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消费“信仰” 一些道场寺院输出“心理抚慰”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7-12 01:3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消费“信仰” 一些道场寺院输出“心理抚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消费“信仰” 一些道场寺院输出“心理抚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消费“信仰” 一些道场寺院输出“心理抚慰”

感受片刻安宁

青岛湛山寺的寂通和尚这些天并没有呆在寺里。

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慈善上。四处奔波。他说:“佛讲普度众生。你不接触众生。不了解民生疾苦。何来普度众生?”

僧人踏足世俗社会。而与此同时。世俗人也在不断地深入到寺院的生活中。

“现在有很多人会选择到寺院清修。”寂通在辽宁锦州北普陀寺出家。他很清楚北普陀寺的情形。

每年5月和10月。北普陀寺都会组织两次禅修体验班。报名者逾200人。报名人群中有企业老板。还有年轻白领。形形色色。在这里。他们将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寺庙里体验原生态的寺庙生活。

关掉手机。不得使用任何电子设备。换上僧人的麻布衣服。住进寮舍。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做早课。念经打坐。早课结束后。打扫寺院。去田里耕作。吃素斋。并且过午不食。

暮鼓晨钟。不理俗事。这种清净规律的生活被谓之禅修。免除外界干扰。这很符合现代人

佛教新闻传播

的口味。他们困惑于城市繁荣带来的喧嚣。甚至感到厌烦。寺庙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美妙的旅行。

而寂通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日渐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虽然在暂别尘世数日后还要回到世俗生活。但这种体验至少让自己的心神得到了片刻安宁。他们也会利用这段时间去静思冥想。考虑超脱物质生活层面的东西。

这无可厚非。过惯了每日大鱼大肉的日子。就像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中那个暴发户一样。总是怀念乡下清苦的生活。非得再去体验不可。

与宗教无关

在物质达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后。人们开始寻求超越性的东西。

这与宗教无关。

济南灵岩寺。距离济南市区60公里。抱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座千年古刹的人络绎不绝。

最常见的。莫过于不少民间信众烧香拜佛。求子保平安。他们将佛当做神来敬。通过与神的交换。来满足和达成个人的心愿。这是浅层次的。但监院弘恩法师仍说:“这也是因缘。”

以世俗的观点看。人们是在理性地选择寺院的产品。在这里。他们或许能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到最大的利益。达到内心的抚慰。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只是为了庙里的香火而来。

在月底的时候。人们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灵岩寺的方丈室听弘恩法师讲法。夹裹着哲学。弘恩法师讲述着最简单的人生道理:“活出真我。”希腊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禅宗讲众生皆有佛相。直见本心。无上菩提即见自本性中。

聆听者济济一堂。若有所悟。他们来此的目的无非是想修持道德操守。让自己在这种心灵的净化洗礼中。去除诸恶念。成为道德之人。

研习佛学的人群正在发生变化。

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则说。前来学佛的人不乏政客高官。还有名噪各地的大商人。他们会经常到寺院来谈佛论道。他就不时见到一个前来礼佛的淄博煤老板。“他要么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要么是已经觉得赚钱没有意义了。”

世俗之人。皈依佛法大多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当一个人随着财富的积累。以致不再以追逐财富为目的时。他追求精神解脱的动力就会变大。弘恩法师说:“大富贵者

佛教论坛首场新闻

可能比常人更容易接受佛学。”

社会需求

纠结于养生治病。还显然不是超越的层面。“道商”、“佛商”们更关注的是修得一种恬淡和与世无争的心境。

这只是一种生活修行。

弘恩法师说:“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也会更容易接受佛学的理念。因为他们会比茫茫大众更自觉地对生活进行反思。”

灵岩寺还在整修。已经给僧人们盖起了新的寮舍。隔段日子。就会有上班族自发组织来寺里体验。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在这悠悠青山之间。聆听梵音。不为琐事所烦扰。暂时也不会因为各种压力而感到彷徨。

80后的赵炜(化名)现在甚至恪守起了佛家的戒杀生。他买下路人捕捉来出售供食用的蝎子。然后在山林里将其放生。

弘恩法师说:“无处青山不道场。&

佛教协会换届新闻

rdquo; 但他又说:“寺庙是佛法的汇集之地。”想从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疲惫身心的人们还是要来到这里吸取“灵气”。各取所需。

现在。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混乱。道德标准禁不起推敲。老太太倒在街上。没人敢上前搀扶。害怕惹上一身麻烦;面对衣衫褴褛的乞丐的索要。我们掉头就走。坚信他是骗子;我们报复社会。把对象选择为更弱小的弱者。于是有了一起又一起幼儿园杀童案。

我们曾经狂热地学习雷锋。但在一片狂欢中发现雷锋也有多面;我们一度推崇崇高的政治理想。但理想都在持续凋落。

如今人人自危。心灵无处安放。于是去寻找信仰的出口。但又不是完全强调信仰。而是注重修身养性。

道场则提供了这种产品。人们去膜拜神灵。或者修习经典。以积善行德。或顿悟生命。得到利益。

去静修。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条件具备。弘恩法师说他愿意让更多的人到寺里接触佛法。因为它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

林光常、张悟本

湖南省佛教协会新闻

。还有眼下正陷于“四面楚歌”的缙云山道长李一。一座座“神像”被竖起又被捣毁。之后又会集体噤声。没有人再去思考这些&ldqu

莆田世界佛教论坛新闻吗

o;神像”产生的社会心理土壤。只是等待着进入下一轮造神和灭神的周期。

我们的物质已经极大地丰富。学者和媒体却大声疾呼:没有信仰。中国人面临深层次的精神危机。

在一个被摁下快进键的社会。我们来不及沉淀就急不可耐地去拼命工作;而没有工作的日子。我们会坐立不安。无所事事。

现在。一部分忙碌的人们渴望切换到另一种人生场景: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甚至可以像牛一样安静地反刍回味。

于是。道观抑或寺院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叫做“信仰”的产品。它就像一座大卖场。人们进入之后各取所需……

是的。它是产品。世俗大众来消费它。在道场里暂时摆脱尘嚣。以求得到心灵的安宁和生命的安顿。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1/04/11415916891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消费“信仰” 一些道场寺院输出“心理抚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消费“信仰” 一些道场寺院输出“心理抚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231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