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许地山:佛教“多苦”观下的文学创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许地山:佛教“多苦”观下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许地山:佛教“多苦”观下的文学创作
图片来源:资料图
许地山。1893年出生于台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晚清进士。是一位在台湾颇有影响的诗人和爱国官员。他的母亲和舅父笃信佛教。所以许地山自幼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以毕生精力从事佛学和宗教比较学的研究。因此其文学作品中亦不自禁地折射出一些宗教思想。他曾在《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一文中。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的文学理念。他说:“创作底三宝不是佛、法、僧。乃是与佛、法、僧同一范畴底智慧、人生和美丽。”据此。许地山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讲求“三宝”——“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具体而言。“智慧宝”指的是
从这些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地山的人生观充满了宗教“普度众生”的意味。而这必然会反映在他的创作中。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中。更是带有异常鲜明的佛教色彩。
佛教对许地山的人生观与文学观的影响是多
佛教的“多苦观”对于许地山有着相当深广的影响。他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流域外。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耳闻目睹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这一切汇聚起来。使他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因此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
许地山从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苦、集、灭、道”四谛对于人间苦难的彻底揭示中。看到了世界的不完整性。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在《心有事》一文中。许地山严肃地指出当时是一个“积怨成泪。泪又成川。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淹没赤县”的残酷、黑暗的社会。因此。在许地山的早期创作中。描写人生苦难的作品所占比例甚重。
此外。许地山早年可谓相当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他的小说集《缀网劳蛛》中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就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妇女的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并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造成妇女处于屈辱地位的社会根源。譬如《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就经历了被冷酷遗弃、霸占财产和夺走女儿等种种磨难。《商人妇》中的惜官。经历了久别、被卖、逃亡等种种苦难。然而。许地山并没有仅仅止于对“苦”的揭示。而是将佛教知命、顺命的人生观通过这两位女主人公得以展现。
许地山文学创作中深厚的“佛缘”。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他在作品中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认识。以及启人深思的隐喻与象征。都是在佛教思想下统合起来的。这令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浪漫传奇、哲理玄想和现实人生的奇妙统一。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8/06265311831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许地山:佛教“多苦”观下的文学创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许地山:佛教“多苦”观下的文学创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4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