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贤法师:再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明贤法师:再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贤法师:再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明贤法师重走玄奘大师当年西行取经道路(图片来源:杨居士)
编者按:近期。内地娱乐“神曲”《法海你不懂爱》蹿红流行。但戏谑的词句和唱法完全不尊重佛文化的历史和事实。佛教界人士的感情受到巨大伤害。明贤法师挺身护持佛法僧三宝。呼吁佛文化传播正能量。法海禅师。是中国文化与汉传佛教举足轻重的巨匠与功臣。不应为后人所遗忘。更不应该被戏谑!文艺同仁、诸位信众。当肩负起护持之责!如此。借助文化传播的正能量。我们祖国展现给世界的。就不仅仅是经济的逐渐富足。更有着璀璨文明的大智慧。与博大深广的人文精神!
明贤法师再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拙作“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点击查看)在博客上发表以来。受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对于持有相同观点的网友的力挺。深表感谢。而对于有些网友所谈到的不同意见。这里不妨再谈一谈。
总结一下。反对的意见不外有三点:一、此法海非彼法海;二、歌曲的取材来源于民间传说。该负责的不应是当代人;三、区区一首自娱自乐的小歌。何必小题大做。
关于第一点:此法海非彼法海 是否可以说。在《法海你不懂爱》中的“艺术法海”。与同名影射效果下佛教原型中的僧人身份、及法海禅师其人毫无关联?
“同名认知”成了这里的主要话题。
正如网友“素书堂主”说:
站在社会心理的角度说。歌者是以“不改名”并“用真名”的方式。而使用大众对于法海禅师的历史性“同名认知”。释放“僧、爱”等暧昧信号。来推动群众古今对照的“身份刺激”效应。获取群众响应。既用真名。而真名沿革又并非其他来源——歌中法海依据《白蛇传》法海。《白蛇传》法海依据金山寺法海。金山寺法海就是身为唐裴休宰相之子而出家成道的法海禅师。这段历史佛教没忘掉。不能以“爱”之名戏谑无底线(从影射实效方面说)。不能说。昨天借人钱。睡一晚以为人家忘了。今天就说没借钱。这叫不负责任。佛教对于法海禅师的历史。从来不需要借《白蛇传》去了解。所以从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到今天《法海你不懂爱》。佛弟子从来不会认同“彼此无关”之说。如果这段历史真的无法记忆。也无话可谈。而这段记忆。佛教从未遗忘过。
可见。有识之士还是认同。歌中的法海禅师与历史上的禅师是分不开的。同名的连带效应直接影响到现在僧众的根本形象。身为佛弟子。自己的祖师惨遭调侃。必是不会袖手旁观的。此事关系到。作为一门重要宗教的——佛教。在当前这个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佛弟子无心、也无力干预社会人士的娱乐嬉戏。但当一位功载千秋的禅门宗师也被“娱乐”时。一定会有一个声音说“不”。
关于第二点:歌曲的取材来源于民间传说。该负责的不应是当代人 我们不妨一起梳理一下关于“白娘子”的由来。
在历史上。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深受地方民众敬仰的金山开山祖师。他公案众多。但从来没有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史书中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想必。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正是由此而得到的灵感。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创作《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故事中。法海禅师是一位真正的有道高僧。但是。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逐渐将法海禅师塑造成“破坏美好爱情的糊涂僧”。
这种对官本的篡改。与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不无关联。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恰巧彼时也是佛教衰微的阶段。所以将法海禅师作为一个礼教的代表。描写为不通情理地去“干预世间美好情感”。也是安全且不会遭到非议的。这个后续的演绎故事。在那个时代。有着它特定的存在空间。
现在的《白蛇传》已经很难说是哪一位作家的手笔。在版本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所整合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随着人们所寄予的价值观的演变。“艺术的法海”所承载的价值观也一直在变。大多数艺术作品引夺了大众对于“法海禅师佛法意义”方面的知情权。并
后来版本中。为了反衬爱情故事的冲击效果。法海禅师终于成为了“封建伪善”的全部代言人。这不仅出于简单的“反衬真善”目的。其中已多少杂糅了历来文化认知中。将世间情感与“佛教出离心”之间进行的人为对立。
但是否对立呢?佛教二真理(二谛——神圣、世俗)的和谐精神。在深度认同人世间的不圆满性时。铺开对于生命真谛的全面追求。“如来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佛教没有抛弃世间。“万丈红尘。是佛子立足处。也是转身处”。六祖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的出离精神。是化解自我入世和出世矛盾的一种具体努力。佛弟子在这种内心张力的消解中前行。不可能形成如“艺术法海”般对于大众情感的强势干预。不只不干预。还时刻关心大众生命的安乐与否。
出离心。是在独立状态下进行“存在大反思”以后。才诞生的生命关注。这种负责任的关注同样面对所有人。如此重要的生命责任和反思。是宝贵而不该被调侃的!但不少文艺作品的“法海描述”。径直将其拉到了佛教精神的反面。是“不符合佛教精神的典范”。这是法海禅师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却被一直附着在法海禅师的名义上。这种扭曲现象是不应该继续的。法海禅师本不可能强势干预世间情感。何必非要用佛教形象来反衬情感的真善?何必非要将佛教僧人假定成为情感矛盾的制造者?
我们衷心希望还原法海禅师真正的佛教面貌。虽然影射与调侃不是由《法海你不懂爱》开始。但希望能够在此结束。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我们不回避当代佛教界仍然存在的不足。但改良要有空间。还原历史则是重要的、大众共需的改良空间。否则。佛教进步的路会被人为堵死!
已经作古的人所犯的错误。和已经有一段历史的错误。不能成为今人将其延续的理由。错误虽然不是在这里开始。但我们探讨的是:在这里结束!
我们没有能力去涂抹一个民间故事在几百年来留下的印记。却可以选择尊重历史和事实。书写更好的未来。跟随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在宗教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还法海禅师一个清白。
关于第三点:区区一首自娱自乐的小歌。何必小题大做? 当一首歌被有意识地安排出现在大众传媒上时。它的作用就再也不是自娱自乐了。
正是因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得一个作品可以一夜蹿红。成为几亿人的谈资和模仿对象。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更应该慎之又慎。
看看文艺作品带来的影响吧!
鲁迅先生尊玄奘大师为“中国的脊梁”。自唐代至现代。印度人因玄奘大师而知道大唐和中国。但遗憾的是。在玄奘大师的故土。世人却只知有“唐僧”而不知有玄奘大师。而类似的悲剧同样发生在法海禅师身上。
有网友说:“70后认为法海为了收妖而为难白蛇。80后认为法海喜欢白蛇而为难白蛇。90后认为法海喜欢许仙而为难白蛇”。因不当的作品带来的大众无意识的宗教戏谑没有底线。任其发展。实在令人有数典忘祖之忧!
《白蛇传》里法海禅师的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距甚远。不应一直安置在真实法海禅师的名下作“否决式”宣传。
由此。更可以看出。文艺作品对历史传承及历史人物塑造的影响之深远。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创作者。在这方面应该谨
于是。有网友提出了文艺创作的“道义”考量。
网友“湛卢-纯钧”说:“可见。当初进行娱乐创作时。对于娱乐对象进行考察是多么重要。‘护心(维护大众的善意)的考量’是多么重要、是多大的善举?”。
今天。我们要点醒的不仅仅是一首歌和一位演唱者。我们要呼吁:终止一切对佛教神圣性事件和人物调侃戏谑的娱乐之风!
令我深感欣慰的是。所有参与此次讨论的网友们。都是带着对佛教信仰和历史人物的敬重之情。引经据典。有理有节。
对于歌者来说。道歉当然是在千载佛门面前受人尊重的重大善举。是对祖国文化传统的尊重。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和智慧。必然受到广大佛教群众的热烈欢迎!但。这毕竟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也只关乎其个人的认知和修养。
讨论所带来的。社会大众对佛教宗师——法海禅师的重新认识。以及所达成的“娱乐不可无底线”的共识。才是我所欢喜和赞叹的最终目标。
更深远地看。我们有些讨论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娱乐群体与信仰群体的范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此时。我们不仅需要热切地迎接传统文化回归。同时更应该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贡献给世界。
很多国家就是通过宣扬
而作为祖国历史上重要的精神与文化奠基者和传承者。孔子、老子、玄奘大师和法海禅师这些圣贤。是理应受到后人敬仰与正面宣扬的。我们希望。少一些破坏和谐的“艺术法海”。多一些刻苦求道的“勇者法海禅师”;少一些怯懦柔弱的“唐僧”。多一些民族脊梁的“玄奘大师”;少一些佛教信众的“有苦说不出”。多一些艺术创作者对于宗教情感的理解与尊重!
如此。借助文化传播的正能量。我们祖国展现给世界的。就不仅仅是经济的逐渐富足。更有着璀璨文明的大智慧。与博大深广的人文精神!
附:法海禅师略传
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宰相。字公美。唐代济源地方裴村人。出身名宦之门。世代奉佛。裴休宰相于当时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长庆年间(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大中六年(852)。裴休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为官廉洁、治理有方、博学多才、文书俱佳。其身后《新唐书》、《旧唐书》都曾为他立传。
据《金山寺志》记载。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并由父亲亲自送往湖南沩山去修行。拜在当时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足下为弟子。获赐法名“法海”。人称法海禅师。剃度以后。其师灵佑禅师日日命其苦行。前后为常住劈柴有近三年时间。又为常住五百余僧众运送生活用水近三年时间。有时实在辛苦。也会略动念头。一次。他大汗淋漓地担着水桶自语:“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这一语之下。每一餐大众吃完饭都肚子不舒服。饮食不能消化。师父灵佑禅师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于法海禅师每日来身边小参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从此。大众腹中隔阂即完全解除。法海禅师深感惭愧。即收摄身心。苦行服务大众僧。
禅师的胞姐曾因挂念亲弟弟。远道由都城往湖南地方看望弟弟。不忍法海禅师长途往来运水的折腾。乃向寺院施舍脂粉钱。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饮水磵。当地民众美其名曰“美女磵”。从此解决了沩山全山大众长途搬运生活用水的困难。直到今天。这条饮水间的磵石还依稀存在。造磵通水的相关公案。在禅宗丛林传为佳话。
不久。法海禅师行单上的苦行生活圆满结束。开始三年的闭关修行。各类劳作外缘均通身放下。一心参禅。三年圆满时。不开关门。师父灵佑禅师亲自到关门外直呼“法海”之名。禅师在关中应声而出。关房门窗毫无损坏。是圆满得道的标志。一时间。合寺内外僧俗大众皆来亲近问道。为避俗晦。乃受师命。游历江西庐山等地。终至江苏镇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驻锡禅修。
时隔不久。由当地信众说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驻锡之地于东晋时曾建过名为泽心寺的道场。在密林的荒烟蔓草间。禅师居然寻获到已被毁坏的残佛。于是。法海禅师燃烧一节指。誓愿重修道场。为众生树立伽蓝。于是开山挖田。刻苦劳作。渐渐赢得当地民众支持。开始建设寺院。
在一次挖寺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镒(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法海禅师决定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李琦将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拨发给寺院常住。作为朝廷香仪。助修寺院。并敕弃“泽心寺”名。立寺院名为“金山禅寺”。法海禅师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后世禅和。都深深敬仰!
寺院完工以前。禅师一直在金山寺侧的一个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是颇有影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经过漫长的艰苦创建。金山禅寺最后圆满建成。成为江南地区佛教界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今。法海禅师也被亲切地称作金山寺“开山裴祖”。
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受到整个江苏地方民众敬仰的开山祖师。从来没有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史书中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
当年。裴休宰相送儿子裴文德出家时。曾作有《警策笺》。字字句句劝勉儿子勤奋学道。朴实而感人至深。后来。该文被禅宗收入《禅门日诵》一书中。成为禅宗修行者人手一册每日必诵的功课本。禅林麾下。禅和子们经常要读到这篇《警策笺》。在这篇策励入道文字的鼓舞之下。多少禅和子走上了为求得生命真谛而刻苦修行的菩提道!裴休宰相与法海禅师父子情深求法爱道的历史。成为禅门的千秋佳话。是命脉般的、宝贵而不忍亵渎的禅门精神源泉。《警策笺》文曰: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又偈: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
法海禅师与裴休宰相。是中国文化与汉传佛教举足轻重的巨匠与功臣。不应为后人所遗忘。更不应该被戏谑!文艺同仁、诸位信众。恳请肩负起护持之责!
-----------------------------------------------------------------------------------------------------------------
明贤法师简介
明贤法师。法名道笈。1973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
12岁。上初中。接触佛教浅易读本。信佛、吃素、禅修。
18岁。发心到江西云居山
19岁。于安徽省九华山仁德老和尚座下受比丘戒。继续参学。于禅法生浓厚兴趣。坚定“汉传佛教特质在禅”的观念。兼习汉、藏、南传佛教诸典籍。进学佛教造像及中观。
24岁。在庐山闭关期间完成《入中论亲闻记》。于如意茅棚及山南万杉寺分别讲授《入中论》!
25岁。在江西宝峰寺接一诚老和尚沩仰宗第十一代法脉。得法名“道笈”;同年接灵意老和尚法眼宗法脉。得法名“体妙”。
26岁。一诚老和尚复兴江西省佛学院。应学院聘请为讲师。及常住堂主。教授《佛教造像》、《戒律》及《三字经》、《弟子规》等课程。担任佛学院教研主任。编印《入中论》、《应无所住》等论著。
27岁。担任楞严班班主任。主讲《楞严经》课程。编著论书《僧宝论》。参与编辑禅宗工具书《禅七》。
29岁。为第二届研究生班讲《入中论石门疏》。
30岁。在研究生班讲授《入中论》。本科班讲授《戒律》。出版专著《入中论导读》。
31岁。兼职往庐山东林寺参学。
32岁。任东林寺西堂。
33岁。启建青海湖祥和菩提塔。进而组建北海禅院。同年接本焕老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法脉。得法名“常成”;接佛源老人云门宗第十四代法脉。得法名“明贤”;接海音老人曹洞宗第五十代法脉。得法名“明贤”。7月19日。与台湾慧在法师并肩前行。沿着玄奘大师当年的西天取经足迹。历时近5 个月。于2006年11月26日到达西行终点——那烂陀大学。把从中国带去的玄奘大师塑像、六祖坛经等圣物供奉到了那烂陀大学。圆满完成“重走玄奘大师西行之路”的西行任务!
36岁。 全面完成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海禅院“青海湖祥和菩提塔”完善工程的建设任务。十一世班禅大师应邀亲笔题写“青海湖祥和菩提塔”的塔名。同年。应北京大学禅学社为代表的学生社团邀请。在北大开讲《入中论未名疏》。用时一年。年底圆满。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1/11204520709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明贤法师:再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明贤法师:再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