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阿谁居:拒绝聪明-----从回忆曾祖和外祖说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阿谁居:拒绝聪明-----从回忆曾祖和外祖说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阿谁居:拒绝聪明-----从回忆曾祖和外祖说起
缘起
最近和儿子聊天。聊
回忆
或许他们就是中国老一辈标本式的的农民。但是。又或许是因为我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缘故。所以我对他们又有着自己一种带着细腻情感的解读。
曾祖就是一个农民。但是我们家有着世代相传的木工和瓦工手艺。这就使得曾祖和其他大多数农民有了些不同。帮别人家规划、建设住宅。帮别人家制作家具也就成了生活中的常事。可是。听我的祖父和父亲讲。曾祖从来是不计报酬义务帮忙的。因此。我们家就出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们家的馒头、鱼、肉得用几个簸箩盛。这些都是那些受过曾祖无偿帮助而感觉过意不去的人“借机”送来的。
解读
乡人对两位老人又一个共同的评价---忠厚老实!
忠厚老实。对我这个已经四十岁的人来讲。已经渐渐感觉到了这个词的宝贵!
我想曾祖和外祖的忠厚老实或许可以从这么几方面来分析:
一、安分守己 安分就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守己就是守住心灵上的自己。
“本分”就是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的分内事。一是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二是处理好自己心灵和现实的关系。从而是心底能处于一中高度平和的、没有私欲垢染原生态。
守己就是能坚固的护持自己“灵魂深处第一念的善”。不让第二念的恶浮现。
世人常常讲真才实学。其实实学就是为己之学。为就是经营的意思。也就是说实学就是经营自己的心灵的学问。只有能够真正经营自己的心灵了。学问才能落地生根!
曾祖和外祖虽然没有什么所谓的学问。但是他们的“与人交能信、为人谋能忠”。这何尝不是最高的学问!孔子对教育的理解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曾祖和外祖恰恰是“无余力。未学文”!但是孔子又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因此。可以说曾祖、外祖是掌握了学问精髓的老人!
二、靠倒圣道 “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新儒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所提出来的命题,一直为宋以来的中国士人所钟爱。在中国老一辈的人中。他们对圣道的真实存在是毫不怀疑的。曾祖和外祖也不例外!但是。真正能践行者却未必是多数。曾祖和外祖或许会被现在的某些人视为愚昧之人。但是。两位老人却用自己的一生靠倒在圣道上。作为他们而言。他
三、坦荡从容 或许正是因为上两点的缘故。在曾祖和外祖的口中我没听到过任何抱怨。尽管事实上有些不公。因为。在两位老人的骨子里坚信善恶有报、天理昭彰。所以他们坚信即使是自己受了些委屈和辛劳。可是自己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福泽!
环视现在的人。不但活得非常现实。而且非常现世!再回顾曾祖和外祖的从容。更加觉得现在社会风气浮嚣是有其简单而深刻的原因!也因此更凸显出了曾祖和外祖的厚重!
感悟---拒绝聪明
聪明是协调自身外部人事物的能力。智慧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事实上。聪明的人未必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聪明。但是。只是智者羞于亮出自己的聪明而已。
这种注重聪明的结果。直接使自己身心两疲、直接使社会风气浮躁不堪。
有智慧的人一定会养心。聪明的人一定会伤脑。可是。现在的人们因为太过于注重现实和现世。未曾估计伤脑的恶果!
现在的人们大多数能养父母。但是不会孝敬父母。孝是传承父母的心灵。养只是供给父母衣食。因此。现在的年轻一代父母也就忽略的家风的培养和确立。这直接使“富二代”问题日见凸显。
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是治学的途径。可是现在的人太急于出名。因此只重视了术。而忽略了道。急功近利心态下的标新立异直接造成了今天学术垃圾泛滥和凭借拼接、抄袭的文章而使“竖子成名”!这也就使得现在成了各个领域都在“呼唤大师的时代”!
学术的归根是心灵。可是聪明的人们根本踏不进自己心灵的门槛。原因是缺失了老一辈人的那种从容。
这一切。都是聪明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当静下来、安于本分、从从容容。或许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才真正知道自己的鼻头原来朝下!
因此。我拒绝聪明。向往智慧。践行从容。
访问作者的博客:http://club.fjdh.com/26036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6/08281911544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阿谁居:拒绝聪明-----从回忆曾祖和外祖说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阿谁居:拒绝聪明-----从回忆曾祖和外祖说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