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事件」颐岚达:“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法海事件」颐岚达:“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颐岚达:“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
凤凰佛教编者按:在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持续2个多月的“法海事件”大讨论。民意踊跃、思路宽阔。众多名牌高校青年学社及硕士、博士参与讨论。心理研究工作者、博士颐岚达为此撰文。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法海事件”中相关创作过程中的错误信念。作者指出:老百姓真正需的文艺作品。是紧张生活之余能够带来充分放松的抒发。随后得到心灵上的安定。因此。娱乐作品更负有对社会上所郁积之大量心理压力的疏导责任。适当地“放之”(疏)固然必要。随后的“收之”(导)更加重要!“俗到底”的策略和表现。显然是错误理解了社会大众“老百姓”所需要被贴近的娱乐。这里则充分显示这类作品对“雅俗共赏” 根本的错误信念。
当头棒喝。警醒无知(图片来源:资料图)
核心提示:错误信念。广泛应用在心理学上。原是判定儿童是否能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儿童一般在4-5岁左右。便已经能够理解这个概念:当人们处于信息封闭的心理情境下(对真实情境信息的不知情)。会表现对真实事实的错误认识。未能觉知人们存在错误信念的儿童。则被认为仍处在无法与他人世界交流的原初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肯定的强化。反形成封闭性心理情境而导致错误认识
从琳琅满目得奖经历和苦心经营音乐创作的源动力看来。《法海。你不懂爱》的作者和演唱者。对于音乐作品可能怀揣着某种对音乐创作的理想和自我期许。希望借由歌曲创作。表达所酝酿累积的音乐理念。而历来得到的掌声。也可见其在音乐上不断追求突破的企图心。并引此为傲而自信满满。同时。不难发现。其自我期许和自我肯定的心理基础。也因掌声顺势而成不断自我强化的心理利基。此利基更成为近来“走红”现象的内在心理归因。在此心理脉络下。对作者而言。表达音乐理念似乎顺理成章。想其当然的直接而单纯。但此看似坚强稳固的心理利基。显然隐藏着各种不同层次的错误信念。
走红人气旺盛的带动下。不论是正面或负面评价。来自外在的关注。都会更进一步强化自我肯定的心理利基。但也恰恰让作者和演唱者撞进了一道两面刃的死胡同:社会大众洋洋洒洒热烈回应的当下。正像是一道阻碍自我觉知的高墙。将作者带入了“信息封闭的心理情
若援引错误信念的核心意义:恰恰在这样的人气情境中。充分凸显了作者对音乐、社会责任、自身心理利基、以及大众娱乐心理需求的错误信念!
发扬中国传统音乐。走向国际”的错误信念:“拿来主义”反推动中华文化形象的贬抑
首先。《法海。你不懂
作为公共表演者。一个基本的素养。应该要认识到:传播任何理念。特别是以娱乐作品为载体。一旦传达到公共平台上。便不再只是单纯创作而已。更不可能只是“自己唱得很享受”就好。而是必须对自身的作品负责。因为在公共平台上。作品早就不只是代表自己了。必须经得起社会大众的推敲。承载着偌大的社会责任。这是一般青少年歌手偶像都普遍知道的道理。如果高举着 ”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理念。特别是更企图发扬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还要有所突破而走向国际。则更已不是小品随意抒发而已。此番对公共表演者素养应有的基本认识。只怕是需要更高的标准来检视。
从专业者基本素养的角度来说。企图以传统文化故事为题材。并希望有新的突破、新的视角、新的诠释。第一个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对原始典故的正确理解。如果历史故事的来由超出自身的理解范围。至少应该先咨询专业意见。先把真正原汁原味的精华理解透了。在此基础上若还有新的创意。新的诠释。从这里出发才有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只是随意“拿来主义式“一个自身一知半解的民间故事。直接进行创作。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更进一步地来说。为了进行文化间的对话。从而需要以全新的形式进行音乐表达。希望把传统音乐推向国际化。而得考虑以西方思维模式的角度来重新诠释民间故事。在创作上是可以理解的难点。但也更因为如此。作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艺术桥梁。更不该草率。在对传统文化存在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向国际传播。过失岂不更大!这不是加深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误解?这是发扬?还是贬低?作者想清楚了吗?
从近来作者本身对作品的延展和回应。特别是回应对《法海》作为历史人物具有真切理解之佛教界导师来看。作者显然在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上。存在基本立场的错误信念!对音乐创作的社会责任如此混淆不清的认知。所谓的音乐理念和艺术创新。便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立场!
贴近“老百姓”的错误信念:“俗到底”、“雷死人”娱乐贬低社会广大听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这次所为的尝试动机。据称主要是基于想要创作出更贴近“老百姓”的作品。若然如此。作品本身的“雷”劲儿。也反应出作者对其所谓”老百姓“作为社会大众的普遍特质和心理需求的认知。
生活处于充满紧张竞争的现代人。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某种发泄或滋养心灵的社会心理需求。而娱乐作品为此目的而服务。当然也是本分任务。但老百姓真正需要被贴近的心灵。是紧张生活之余能够带来充分放松的抒发。随后得到心灵上的安定。娱乐作品因此更负有对社会上所郁积之大量心理压力的疏导责任。适当地“放之”(疏)固然必要。随后的“收之”(导)更加重要!作者“俗到底”的策略和表现。显然是错误理解了社会大众“老百姓”所需要被贴近的娱乐。这里则充分显示作者对“雅俗共赏” 根本的错误信念。
贬低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艺术表演。假以时日。其结果只能是将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大众心理需求、社会生活品质等。导向浮躁、焦虑、空洞、专事心理发泄的方向。污染人心情志害之不言可喻。对于当今社会风气已经存在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从上到下。正不断通过各种努力。导正社会发展方向;这些努力和付出。想要导正已经存在问题的社会风气尚且不易。如此对老百姓价值的贬低。不但背道而驰。也成为延缓整体社会正向发展的幕后推手。就更遑论对下
“艺术张力”表现的错误信念:缺乏底蕴内涵支撑。夸大表演反成耗损艺术生命的虚幻假面
若仅就艺术表现来说。歌谣的唱诵因具有隐性推行却显性开拓的特质。对社会大众具有最直接的感染效果。夸张的表演。是一种可能的表达形式。具有充满张力的优势;然正因为需要对艺术张力的支撑。形式背后的内容。如何与形式匹配而和谐呈现。其实是创作上最大的难点!因为艺术内容必须具有更扎实的底蕴。才能在夸张的形式下。提炼生成艺术张力的后作用力。听众也才能通过内涵与形式的共同表达。接受到真
另一方面。若未能对自身内在心理进行足够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精华、对音乐理念传播、对社会责任等维持正确信念。在创作过程中保持觉知、反刍的状态。想要构筑扎实底蕴。是不可能的。若缺乏扎实底蕴之艺术内容的支撑。夸张的表演形式。只是绚烂的“假面”。不但不可能“发扬悠久的中华传统表现。推向国际”;甚至连“贴近老百姓”雅俗共赏的亲民表演。都只是基于虚幻错误信念的不实假象。
作为一个
走红。虽然可能瞬间处在绚烂光辉的环绕中。容易令人在自信满满的心理利基平台上。不可自抑!同时。更容易因此把自身觉知的门阀关上。而形成“封闭信息的心理情境”。人气追捧永远是暂时的。艺术表演的底蕴和内在价值。才是会随着时间沉淀下来。持续淘洗着创作者的艺术生命。
持续保持错误信念的不觉知。一直处在封闭的心理情境中。岂不像是持续处于4-5 岁心理阶段的儿童。而无法进一步发展?在可预期的人气湮灭之后。其艺术生命的价值岂不亦然!
佛教界法师及学者满怀慈悲与智慧的点拨:觉知“无明习气vs.信念固着”的危害
事实上。研究佛学思想的人。对于“不觉知错误信念”的概念。非常熟稔精通。论其涵义。和佛家说的“无明”应是相通的;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我们生命真实事实的错误认识”。其实。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一种习气。甚至是本能。但佛学智慧教导我们。通过对内在心理状态觉知的练习、持续保持反思的过程。则是渐渐祛除无明习气的有效法门。
此外。我们对于习气。也存在着一种本能的固着。心理学上对应的概念应为“信念固着”: 也就是即使在客观证据显示错误时。人们也会倾向持续并固着“无明”所生成的的错误认识。从而不断地走向不明晰而充满混淆的生命道路。
因此。佛教界法师们及负责人的学者们。对《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的点拨。是满溢智慧和慈悲胸襟的。除了在传统文化上。对历史人物的正本溯源之外;更深层次的智慧则是。借此指出了作者对自身心理和艺术作品的”无明“和信念固着。在态度上。更是采取慈悲的警醒。督促作者和演唱者反省和觉知。早日看清楚所处的封闭心理情境!遇此机缘。应惭愧而感恩。
道歉。是为了延续自己所看重艺术价值和音乐理念
基于以上理由。《法海。你不懂爱》作者和演唱者。是应该道歉的。不为别的。而是为自己对自身心理利基的不觉知、对艺术创作社会责任的错误信念、对所错误理解而贬低的社会大众心理需求、对慈悲点拨其盲点而仍不失温厚宽容的佛教界导师们和弟子们。更是为了自己多年来所坚持的艺术理念。表达深切的反思和歉意!如此。才能帮助其自身。重新回到最初所想要表现的音乐理想。并表现其理想中的艺术作品和价值。
----------------------------------------------------------------------------------------------------------
扩展阅读
法海事件始末
更多法海事件相关文章
----------------------------------------------------------------------------------------------------------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3/155542220691.html
以上是关于「法海事件」颐岚达:“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法海事件」颐岚达:“法海事件” 错误信念何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