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西藏寺院建筑艺术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建筑」西藏寺院建筑艺术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西藏寺院建筑艺术
布达拉宫正面上山的台阶和女儿墙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从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主体风格的形成。其间大体经历了寺庙、寺院、宫殿与寺院建筑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
佛教传入吐蕃社会之初。吐蕃社会并没有从意识形态上加以接受。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神秘的、神奇祥瑞的宝物供奉起来。类似于苯教神抵中瑞物的崇拜对象之一。这即是藏文献中记载的拉脱脱日聂赞时期。雍布拉康宫殿天降佛教四宝。虔诚供奉的历史故事。拉脱脱日聂赞赞普把天降四宝佛塔、经书等供在宫殿一隅的殿堂。经常焚香、净水、供奉。这就是后来藏传佛教寺建筑发展之源。藏传佛教建筑从佛龛、佛堂衍变成寺庙建筑。彻底从宫殿建筑逐步脱离出来。是佛教在吐蕃社会的广泛渗透和松赞干布等统治者大力扶持之后的事。西藏历史上第一批佛教寺庙建筑。是在吐蕃王室的资助下接二连三如雨后春笋般耸立云天的。早期的寺庙建筑都是由吐蕃统治者投资兴建。发展到后来。才出现了佛教徒集资兴建寺院。
经过1300多年风雨战火洗礼而巍峨挺立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是西藏历史上建造最早的寺庙建筑。当初的目的是为了供奉诸佛菩萨造像。安请佛国世界的神灵。从而接受信徒们虔诚的顶礼和膜拜。寺庙主殿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众佛围神灵。众佛呈金字塔结构按其等级安请在主殿及其配殿中。模仿吸收印度与中国中原唐朝的建筑布局和模式是早期寺庙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拉萨大昭寺
大昭寺由赤尊公主主持修建。寺址为文成公主根据推算五行和阴阳选定。传说。大昭寺寺址原为一处湖泊。名叫卧塘湖。文成公主经过推算五行和阴阳后认为。卧塘湖是岩魔女的心脏。寺庙应该建在此处。以便镇压岩魔女。于是。令山羊驮上填平整个湖泊。大昭寺也因此被称作“山羊驮土建成的神奇寺庙。”
现存的大昭寺。历经四次维修和扩建而成。其中中心佛殿的第一、二层建筑为最早时期的建筑遗迹。布局受到了印度僧房建筑的明显影响。与印度著名佛教寺院那烂托寺的僧房布局极为相似。这两层建筑平面布局略成方形。门西向。外侧砌砖、石承重墙。内侧为木构架。二者组合成内院式建筑。其中。一层前壁正中为前凸的门庭。门庭中间开殿门。殿门内两侧沿前壁建有4座小殿。左、右、后壁前各建有一排5间小殿。中心佛殿的开间较大。尤其是后壁即东壁中心佛殿。面积与西壁门庭面积基本相同。四周小殿与中心方形天井之间为立柱支撑的回廊。为礼拜道。从而形成了东西与南北相互对称、内含回廊和天井的方形建筑模式。殿门、廊柱、门额、门楣装饰华丽。均雕有佛传故事、因缘故事、飞天、力士和云纹等浮雕。廊柱的金刚橛造型十分独特。柱身被劈成三段不同形制的断面。其上装饰浮雕。下段断面为方形。中断断面为八角。每面上下缘皆分成两格。其间雕饰花纹。而上段自下向上依次为方形、八角、圆形和方形层叠块面。方形块面中分别雕饰珍宝或花叶。八角块面中雕饰花纹。圆形块面中雕饰重层仰莲。上层仰莲上为扁长皿板与拱形托木。托木两端雕飞天、动物或花草。正中雕人物。托木之上设枋、椽。其上建有出檐的木质卧狮108只。其中部分狮子造型类似于狮身人面像。每个卧狮浮雕在胸部都饰有一个铃圈。其下悬垂有一面圆镜。木质门框、廊柱的形制和浮雕的风格。与印度6世纪阿施陀石窟中流行的样式和风格相似。
与大昭寺相距不远的小昭寺是西藏历史上建造的第一批寺庙建筑之一。据文献记载。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同大昭寺一样。现存小昭寺历经了四个时期的不
松赞干布时期还陆续修建了一系列寺庙。分别为&ldquo
寺院建筑是由寺庙殿堂、僧舍、佛塔和各大札仓(学院)等附属建筑组成的大型综合建筑群。按形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主殿为中心修建的寺院、石窟寺和塔寺三种类型。桑耶寺即是以主殿为中心的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据载。桑耶寺是按佛教教义中的世界模型修建而成。中心主殿乌策大殿楼高三层。外观融藏式、中原汉式和印度三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内部绘制壁画。供奉佛国世界神灵。内部建筑构架由早期的寺庙建筑发展而来。代表佛国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大殿由中心佛殿、经堂、转经道、内转经道、侧殿和殿外转经道、回廊、外墙等建筑单元组成。佛殿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为供奉以大日如来佛为首的诸佛菩萨的神圣之所。佛堂之前的经堂便于僧人学习、集会。转经道的设置。便于随时礼拜诸佛菩萨等佛国世界的神灵。大殿周围取佛国世界四大洲八小洲布局模式。在东西南北四方建有四组建筑和绿、黑、红、白四座佛塔。寺院周围环以围墙。象征佛教世界中的铁围山。整座建筑平面布局为象征佛教世界宇宙模式的坛城。各个建筑单元布局错落有致。在突出中心主殿的基础上。强调主殿与四周附属建筑的区别与统一。四周附属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从而使所有的建筑单元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建筑。今天的桑耶寺建筑。尽管经过萨迦派和热振活佛时期的修复、扩建。但整个建筑仍保持着初建时的基本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桑耶寺在政府的支持下又进行了一些修复。基本恢复了昔日的建筑面貌。当时的建筑布局和风格得到了完满的体现。
桑耶寺
山南桑耶寺
桑耶寺建筑的布局和模式。对后来西藏寺院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的托林寺就充分继承了桑耶寺建筑的这一特点。托林寺是公元10世纪中叶始建的。该寺中的迦莎殿就是仿照桑耶寺修建而成的。迦莎殿坐西朝东。由内外两圈组成。内圈建有五座佛殿。呈十字排列。十字中心为主殿。主殿代表须弥山。四周的四座佛殿代表四大洲。四座佛殿之外为回廊。即转经道。外圈东向为门厅。南、西、北三面各建有三座佛殿。外围四角同时建有二座佛殿和一座佛塔。分别代表四大洲八小洲。从而将庞大的桑耶寺建筑的布局和思想成功的浓缩到了一幢建筑之中。堪称寺院建筑中的典范。1999年。国家花巨资完成了对以迦莎殿为主的托林寺各个建筑的大规模维修。初步使这座古老的建筑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扎什伦布寺“胡同”
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后弘期以来。西藏修建的绝大多数寺院。基本上采用了以主殿为中心来布局整个寺院的模式。在日喀则地区的萨迦北寺、萨迦南寺、夏鲁寺、白居寺、扎什伦布寺。山南的扎塘寺、敏珠林寺和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三大寺等著名寺院中。都可以找到这一特点。在这些寺院建筑中。主殿通常为措钦大殿(即集会大殿或大经堂)或乌策大殿。与早期的方形主殿相比。后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尤其是从13世纪开始。流行外移转经道。增建经堂、后室、侧室、门庭的做法。从而将措钦大殿发展成为长方形。到15世纪以后。还出现了在主殿左右扩建左右佛殿的形制。主殿随着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日益
布达拉宫金顶
石窟寺也是西藏寺院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模式之一。但流行时间较短。而且区域也比较狭窄。西藏现存石窟寺仅有两个地区。而且只集中在前弘期和后弘期初期这段时间内。位于拉萨布达拉宫西南药王山东麓的扎拉路普石窟是最早的样式。现存扎拉路普石窟木构建筑已毁。惟有石窟尚存。石窟略呈长方形。窟门东向。窟内中后部建有一个四方形的中心柱。中心柱四面各开有一个佛龛和外围环形一周的狭窄转经道。窟外壁、即东、西、南、北四面均开龛。雕有松赞干布像和诸佛菩萨等造像。整个石窟的形制为周绕转经道的中心柱石窟。中心柱每面开龛的做法与内地河西一代流行石窟的样式极为相似。为典型的塔庙窟。阿里地区是西藏现存石窟最多的地区。其中札达县的东嘎石窟和皮央石窟比较具有代表性。东嘎和皮央石窑的木构建筑已毁。窟顶采用的是覆斗式样式。覆斗和四面覆坡建筑和壁画结合。形成巨大的坛城。石窟无中心柱。而是以中心佛龛来替代中心柱。其上供奉主尊。正面和两侧石壁开龛立泥塑佛像。石窟内雕塑较少。多绘壁画。壁画为各种坛城。这种石窟造型主要流行于后弘期早期。
塔寺建筑是西藏寺院建筑艺术中另外一只绚丽的奇葩。与西藏寺院建筑中塔寺结合的布局不同之处是。在这种建筑样式中。佛塔不再是佛殿建筑的附属建筑单元。而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塔寺建筑主要流行于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1/11/093904177398.html
以上是关于「建筑」西藏寺院建筑艺术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建筑」西藏寺院建筑艺术;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3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