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7-23 00:1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荆三隆教授

「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
讲座现场

2010年11月7日下午。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继续他的系列佛学讲座的第四讲——《佛教的人生观》

秦安佛教最近新闻网

。荆三隆教授分别从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实现佛教人生价值的当代楷模等三个方面予以一一阐述。

讲座正式开始前。荆三隆教授为大众介绍了人生观的文化基础导论。他说。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态度。尤其是对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及人生的存在状态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

佛教石佛办事处新闻

着有意义?怎样生活的更有价值、更轻松、更愉快等一些列问题。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对人生进行定位。而佛教的人生观则是从人的生活本质看人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并且还将引领人们走向未来。直指人生的终极价值所在。故而佛教的人生观是最系统、最完整、最深刻。同时又是极具个性化的人生观思想。

首先。荆三隆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家思想出发。从各自不同的文化基础来阐释各家的人生观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文化的基石。它的思想和学说影响了中国社会近两千年的悠悠历史。儒家对于人的重视。体现在高度关注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儒家常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形容现实人生的短暂。但同时。在儒家的思想中。人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人就应该在社会中遵循所谓的纲常伦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立言、立行、立德”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观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要达到的社会责任。道家追求成仙度脱。长寿无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往往都在道家的影响下。寻求一种生理层面的生命延续。近代以来的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思想。包含了更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

广佛教育新闻最新

观念。所以。传统文化基础中的人生观思想更多的是对社会伦理、个人追求以及阶级矛盾的反映。这样的人生观思想往往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迷惑。难以达到普世与恒久的程度。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荆三隆教授在讲座的第二部分给大众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说。佛教虽产生于印度。但自传入中国之后。便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相互吸收、融合。迅速实现其中国化。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不仅仅对待人类本身。而且是对待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世界。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佛教人生观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可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佛教的人生观是文化的;第二。佛教的人生观是历史的;第三。佛教的人生观是针对每一个人的;第四。佛教的人生观是近如对每一个生灵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佛教讲。人生在路上。人生在旅途。人生就是远行。人生就是旅客。所以人生会无助。会孤独。更会在人生路上处处存有艰难需要我们克服。荆教授在此。以行人路上遇虎逃脱的佛教故事来寓意人生。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旅人走在路上。见到路边有累累白骨。就在此时。一只老虎出现。情况十分危急。旅人匆忙上树。并顺着一根青藤逃到山崖之下。本以为逃生的旅人刚刚松了口气。可是青藤之上有两只老鼠在咀嚼。一白一黑。而在旅人脚下。又是深海险滩。里面还有三只毒龙在翘首期待美味的到来。故事的寓意就在于:白骨代表了我每一个人的最终归宿;老虎象征着人生的处处无常和不期而遇的灾难;青藤比喻有限的人生;黑白老鼠比拟白昼黑夜的时间;深海险滩堪比地狱世界;三条毒龙就是人生“贪嗔痴”的三毒。所以。人要直面人生。感悟人生。在直面和感悟中去认识人生、度脱人生、解放人生。以此达到由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过渡。佛陀在世之时。便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寞”的三法印思想来教化众生。而三法印对于我们现实的人生观依然有着深刻的教化意义。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在现实下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大乘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荆三隆教授最后以实现佛教人生价值的当代楷模——慈济基金会证严法师来开示大家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讲道。证严法师被当代信众称为“现世的观世音菩萨”。由她所创立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有信众会员数百万之多。为全球的慈善事业奉献了数百亿台币的善款。利益众生无数。证严法师因大悲心起。善因缘结。将自己的一善行成就为完善行。佛教的人生观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荆三隆教授倡议大家多行善举。善举所带来的幸福既是救自己。又是为他人。愿每个人拥有幸福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讲演结束后。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

佛教寺院新闻

代表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对荆三隆教授的精彩讲演给予真诚的感谢。并对他的讲座给予充分的肯定。李利安教授说。佛教的人生观。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在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修学佛学、认识佛学、实践佛学。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回归到人生现实当中来。对人生进行返观内照。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人生。方立天先生曾就人生观问题做过这样的阐释:从“人”在宇宙中的定位来看。分为十类——四圣六凡

佛教的新闻

。四圣是度化解脱的佛、菩萨、缘觉、声闻。而人是六凡中一凡。用释迦牟尼的话说。人生用一个字“苦”便能概括。感悟人生就要将“苦”看透。在正确的人生观下。拥有幸福圆满的人生。同时使生命质量得到提升。这便是佛教的人生观给予我们的启示。

此后。在李利安教授的主持下。现场大众就“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生观的差异、佛教的人生观中包含不包含死亡观念、佛教的入世和出世的侧重点体现在哪”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0/11/14031013185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开讲《佛教的人生观》讲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335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