为指引,那么,还有什么烦恼我们不能化解?还有什么苦痛我们不能忍受?说食不饱,数珠不富。归结到最后,照样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学佛,不是没事练嘴,而是要历事炼心。炼心的炼,是锻炼的炼,不是练习的练。要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崇奉来,彰显出慈悲和聪明来,而不是挂着一个“学佛者”的牌子而抱怨毕生,抱憾毕生。(佛教在线 安迪 采访报道)
//createPageHTML(1, 0, "t20151126_237291", "htm");var currentPage = 0;//所在页从0开始//var headPage = "t20151126_237291"+"."+"htm";//首页//var tailPage = "t20151126_237291_" + (countPage-1) + ".htm"//尾页var prevPage = currentPage-1//上一页var nextPage = currentPage+1//下一页var countPage = 1//共若干页document.write("共"+countPage+"页");//设置上一页代码if(countPage>1&¤tPage!=0&¤tPage!=1)document.write("首页上一页");else if(countPage>1&¤tPage!=0&¤tPage==1)document.write("首页上一页");elsedocument.write("首页上一页");//轮回var num = 5;for(var i=0+(currentPage-1-(currentPage-1)%num) ; i<>原文出处:http://www.forouchi.com/news/?12569.html
以上是关于【专访】印一法师:不时刻刻菩萨心,在在处处普贤行-人物专访内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专访】印一法师:不时刻刻菩萨心,在在处处普贤行-人物专访内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5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