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26 01:1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凤凰佛教编者按:“法海事件”中。有人指责佛教徒的捍卫行为是“动嗔心”。不符合佛教忍辱的修行。佛教徒是否“天生欠他人包容债”?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随着“法海事件”的持续发酵。宏观经济学博士颜秋玲为凤凰佛教撰文。阐发对此问题的反思。文中提到。有些标榜“不生气”的人。“只是对戏谑佛教不生气。对恶搞传统文化不生气。但他们对护卫佛法的佛弟子生气。对支持文化自觉的网友们生气。对维护社会风气的热心人生气”。全文如下:

「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清净与坚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佛教徒有“生气权”。因为在他们成为佛教徒之前。首先是人。在平等的人的权益中。对于不公平待遇、信仰歧视或遭受人权侵害。不光有产生情绪的权益。更有保护自身的权益。

  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

  只要是人。就有人权。也有选择信仰和保护信仰自由的权益。遇善则喜。遇恶生嗔。这是一个人必然会产生的情绪。面对一个跌破底线的人群对自己的信仰无端栽脏。居然还能没有情绪。如果不是特别的修行人。就是一个病人。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是非不分的。是藏污纳垢躲在佛门混生活的。他们希望是非不分的事件发生得更多。以便于自己的恶劣行径不会遭到佛门的检讨。让自己安全地依附佛教团体把生活混下去。

  “法

佛教新闻小报

海事件”中。有人将佛教徒抗议亵渎佛教宗师行为。作侵犯言论自由论处。国家的宪法确实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同时也规定在行使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其他集体和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这其中就包括宗教信仰的自由、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言论自由是有限制的。正如法律人士指出的言论自由应在不伤害原则。不冒犯原则和道德主义原则的前提下才是合法的。同时。法律还给与公民在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的权利。

  王志远教授就此发表评论说:“总不能你耍了我一阵子。我提出‘你能不能不耍我’也不行。现在是个人人都可以说话的时代。你有你对我开玩笑的自由。我有我不让你专拿我开玩笑的自由。”商业的黑手伸向宗教。真是时代的不幸。“法海事件”中。无论是对僧人形象的戏谑。还是对佛教徒人格尊严进行的直接攻击。都明显侵犯了佛教徒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佛教徒当然有权表示不满。更可以有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

  佛教徒首先是人。在受到恶行侵犯的时候。他们有对善良保护。对邪恶反抗的权利。在“法海事件”中。网络水军指责佛教徒的捍卫行为是动嗔心。他们将法师骂成“秃驴”。将善良居士的善意劝诫说成“丑陋嘴脸”。将汉传佛教说成既非印度又非中国的“混合物”而非中国文化。将佛教祖师说成干预男女恋爱的“恶人”。对于这样的恶性亵渎和诽谤。佛弟子出来说话。维护自身合

西安佛教大新闻

法的人权和信仰自由。此行为也被说成是“动嗔心”。不符合佛教忍辱的修行。真是“天生欠他包容债”。天下之大。岂有此理?

  佛教本身是有忍辱的教义。这是个人修为方式的一种。在个人修行过程中。为使自身德行尽快提升。当自身遭受恶毒攻击时。忍辱是了不起的修行。但佛门之忍可欺乎?为何要欺辱佛门的忍辱者?因为道德越轨。面对自己面前的一位忍辱修行者。越轨者没有对照自我心生惭愧。反而趁势下手——趁他好欺负。就拼命加以欺负。正是鲁迅所说的“弱者抽刀。只是向更弱者。无可救药的人群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瞪眼”。国人的劣根性中。吃柿子捡软的捏。这是十分著名的一种。因为自觉无需付出代价。所以软土深掘肆无忌惮。

  然而。他们选错了对象。佛教徒的忍辱修行历来只是对自身的要求。是内心坚韧而勇敢的修行。自古以来都不会将忍辱异化成为怯懦。修行人连自己心底的贪嗔习气都不畏惧。哪会惧怕无端的栽脏、亵渎?既然心底拥有这样的勇气。就更不会弃整个三宝尊严而不顾。佛弟子自身遭受羞辱。一切都堪忍。三宝与佛祖遭受羞辱。则誓要抗拒到底。佛弟子一切都能失去。唯慈悲心不能放弃。一切都能容忍。唯亵渎佛法僧不能姑息。正因为深刻明了毁谤三宝果报的可怕。则更不愿意让自己同胞也无知犯下严重果报的过错。所以。法师们说:对方已经不幸。一定要设法使之不要制造更多不幸。

  佛子的“生气”。那是一种珍护道义的威严。威而不猛。怒而不嗔。是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的对机设教!

  因为是人。佛弟子有忍辱修行的权利。更有“动嗔心”的权利。鲁迅说:“即便是爱人类。也因为自

马蜂佛教新闻

己是人。”无论是爱。或是不爱。违逆基本人权的行为。再怎样为自己立牌坊。也最终还是要遭受唾弃。对无理的行为。佛弟子不光要“动嗔心“。而且要作狮子吼。要使“百兽闻之皆脑裂”。甚至要“合取狗口。打折驴腰”。这种“嗔心”。佛教徒人人皆可得以尽力发挥之。其实。怒斥妖魔的威喝声中。妖魔最怕佛弟子有“嗔心”。因为他们胆裂了。无理行为者总是怕受害人有“嗔心”的。那将使自己无处藏污。

  佛子用的却未见得是“嗔心”。因为要让他们别再制造更多不幸。所以。谁来炒作“嗔恨心”的话题。一眼就能看明白。当贼做了贼事以后。必然是怕受害人动嗔心的。因为害怕大难临头。无论如何伪装。也总是他冒犯了人。而不是人冒犯了他。假牌坊可以立到天上去。却总奠基于偷偷摸摸的贼心眼。佛弟子不炒作“嗔心”的话题。因为即便怒斥亵渎者。那也是为道义而发声。嗔心的帽子是扣不上来的。甚至嗔心也谈不上。因为往往对邪恶嗔心越大。便对公平正义的慈悲心也越大。

  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为什么不生气?这是在祖师遭到亵渎以后人们对“沉默者”提出的反问。

  “法海事件”中。至少有两类人总是高谈“不生气”。一类是以“宽容”、“忍辱”的字眼来显示自己掌握了“佛陀本怀”的“高人”;一类是用“犯嗔”、“执着”、“小题大做”来指责护法佛弟子的“看客”。二者除了身份区别外。一致的特点就是对高调作恶视而不见或保持沉默。沉默。有两种好处:

  第一。获得好名声。这些“不生气”的人们。往往在抵制亵渎声中“另类”地站出来。在第一时间与“动嗔”佛弟子“划清界限”。以显示自己的“不同流合污”的道德优越感。以此反衬。获得“包容”、“忍辱”、“慈悲”、“不争”的好感觉、好名气。

  第二。避免遭遇“枪打出头鸟”的后果。这些“不生气”的人们。也用这些“好名声”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安全的外壳。因为据理力争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有可能受到牵连。甚至遭到报复。所以不如选择性地装聋作哑。以免做那挨枪的“出头之鸟”。

  但他们真的“不生气”吗?他们只是对戏谑佛教不生气。对恶搞传统文化不生气。但他们对护卫佛法的佛弟子生气。对支持文化自觉的网友们生气。对维护社会风气的热心人生气。这些“不多事”者一直“最多事”。捍卫真理的前沿他(她)们“忙个不停”地灭善扬恶。他们惯于通过给别人扣“恶”的帽子来给自己立“善”的牌坊——只有我才是心怀慈悲、不嗔不怒的护法者。而你们都是没有修行的坏法者;只有我才维护了真理的形象。而你们都给真理抹了黑。

  在这些人眼中。忍辱、息嗔、慈悲只是他们蛊惑大众。保全美名。操纵人情的筹码。是攻击正义的利器。而不是修行的自我要求。打着道义的幌子给自己立“牌坊”。还容易带来美名之外的各种利益。对他们而言。玩弄这一套手法的快感。远比维护道义和弘扬正理来得要紧。口里满是慈悲。心里则恨极了“不买自己帐”的人。

  在有选择的“不生气”之下。与恶人同流的选择安全又快感。诗人北岛在《宣告》中对“不生气的好人”感慨道:&l

佛教文化旅游节新闻通稿

dquo;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其实。不仅缺乏英雄。反而发酵出不少头顶“好人”光环的小人。“好人”哲学大行其道。做“好人”远比做“人”吃香。因为做“好人”可以八面玲珑。可以见风使舵。可以明哲保身。可以捞名谋利。可以藏污纳垢。可以人前装人。人后做鬼。而做一个“人”。却要付出直面责任。直面罪恶。直面良心的勇气和代价。

  这些“不生气”的“好人”其实早已亲手把他们“苦心”经营的“包容”、“不执著”、“慈悲”等牌坊统统推倒:他们容得下戏谑佛教、亵渎贤圣。却容不下维护正法、尊重文化;他们容得下高调行恶。却容不下底线道义;他们容得下伪善造作。却容不下真切诚恳;他们容得下歪风邪气。却容不下浩然正气;他们容得下黑白颠倒。却容不下是非分明。

  这些“从不生气”的“好人”

佛教文化与民俗的有关新闻

只在善的面前疾言厉色。却在恶的面前默不作声。事实上。他们一直都在充当“恶”的走狗。与“恶”一起做着无良的买卖。正像鲁迅所说:“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行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亵渎面前他们是在“不生气”。是选择性沉默的“好人”。可是。沉默的好人做了邪恶的同盟!

  “佛教徒动嗔心”话题是扣的帽子。不是谈的道德

  “佛弟子动了嗔心”。是对人扣的帽子。不是在说“不动嗔心”的可贵。不是讨论“忍辱”的可贵。对亵渎他人者而言。他们需要一个亵渎外人的安全机制。也就是说。不管他对谁下手进行亵渎。受害者最好是忍气吞声。分不清青红皂白。分不清自己是被骂了还是被表扬了。最好是一个“包容”就能解决问题。最好是一群打到脸上也不做反应的木人。在这样的安全机制中。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干坏事了。这种人提出的“佛弟子不能动嗔心”的要求。自然是了解一点佛教的教义。不过他的了解不是为了自己去修行。而是为了攻击别人的修行。

  当受迫害者对自己进行反弹。说他“动嗔心”。是一个既附带着佛教思想信号。又能压住对方的话头。说白了。如何保证自己骂佛子不被还击呢?就是拿佛的话来压住还击自己的佛弟子。中国阴阳家的战略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里使用的方法是“以佛门之道来还治佛弟子的不满”。当然。不是讨论道德。也不是自己要修行。而是在打击道德。在使用诡计。而且。这诡计用得早已脱离了正常的人际伦理。他不能容许公平。而是将抹杀人权的心思糅合到道德话题中。以反打压方式让佛弟子必须接受。非但不是在谈道德。而且是不道德中的最不道德。说他是流氓的逻辑。一点也不为过。

  伤害你就摁住你的逻辑

  管不好自己就管他人。要放纵自己就摁住他人。这是“法海事件”中佛弟子的一些论敌所操纵的手法。千万条理由。左躲右闪的说辞。最终都是为了让佛教界接受:我骂你父母你应该高兴。我打压你佛教你应该感恩。

  使用“爱”、“关怀”等名义。全力打造一个“我骂了佛教也是‘为了更多人的好’”的大语境。既为大众打造一些安全感。也将安全感留给自己。更重要的是将安全感渗透到佛弟子的心目中。如果渗透成功。亵渎佛教的安全机制就形成了。再怎么肆无忌惮。高调行恶。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了。

  只图偏安的众生。在增加的安全度中。奴性也一定会加足。这个问题终于从“法海事件”开始得到反思。

  奴性加足了的偏安感。其间隐藏着严重的迂腐成分。哪管他山塌屋陷。哪管他洪水滔天。得过一天且过一天的“安全之度”。在“法海事件”中被反衬出来。这是亵渎佛法者最需要看到和最愿意去培植的佛教教内的迂腐力量。在整个诽谤三宝的“安全环境”中。这种迂腐是迂腐者本人和诽谤者共同需要的存在。然而。在法师和有识之士们的呵责声中。诽谤三宝者的面目被揭穿了。而求偏安者呢?的确是该反思了啊!太虚大师说:“利害得失。既不能独享。亦不能独免。”其实。我们谁也不是局外人。

  放毒在哪里。就消毒在哪里

  佛门的慈悲从来不是软弱无力的空话。佛门的恶辣钳锤正是清理邪见。对治高调行恶的最大慈悲。王雷泉教授说:“放毒在哪里。就消毒在哪里!”诽谤三宝在哪里出现。我们就在哪里站出来!

  佛弟子并非得理不饶人。并非小气不宽容。但如果不是以戏谑者的道歉为前提。那么这样的宽恕无疑是纵容戏谑之风继续肆虐。没有一点好处!疗治沉疴。非猛药不可;呵止亵渎。应有壮士断腕之决心。

  当然。如果论理、呼吁、棒喝都不能使对方“回头是岸”。佛弟子也不排除使用法律武器。佛法中。历来徳治与法治相统一。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是佛陀的化世精神。佛弟子对内以戒法自律。对外也可依世间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实。法律、信仰和道德在一定层面上是不容分割的。一个呼唤法制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信仰重建的时代。因为宗教的信仰恰恰给予了法律以道德支撑。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法海事件的讨论中。信仰的建设与道德的回归也逐渐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话题。正如凤凰网华人佛教《问道》节目所言:敢发声说话是历史的进步。

  在这场大讨论中。佛弟子既看到了令人振奋和欣慰的理解与支持。也不会忽略任何质疑和责难。这其中有无端谩骂。也有关心佛教的思考与建议。这些责难不也正在说明。时下大众对佛教本身的关注和对佛教信仰的需求吗?

  在以前不少人的印象中。佛教总是软弱的。可欺的。佛教已太久缺乏狮子吼、大雷音般的提振。而需要提振的不仅是佛教自身的形象。更是世道人心。社会需要一个勇于担当的佛教。需要一个匡正道义的佛教。需要一个唤醒人心的佛教。需要一个给人希望的佛教。

  因此。对邪谬荒唐的亵渎予以棒喝。不是佛弟子个人的私事。而是密切关系社会大众的担当。正如法师们所言:“抵制社会的歪风邪气。就是我的慈悲观!”

  是纵容一个人的狂欢。还是推动一个社会的进步。全在我们自己。面对无理亵渎。佛弟子必须坚定地站出来。因为别无选择!

-------------------------------------------------------------------------------------------------------

扩展链接:

法海事件始末

更多法海事件相关文章

---------------------------------------------------------------------------------------------------------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3/07410321713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颜秋玲博士:面对“法海事件”,佛教徒有没有“生气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757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