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吴越:杭州湾畔访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吴越:杭州湾畔访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吴越:杭州湾畔访大师
周末。到杭州湾北岸看望一位
浙江省的平湖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就在市区内。有个国家4A级风景区——东湖(当湖)。1500亩的湖水碧波荡漾。环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林立。于2004年建成的李叔同纪念馆。坐落在当湖之畔。如浮在水面上七瓣莲花的独特造型。远远望见。眼睛为之一亮。创意者匠心独运。那亭亭玉立、莹白如雪的莲花象征着李叔同先生的超然与安详。他的圣洁与静穆。为湖光山色的当湖平添了一道文化风景。
纪念馆为两层楼建筑。入门后。抬头便看到石屏风上刻着4个大字:“悲欣交集”。那是弘一法师的绝笔之作。当你久久地凝神注目。便会从中读出。什么是绝尘的气定神闲和超凡脱俗。楼下正中间。圆形的石亭里。立有弘一法师的石像——一个清癯、慈祥的老僧人。二楼向湖面升延的七瓣莲花乃七个陈列室。展示了法师从绚丽归于平淡的人生轨迹。从世俗到佛门的心路历程。难得的是。馆内收藏了法师书法真迹150多件和一批珍贵藏书。那是与先生形如父子的高足刘质平舍命保存下来的。正是这批镇馆之宝。使得当湖纪念馆在全国10多个李叔同纪念馆(室)中独领风骚。
弘一法师与福建的缘分
如今。36公里长的跨海大桥飞架南北。从李叔同纪念馆到天童寺。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此行。仿佛有幸充当了两位大师间互相问候致意的信使。
圆瑛法师。俗姓名吴亨春。清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福建古田县。17岁在古田县考取秀才。19岁上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1929年。当选中国佛教会会长。并蝉联七届会长一职。新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又被选为第一任会长。
对照两位大师的年谱:吴亨春早李叔同2年出生。而在李叔同39岁受戒剃度之前的20年间。两位大师大多数时间同在江浙上海一带。尽管没有史料证明他们曾经会晤过。但我总是相信他们一定是相识与相知的。
在爱国爱教爱和平言行上。两位大师何其相似。抗日战争期间。圆瑛法师号召全国佛教徒和信众不畏强暴。坚持抗日。组织僧侣救护队。成立佛教医院。并亲赴南洋演讲筹款抗日。弘一法师抗战爆发时。在泉州开元寺。弟子们担心日寇飞机轰炸。劝他离开。他却在居室贴上“殉教室”。决心与这座13年前圆瑛法师所任住持时重修中兴的千年古刹共存亡。并在此写下了著名的“念佛不忘救国”的偈帖。
两位大师都有慈悲爱世的大胸襟。圆瑛法师三次发起为全国性大水灾成立赈救会。四处奔走呼号赈救灾民。并致力兴办佛教教育和孤儿院。弘一法师50岁那年。由他题词。弟子丰子恺作画。出版了《护生画集》。以画说法。反对杀生、提倡护生。是佛教道义与文学艺术巧妙结合的一部精品。在国人中影响极大。2003年再版。至今仍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之光。
他们意志坚忍。致力佛教传承与振兴。更是德
在有1700多年历史的“东南佛国”天童寺里。我们处处领略到圆瑛法师所留下的踪迹和影响。这里是他幼
那日。我们在寺院僧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一条满是青苔。蜿蜒169级石阶的青
返程途中。李叔同先生谱写的歌曲《送别》宛若天籁之音。不知不觉中在心中反复吟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惜别之意。凄凉之美。顿时涌入心头。两位大师似乎已化作天际的彩云。融入送别的歌声。今晚。纯澄的夜色中。一定月满天心。
访问作者的博客:http://club.fjdh.com/29956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7/09291211702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吴越:杭州湾畔访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吴越:杭州湾畔访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