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7-12 01: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

「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
「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

2011年4月16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顾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田青教授作客“扬州讲坛”。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田教授结合自己一生的研究实践心得。畅谈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一课题。深入浅出。给人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新的概念。

1

“非遗”从新名词到热点

放在几年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很多人搞不清什么是“非遗”。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就在今年。我国还通过了《非

佛教俗家弟子新闻

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有关文化的法律有两部。一部是《文物法》。一部就是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当然。这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少数学者的建议。到最后成为国家意识。体现了全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

去年。我在参加一个会议时。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时。用了这样

近半年佛教新闻

几句话来概括:起步晚。速度快。成效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在外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的。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半叶时。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概念。这都是人类进行思考的成果。一个是经历了科技进步之后。人类开始考虑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进步对人类所赖以栖息的地球。到底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大气层被破坏。地球变暖。物种消失。这时的人类开始思考。还有一个。就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一些自古就有的精神价值取向有时变远了。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开始保护非物质

佛教新闻视频

文化遗产。

2

人类让想象成为现实

现在科技的进步。让人无比惊叹。那些过去只存在于《西游记》、《封神榜》中的神话故事。现在有的成了现实。几十年前。谁能想象。几乎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部手机。可以和几千公里以外的人进行对话?我昨天飞到南京。今天到扬州。过去的旅客要经过多少天的长途跋涉。才能“烟花三月下扬州”。现在几个小时就成行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如此庞大的国家。如此快速的速度。真的了不起!要知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都是以百年计的。今天的生活。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在我小时候。买什么都需要票。粮票、油票、肉票……每个人每个月只有几两肉票。我还记得。一次去买皮鞋。在百货大楼里凭票买。不是什么时候都有。去了还要排队。结果排了一半。营业员说“41码没有了”。我就只能回去了。

后来。我把这个经历告诉给我的儿子。他听到之后很惊奇。问“难道不要挑款式吗?”还真没有款式可以挑。男式皮鞋都是一个样子。现在去商场买皮鞋。有上千种的选择。

可是。现在也有一些问题。比如。缺少感情。现在的皮鞋样式很多。但是过去的鞋。都是奶奶、妈妈纳着鞋底做出来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鞋里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同样的。现在的衣服都是成衣。过去都是奶奶、妈妈做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针一线都是有感情的。

现在的生活。共性远远超过个性。孩子们吃快餐。在同样的时间。看着好莱坞大片。各地的孩子都在上互联网……就连梦想都是一样的。一些男孩子想要某品牌的新鞋。一些女孩子想背上某品牌的新包。如今的孩子。可能知道他最喜欢的外国歌星的星座、爱好、喜欢的香水。却对历史文化不大了解。我曾经在大学里讲课。问学生们一个问题。知道奶奶的姓名吗?不少人答不上来。

3

不能丢失传统文化

我们不能丢失传统文化。不能让很多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宝贝。在奔跑时从我们的衣袋中跑丢了。

现在有的城市。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把原来的老建筑推掉了。建成的新建筑千篇一律。我经常到外地出差。一觉醒来。不知道身在何处。因为城市面貌、酒店格局。差不多。而扬州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就做得很好。保留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古建筑。

现在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是民众的自发自觉。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农村的空巢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离开家乡就割裂了哺育他们成长的乡土文化。在今年春晚上。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演唱了一首《春天里》。有很多人都说。他们唱得很真诚。很感人。我也有这样的感触。可是。他们唱的不再是豫剧、越剧、京剧。或是山歌。而是流行歌曲。摇滚。那些民族的乐曲。他们不大会唱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文化会出现单一化。

4

文化不能千篇一律

以前。在和一位欧洲学者交流时。他说很羡慕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这么多的民族。还有多样的艺术。而在欧洲地区。现在文化逐渐走向单一。整个西方的戏剧还剩下什么呢?话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其他就没什么了。在欧洲。几乎找不出一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树。因为当年工业革命。提供给火车的动力。就是木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400种地方剧种。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不少剧团的团长。想出了一样的办法。请来著名的编导队伍。请来话剧的舞美。电影的化妆。打造出一出声光电效果极好的戏来。可

佛教新闻文章

是。最后老年人不爱看。因为和以前的戏不一样了。年轻人同样不爱看。觉得不伦不类。

我在大学讲课。讲昆曲和古琴。有个同学问我。他不大喜欢昆曲怎么办?我说。你也会老的。昆曲已经等了你400年。不在乎再等你30年。

5

“非遗”是精神“DNA”

对于中国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区别于外国人。生物基因之外的精神基因。是中国人精神的“DNA”。这是除了会说中国话。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共享的道德标准和审美观念。

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隐退有着自身的原因。比如很多劳动歌曲。插秧歌、伐木号子等。都是在共同劳动时产生的。现在没有这种密集的人力劳动模式了。这些“非遗”的传承自然就遇到了新的问题。

在当初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时候。我始终参与。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认识不一样。因此有很多困难。几年前的央视青歌赛。有一个节目最后得了银奖。非常棒。是土家族的一个表演形式。叫撒叶嗬。我对此了解。我当时做评委。心情很激动。说:这是土家族在葬礼上表演的音乐舞蹈。他们的人去世了。表演这个撒叶嗬三天三夜。一个民族。这么达观地对待生死。他们用如此美好的音乐。来为死者送行。为生者祈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

佛教文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已有四五十项。我们把它们保护起来。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来自佛教的语言。大量的佛教文化存在。比如重要的艺术门类雕塑和佛教有着很深的联系。如果没有佛教。中国就没有雕塑史。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善待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

佛教内容的新闻

遗产。作自己的贡献。

【问答】

问:在孩子的教育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答:文化。必须要从小培养。我今天早上吃扬州的早餐汤包。如果你从小吃汤包的。到外国去生活五十年。你可能朝思暮想。你会魂牵梦绕。为什么?你儿童时期受的文化。就像母语一样。跟你一生血肉相连。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孩子从小认识。比如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就做了一件事情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从大学、中学到小学。在小学里。我们用一个课时。到一个班上。请古琴名家给他们介绍古琴。告诉他们这是世界遗产。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孔子弹过。诸葛亮弹过。然后再讲几个故事。让孩子再弹一弹。听一听这琴音。这是播种童心。就是在儿童心里播种下古琴的种子。不见得这些孩子将来都学古琴。但是这几颗种子到了合适的时候。就会发芽。离开故土的人。多年之后忽然听到乡音。家乡的戏剧。就像闻到小时候妈妈做菜的那个味。这感觉是不一样的。当然。推广中也有难点。一些认识还需要统一。一些海归把西方的东西看得特重。另外还有师资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很对的。因为它是有地域性的。每个地域的特色不一样。可以让孩子从小熟悉了解本土当地的文化。非常好。 (图:祁连山、建平。文:桂国、王鑫)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1/04/21425216909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田青教授登扬州讲坛讲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佛教文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228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