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
2010年9月8日。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国佛教协会的公益慈善事业将翻开历史上新的一页。会议提出。慈善公益委员会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引导广大佛教徒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与各项慈善公益事业。佛教慈善公益工作将更加专门化。亦将更加高效、规范、有序。利益更多社会民众。这也是广大佛子慈悲济世、常行饶益的又一殊胜因缘。
一个月前。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与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佛教界再次积极响应号召。以各种形式支援灾区。
慈悲济世、拔苦与乐是佛弟子的本分事。慈悲济世、常行布施是践行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一种具足慈悲的信仰。必然来自一个和平、包容的宗教;一个弘扬慈悲济世精神的宗教。必定积极融入于国家
四川汶川、青海玉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佛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所谓大慈。是给予众生一切安乐。所谓大悲。是解除众生所有苦难。拔苦与乐是佛教慈悲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佛教把普度众生、救苦救难、饶益有情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慈悲济世、自利利他;关注民生、关爱社会。
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两千年来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深层意识之中。广种福田和因果报应的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布施是常行饶益、广种福田的主要方式。以财物、饮食、医药等惠施众生。称为财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之时。给予帮助。解除其恐惧。称为无畏施;向渴望解脱者宣说正法。称为法施。在大乘佛教中。还提倡“不住相布施”。即主张菩萨行者布施时应本着无我利他之心。不求回报。不计得失。不为名利。惟愿众生离苦得乐。
大慈大悲的佛陀曾经亲自照顾生病的比丘。为年老的比丘弟子穿针补衲。佛弟子以佛陀为榜样。将慈悲济世、饶益众生视作分内事。欢喜踊跃。奋不顾身。心无疲厌。身无懈怠。在佛教的影响和感化下。广大民众深信因果报应。视布施为培植福德、获得康寿富贵、吉祥安乐的必由之路。乐善好施。广种福田。开展各种形式的慈善事业。
在我国古代。佛教寺院由于组织制度上的优势。赢得官方与民众的信任。承办各项社会慈善事业。南北朝时。佛教寺院设立“无尽藏”。用以救济贫穷百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流传到日本称作“无尽会社”。到隋唐时。三阶教所创的无尽藏规模空前。社会影响力巨大;唐代的“悲田养病坊”、 宋代的“福田院”。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明确以“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数十年来。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团结和带领下。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开展了大量慈善公益活动。如赈灾济困、施医送药、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捐资助学、养老助残、生命关怀、放生护生、帮助弱势群体等。所做所行。有目共睹。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大乘佛教慈悲思想为基础的佛教慈善事业。大有可为。佛教不断发展慈善事业。既可关注民生。关爱社会。有效弥补一般性社会保障的不足。又可弘扬佛法、引导正信。发挥佛教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力日益强盛。社会日益进步。我们深信。佛教界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前提下。必将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中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09/14404712608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