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刘畅:敬畏之外的尊重 亵渎信仰启历史性大反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艺」刘畅:敬畏之外的尊重 亵渎信仰启历史性大反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刘畅:敬畏之外的尊重 亵渎信仰启历史性大反思
凤凰佛教编者按:“法海事件”。在数千万网友的热议声中。成为时下佛教界乃至大众舆论界最为聚焦的话题之一。它状如一束投射在暗室中的光柱。照见当代中国思想界的各种尘絮飞扬。照见人性中的各种沉渣泛起。也照见经济飞腾、人心蒸腾之后。徐徐拉开的社会道德大反思序幕。“法海事件”虽然持续数月。但全社会真正的反思刚刚开始。文学硕士刘畅为凤凰佛教撰文。阐述“法海事件”所引发的历史性反思。全文如下:
法海事件值得深思(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文艺先驱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当先器识而后文艺
“法海事件”。叹息之余想起了弘一法师。即曾经的李叔同先生。法师曾是中国近代文艺的先驱者。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叔同先生“他首先留学日本。把现代的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的有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是从李先
艺术。从不是可以亵渎宗教信仰的借口。艺术是表达、滋养心灵的形式。需要心灵的驾驭。如果内心成为了艺术的附庸。艺术也就沦为毒害人的东西了。这是“术”的特点。如果对于“术”没有善用。恐会流为社会祸端。
正像李叔同先生这样的一位文艺先驱者。他尊崇“古圣先贤”的教导和“身体力行”的自勉。叔同先生在杭州师范任教时。他宿舍里的案头常常放着一册《人谱》(明刘宗周著。书中列举古来贤人的嘉言懿行。凡数百条)。在书的封面上。叔同先生则亲手写着“身体力行”四字。且每个字旁又加
可见先生他虽然注重文艺。但是从未忘记“自律”。甚至对此的重视超过了对“文艺”的关注。最终走向了内心深处的“律”(弘一法师乃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律”。使后来的“李叔同先生”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律”。不是“自由”的对头。而是走向自由的方向——解脱束缚。
对于文艺。先生重视“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文艺观。他认为。一个文艺家倘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所以他常诫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娱乐至死的感官刺激:欲壑难填
老子在他的那个年代。就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其实是娱乐时代最好的写照。感官刺激的“乐”使人内心空虚。相反对感官刺激的依赖越来越深。我们回避安静。也静不下。以放纵自己来搏取那有限的“乐”。
感官欲望。使我们成为了自己的奴隶。电子媒体培养着受众的重口味。受众期待着媒体更重的口味。不知不觉间。社会的节操碎了——争相秀下限。
这样的恶性循环无形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的未来。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媒体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也是受此毒害最深的人群。媒体助长他们的感官欲望。而很少有人教导他们学会自律、修身进德。可惜前人有言“少年强则国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人却不知:有才无德。培养祸害!想想有艺术才能的“天一”。我们便知惋惜——溺爱与才能。成为了傲慢的资本。傲慢成为了放纵的资本。
过度追求娱乐。是内心痛苦的表征。嘴上挂着“爱”的标签。心中的迷茫却在寻找着依靠。“爱”这个标签。隐藏着我们内心很多“哑巴吃黄连”式的情愫。甚至成为了某种私欲的牌坊而浑然不自知。
古人道:“欲壑难填”!这是娱乐的后患。
觉察无尽的娱乐欲望
娱乐入迷。把什么事都觉得“没什么”的心理。正是“狼来了”式的教训。也正是马三立先生相声《逗你玩》中的那
拿生命来玩儿。全盘皆输。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毁掉我们。却忽略了。我们会毁于所热爱的东西。正如古语有云。玩物丧志。
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一书的前言中的话可谓字字珠玑、针针见血:“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则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则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则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访美丽新世界》里提到的。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
过犹不及。我们也许没有意料到。自己的算计和好恶。把自己推向了反面。自由过了头。也同样是危险的。如果没有调整好内心。做什么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折腾。理智、情感、意志……其实都是“人心”。如果失去了对内心的观照和觉察。失去了对自己的调整。我们就会像蜘蛛一样。而迷失在自己编织的网里。最终“作茧自缚”。
如今。技术与商业运作。似乎掌控了社会的潮流。文化与信仰之类对内心的关照。在工业面前似乎显得十分弱小。而这些却很火:切水果、看综艺、刷热剧。当然。还有前些天那只“愤怒的小鸟”。据说。全球的人们。一天在这只小鸟的身上。就会耗费掉三亿分钟。大约。570年。
也许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让我们了解到了自由的甜蜜。然而。生活里的个人主义心理往往容易成为“私欲”的霸王条款。如果我们缺乏对“心”的深入了解。“个人需要”也只能建立在其有限的范围之内。
此时。实际上的真正需要。却往往被认为成是“无用”的。在追求自由和快乐的道路上。我们被自以为“是”的“自由”和“快乐”束缚住了。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娱
艺术。请对历史负责
回过头来。我们看“法海事件”。
龚琳娜女士的两首歌曲。就是在这样的媒体催化和商业运作中。以娱乐的口吻“粗鲁地”摧毁了受众的三观。同时。也伤害了佛教形象和佛弟子信仰的尊严。其《法海你不懂爱》和《金箍棒》的表演。极为鲜明地使用佛教形象:袈裟、僧袍、僧人、观世音菩萨。而其传达的信息则完全是丑化、戏谑、恶搞、亵渎。乃至“谩骂”。极尽一副“娱乐的癫狂”。
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歌者和媒体。对自己的作品和节目要负责。如果作品涉及宗教形象和内容。应当有所慎重。有必要向教界法师请教或交流。以免在自己的作品和节目犯下常识性错误或者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说涉及宗教形象的艺术创作有其自由。与教界无干。而却与其宗教本来的精神相悖。以宗教形象来窃取自己的艺术效果、作艺术的牺牲。那么这种“栽赃的自由”又有什么价值呢?何况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宗教其原有的价值!
类似的现象其实也很常见:一些作品违背史实胡编乱造。为了商业的“艺术效果”不择手段。使得习惯于从电视获取知识的人们时常认假为真。此事或许不致祸国。但确实殃民不浅!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应当去真诚请教。涉及历史则去请教历史方面的专家。涉及佛教题材。创作者也有必要尊重宗教界人士。与教界及学界相关学者进行及时沟通。
艺术创作者不应“闭门造车”——如今。一部影视剧。便成为了人们对历史的知识。
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负责
艺术有其自由。但自由地犯了错。仍然是需要道歉与负责的。
艺术的创作也许没有对错。但是若是用到了他者的形象、涉及到了他者的理念、乃至社会形象。就必须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毋庸置疑。这是社会的共同准则。也是自由的前提。设想。若是一个不会骑车的孩子。一个不懂交通规则的孩子。怎会有自由上马路?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发展。更需要参与者的自律和负责。这是“良心活儿”。
正如明星代言的产品出了问题。明星在代言的过程中。无形中利用自己原有的影响力。扩大了其产品的知名度。使更多人知道甚至选择这一产品。如果产品出现了问题。那么明星理所当然要为此负责。尽管他没有检测手段。但是既然选择为其代言。就意味着要向公众负责。这是对“良心”的信仰。
社会进步需要共同努力——懂得敬畏之外的尊重
如此的戏谑演绎。近来似乎并不鲜见:相似的。他们也是使用这样的形象和元素来“艺术地表演”。吸引大众的眼球。以牺牲他人形象实现自己的商业或非商业的利益。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骗子。也会以佛教的形象。去骗取他人钱财。从民间到媒体。宗教界信众及僧众的利益亟需得到应有的保护。
国家宗教政策恢复以来。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诚然。我们无法回避佛教界当前恢复过程中的众多问题!但。并不是因为佛教自身建设还不健全。我们就有不去尊重的理由。宗教。本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因为。信众也好。僧众也罢。他们从未脱离过人间社会。他们来自于世间。选择修行。以出世之心济世利人。佛教。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其思想是深邃且活泼的。现在。佛教正在走向全球。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的文化名片之一。
也许关心文化的人群总有自己内心的坚守。这样的歌曲。却终归令人痛心。
也许会有人觉得“法海事件”“没什么”。或者说这样的抗争具有“攻击性”。或说“没觉得在戏谑”。“你们敏感了”。或者说“这样不清净、动嗔心”——其实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反思。但是。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我:佛教的形象本不应该被这样戏弄!很简单。佛教的形象本不应该被这样戏弄。不该被套上那样的帽子。
不要因为对此司空见惯而觉得理所当然或不值一提。不要因为你所理解的佛教“很清高”。就觉得佛教没有“得到尊重”这一基本权利——笔者至今仍记得当年高中时一位语文老师的当头棒喝:我们中国人懂得敬畏。却不知尊重……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4/171729224912.html
以上是关于「文艺」刘畅:敬畏之外的尊重 亵渎信仰启历史性大反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艺」刘畅:敬畏之外的尊重 亵渎信仰启历史性大反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