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儿:早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地儿:早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地儿:早粥
早晨。特别喜欢到街头喝粥。金黄的小米、煮开花的绿豆。配上一小碟切得细细的咸萝卜丝。轻轻浅浅地滑过口腔。仿佛每个毛孔都舒展开来。溢满了淡淡的清香。有时。中午或晚上去吃。滋味却变淡了。只有味道浓厚。加了香肠、大葱、花椒的粥。配一碟辣椒才过瘾。
读书、写字也是如此。清雅的书。有时读来很有滋味。有时却不愿意去读。只有悲怆的、浓郁的书。读来才有味。
有时。落笔便是清淡的文字。见朋友们喜欢。便勉强去写。却勉强不来。落笔便是悲怆的、浓重如命运交响曲的文字。喜欢清雅的朋友。便皱眉头。不成想。有的读者。却读出了眼泪。一如早粥和晚粥的感觉。
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读南怀瑾先生的《唯识与中观》时。才忽然明白了:自觉畅美的时候。是自己当时的心境与外境相应了。等心境变化了。心物不相应时。它就不畅美了。
这是唯心的境界。
自此。我注意到了相应。早晨起来。就读一篇清雅的文字。喝一碗清淡的粥。与初醒的身、清爽的心相应。感到万物如此静美;夜间。就读跌宕起伏、文风厚重的书。吃浓稠辛辣的粥菜。疲惫和郁结。在浓味的刺激下。一点点云消翳散。身心重新觉醒起来。如晨起的清脆鸣叫的小鸟。
心境
相应的滋味。是难得的一盏
但相应。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敏锐的智慧。去体悟症结。更需要一颗柔和的、不苛求的心。在人生的高处。在阡陌初逢。心意相通时。我们或许比较容易相应。但在陡然恶劣的环境中。或者人与人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别人和环境有那么多与自己的习惯、想法相左之处。于是烦恼重重而起。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升起的时候。清寂的定境就打破了。这是悟道者的心得。也是《瑜伽师地论》所说。山河大地、身体和心灵的感觉都是真心的显现。如同镜头里的风物。都是平等的、相应的。觉悟浅的人。却只找自己喜欢的境界。抱着苛求心、好胜心。去衡量、评判世界。于是。自己的平静就被打破了。疾病、苦闷和争斗丛生。
而觉悟深的人。如实地看待、接纳一切。他明白。所谓净与诟。好与恶。都如手持相机时。自心选择的视角。而镜头里呈现的所有风物。都会有人喜欢。平等地接纳不同的视角。自己的视野会变得宽广。人生就会进步。身心就会圆融。就像佛菩萨。一颗红尘梵刹两无碍的圆润心。使远离尘嚣的清净法身、随意变幻入尘世的化身和人见人喜的庄严的报身都能圆满了。
因此。相对于长得千奇百怪的十八罗汉。佛菩萨一个个长得很美:喜乐、庄严、宁静、饱满、圆润。那是因为。罗汉只喜欢清静。没有一颗圆润的心。
以一颗圆润的心。随着外在的条件。去做相应的事。就会感到处处、时时都很自在。这就是随缘吧。
而随心、逞性的人。竭力要求外缘顺应自心。得到的只是无处不在的矛盾、不平与苦恼。
当清雅的文字做不成的时候。就让自己写其它文字吧。做一碗辛辣的夜粥。给自己和朋友们喝。
当我们不能成为想象中的富翁时。就让自己成为一个散淡的平民吧。
当家人喜欢其他的生活。就随喜成就他们吧。
当朋友不喜欢百合时。我们就给他们一束野花吧。
当环境暂时不如意时。或者自己的愿景与环境不相应时。让我们静一静。寻找与它相应的机缘。
古德说。境无好丑。唯在自心。成就他人的欢喜。自己留下的是平静、美和真。
访问作者的博客:http://club.fjdh.com/13124/viewspace-168560.html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1/03/15112114173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地儿:早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地儿:早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