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第二届慈济论坛暨第六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论坛在京举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慈济」第二届慈济论坛暨第六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论坛在京举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二届慈济论坛暨第六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论坛在京举行
2012年11月3日。由慈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承办的的第二届慈济论坛暨第六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论坛在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本届论坛主轴以“佛教与慈善”为主题。探讨佛教慈善思想的当代实践。佛教强调“行证”与“论证”必须并行。除了深研经典之外。更要将佛教精神落实、实践在生活之中。本届慈济论坛以“佛教与慈善&rdq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司长刘威。慈济大学校长王本荣。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何日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上海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员刘元春教授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中。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致词时表示。今年由国宗局牵头。五部委参与制定。共同发布了关于《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指导意见》。规范推动大陆宗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此次的慈济论坛。体现着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2008年慈济基金会作为大陆第一家非大陆居民成立的基金会。按照大陆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慈济四十年来的发展好经验、好办法带来大陆。在教界、学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将进一步推动大陆与台湾文化往来。
主办单位之一的台湾慈济大学校长王本荣则提到。宗教是人类心灵上的拐杖。人类需要宗教。人性上心灵的矛盾需要宗教的调节。在度化众生。净化人间。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中探索生命的价值。证严上人定义“宗教”为生命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希望结合全世界的力量。众缘和合。以集合宗教核心的价值。以爱以善为宝。期望减少世界灾难。
而北京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李四龙回忆起1995年首次听闻到慈济。当时在北京聆听关于梁启超的研究报告。和其中一位博士生彻夜深谈上人悲悯的宏愿。令李四龙教授格外讶异。而后在2009年到旧金山时。见到一位年逾八十的志工无私的奉献。让他印象深刻:一位比丘尼如何感召志工。让一个成立近五十年
开幕式中同时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与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进行专题演讲。两位学者皆以布施和力行为大乘佛教实践的方法。阐述了“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rdqu
方立天教授以“增强慈善理念、增强佛教信任”为题。强调“布施”是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这是佛教慈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乘佛教。更强调竭尽全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众生。方立天教授认为。佛教布施的根本在于解除众生精神痛苦。提高众生觉悟。提升生命质量。从这个视角来说。强调精神慈善有道理。现代慈善事业需要政府、社会和民间团体组织三者协调共生。互助共进。共同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慈济慈善基金会于慈善理念。慈善实践、慈善管理、慈善建筑等方面创造新的理念价值。以实践方式推广佛教现代慈善事业。同时有助于和谐社会发展。
楼宇烈教授以多个经典举例。详细解说关于“大悲心”涵养的重要。其中提到“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透过大悲心起菩提心”。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悲智双运。强调觉悟中奉献。奉献中觉悟。让人人从降伏自心而利益众生。他还说到“一切的福田是为众生。使众生能得到福报”。故应随时布施。随顺布施。楼宇烈教授认为。此刻的社会需要的是大无畏的布施者。将善与爱普及到我们的生活周边。
此次慈济论坛针对“佛教慈善思想之传统与现代”、“
除了学术界、宗教界精英云集。此前论坛更特别邀请到慈济美国总会葛济舍副执行长、加拿大分会何国庆执行长、印度尼西亚分会郭再源副执行长及慈济基金会宗教处谢景贵主任。分享慈济在全球的慈善实践。期望能让与会者深入了解慈济宗门的佛教慈善理念与具体作为。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2/11/091003190646.html
以上是关于「慈济」第二届慈济论坛暨第六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论坛在京举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慈济」第二届慈济论坛暨第六届宗教慈善公益事业论坛在京举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