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沧桑兴教寺:佛教形象原来是这样被毁的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沧桑兴教寺:佛教形象原来是这样被毁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沧桑兴教寺:佛教形象原来是这样被毁的
图为“商案分析:法门寺上市三大尴尬”
图为西安的法门寺景区广告:在曲江系打造之下
曾几何时。大众以崇敬之心在佛教的灵山净土中建立信仰。澡雪灵魂。开启智慧与慈悲。而今。人们已无法在嘈杂的生活中找到一片清净地。即使在法治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佛教的神圣性也未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反而被强势权力、政绩野心和逐利冲动肆意摧残。
商业开发纵容假佛教。门票经济肆虐真佛门。大众心中那份固有的信仰和敬畏被连皮带肉一起撕下。伤口还未愈合。就被直接贴上撒了盐带着“佛教”字样的商标。满腔的信仰热情瞬时被打入冰窖。长叹佛门不过名利场。不配委以生命信仰。真佛教何以被政商黑手抹黑。伪佛教又何以被大行其道?大拆大建之下。兴教寺会否成为饕餮商贾的又一盘中餐?
法门寺景区的粉饰“法门” 在法门寺景区的宣传海报上。“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八个字赫然印入眼帘。这句出自《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经文。仿佛传递着佛门的清凉信号。为将法门寺景区打造成传播佛教文化的合法机构。曲江集团也开始学起了佛教用语。怎样能让消费者将法门寺景区。这一捆绑了寺院的休闲度假村。认知为历史上的那座具有千年文化的法门寺。曲江新区的开发商可谓是煞费苦心。
通常。正信僧众所住持的佛教祖庭很少花精力做推广宣传。因此在打广告时。怎样让人们放下对法门寺景区作为盈利商业场所的警惕。成了开发商首先关注的问题。在宣传海报上。使用花里胡哨的元素显得外行。直接用经文作为宣传标语。则符合大众对佛门的传统印象——商家的第一重粉饰可谓拿捏到位。力度刚好。
接下来大力宣传的是景区的“核心竞争力”。释迦摩尼佛祖舍利。即便打造的其他景观都成了败笔。那也只是陪衬。佛祖舍利才是重磅推出的“吸金利器”:它是佛教徒心中至高无上的圣物。信仰者会买账;它是举世惊叹的生命奇迹。非佛教徒也会买账。以舍利为核心的旅游观光几乎可以覆盖有信仰和无信仰的所有人群。只要宣传到位。法门寺景区将能够吸引庞大的客源市场——商家的第二重粉饰可谓策划精良。把握得当。
为了更好地隐藏商业性质。抹去“法门寺景区”的景点名称。而冠以“法门寺”的道场头衔是最省力的做法。虽然这一冠名是否获得寺方授权我们不得而知。但提及“法门寺”。浮现在大众脑海中的是一派松柏参天、曲径通幽的古刹景象。丝毫不会将其与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商业广场联系在一起——商家的第三重粉饰可谓是偷天换日。老谋深算。
政府的品牌担保。再一次给了大众“定心丸”:“曲江新区”与“法门寺”标志同时出现在宣传海报上。仿佛在宣告“良心品质。政府打造”。有了政府信誉为背书。法门寺景区便有足够的底气以“真祖庭”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内;有了“法门寺”的祖庭名号做掩护。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模式愈发能够挺直腰板——商家的第四重粉饰可谓是强强联手。底气十足。
面对政府助阵、有板有眼的重重粉饰包装。不明真相的游客终于放下心理戒备。心驰神往。
佛教形象的构建需要很多元素。有损形象的原因也不少。当代社会存在太多太多对于佛教的误读。对于将“爱国护教”精神试步于当代社会的佛教界。哪能承受得起曲江系这样的折腾?—— 佛教形象原来是这样被毁的。
挟佛敛财的“鸿门宴”
而当游客兴致勃勃到来。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场挟佛敛财的“鸿门宴”。
佛指舍利被绑架到景区后。商家设立了种种明码标价的非法敛财项目。并招募假僧人对游人进行劝捐。收入的一部分被用于偿还景区的投资贷款。其余都被员工装进了一己私囊。据《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佛光阁酒店营销推广》和法门寺景区《营销员考核机制(试行)》透露。从景区的直接劝募。到周边产业的吸金项目。都有着与员工收入直接挂钩的赏惩制度。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旦有游客“上钩”。劝募团队便蜂拥而上。不惜昧着良心大肆行骗。
曲江团队的商业打造之下。“法门寺”这一昔日的佛门圣地。活脱脱成了一个“四不像”:没有佛教之实。但有古刹之名糊弄游客;没有佛教神圣感。但有佛指舍利给人震慑;没有正信佛法。但有佛像和功德箱营造祈福氛围;没有僧宝住持。但有自称佛子的假僧假居士神出鬼没。一切都与佛门形似。一切都被赋予了商业运作的合法性。一切却又都被扔在钱模子里。泛出铜臭。让人掩鼻。
“假法门寺”成了合法传播佛教的文化机构。而正信僧团住持的法门寺道场。最终却被挤到了景区一侧小吃街的角落。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文化功能上。它都已被曲江的商业帝国逐出门外。“真寺”被“假寺”调包。成为商业开发利用后剩下来的“边角料”;“真寺”被“假寺”冒用。成为曲江挟佛敛财骂名的替罪羊。
人法两重山。哀维权多艰
而对此无赖的绑架
将“法门寺”一词注册成商标是何其容易。而要以法律条文加以制约却难上加难。国内许多知名宗教文化遗产。如少林寺、武当等也都曾面临类似的尴尬处境。法律本身的漏洞。让纯粹的宗教概念可以随时被挪为商用。为亵渎宗教的恶行提供无限的温床。
维权道路实多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方政府打着诸如“申遗”、“环境治理”的公益幌子公然为商业开发让道。使拆寺夺产的恶举变得名正言顺。冠冕堂皇。即便将公共的宗教资源作为创收手段与民争利。即便从根本上背离了公共服务的本义。地方政府也在所不惜。
地方政府与 “狼”共舞。激励何来?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过起了“上有监督、下有待哺”的自给自足式生活。往上要对GDP、招商引资、维稳等指标考核有所交代。往下要对百姓所需的公共服务有所承办。稍有野心想在晋升锦标赛中胜出者。还要煞费苦心地接大项目、大投资。重复建设难以避免。虚假数字家常便饭。
发展实体经济总太慢。不如以权卖地来得快。土地卖光了怎么办。就地谋夺文化遗产!对上的考核虽不敢怠慢。但对下的服务却可独断专权。地方百姓原本享有的公共文化。被典当成迎接上级考核的“进贡品”。原本享有的公共资源。被捞入政府官员的私人口袋。
事实上。曲江操盘手做着一笔无论如何亏不到自己头上的买卖。曲江新区管委会政商一体化的高效运作。使其能在商业进程中随意变身:形势好时作为企业独享利润。形势差时作为政府转嫁亏损。诺奖得主布坎南提醒世人。地方官员也可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普通人。当普通人行驶着不普通的特权。土地被卖光。文化亦遭殃。绝对权力正打造绝对腐败!
法律的方面有天然漏洞。人谋的方面有独断专权。两难之下。遭遇亵渎的寺院不但无法维权。甚至连发言权和抗议权都被一律剥夺。教主的真身舍利被抢走。佛教祖庭的头衔被盗用。僧人被诽谤为撒谎和贪婪。佛教的生命力逐渐被蚕食殆尽。各方利益在这里结网爬蔓。
地方官员深受晋升激励机制之害。进而不顾一切地加害毫无反击之力的佛教。官员自身既要从因果上受害。还要成为人人喊打的历史罪人。政绩和利益驱动下。地方官员新瓶装旧酒。换个宗教财政的马甲继续上演土地财政的圈地运动。
被染指的还不止是佛教。道教协会会长所在的道观终南山楼观台。成了曲江新区炒作的另一个热点。借着老子文化节之机。地方政府打造的观花海、泡温泉、逛庙会、品小吃旅游噱头层出不穷。而伴随这个热点一起沸腾的。就是飙升的地价和开盘的地产。
享誉千载的寺观被腐蚀。留下一座座孤寂落寞的空城。沧桑千年的兴教寺。也即将成为曲江泥潭里的池中物。成为饕餮政客的盘中餐!
一寺收票。众人揩油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如今已不是求道的年代。营营谋利的年代里。不求一人得道。但求一寺收票。地方政府出地。投资公司出钱。把公共庙产资源圈起来标上价码贩卖兜售。私人腰包就能像吹气球一样鼓起来。漂亮的GDP数字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造出来。
景区在寺外架起收费栏杆时。景区内的寺院也被要求同时卖票创收。“寺院也经营”。这可是说服游客掏钱购买景区票最有力的“合法性理由”。虽然景区票价通常是寺院几倍或几十倍。但哪怕只卖五毛钱一张。景区也会做通寺院工作让门票卖涨起来。这样一来景区的生意就有了保障。
下山买趟菜。回家要收费。上山礼祖师。进门要交钱。寺院僧众试图将售票门槛推倒。但很快又被景区员工立了起来。小到个人。大至政府。无一不在打佛教的如意算盘。小的企图来自景区承包商。门票收的是活钱。收了就能进私人腰包;大的企图来自政府和投资商。只要有祖师和舍利的寺院。就能成为旅游商业的热点。大小企图盘剥要挟下。真佛教被贬谪到角落里掠夺殆尽。假佛教被赋予了商业“合法性”而肆意横行。
百姓将对寺院收门票的质疑声对准了佛门。真佛教已然被囚禁。只得默默容忍对祖庭的污蔑;假佛教本来就是假的。不怕被扣上任何骂名。缺乏法人资格。真佛教要维权也无从谈起;而商业炒作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于佛教的敛财计划则是胜券在握。合法性被剥夺。佛教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这席卷而来的门
一意孤行。终将末路
地方政府无视中央政策。一意孤行之举令人胆寒。
GDP考评机制本旨在激励官员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决不仅意味着GDP指标的增长。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地产经济风险太大。地方政府已面临两难境地。此时理应更加慎重抉择。避免堕入发展陷阱。
然而对于挟佛敛财的畸形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始终一意孤行。去年十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部委联
兴教寺拆迁在即。中佛协强烈要求地方重视佛教界的合理诉求。切实保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拆除兴教寺建筑的问题上。认真听取佛教界意见。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防止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国宗局王作安局长亦强调。拆迁宗教房产要依法进行。充分考虑便利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防止侵害宗教界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强摊、强索、强捐、强圈等侵权行为。
然而。当地政府始终不愿放弃对兴教寺的拆迁和谋夺计划。“速战速决”的夺寺行动。俨然被打成一套“曲式太极”。战线在拉长。舆论在淡去。对兴教寺的操控正在化整为零。我们已经清楚看到了法门寺的先例。曲江系并没有迁走僧团。并没有拆除寺院。相反却把法门寺软禁在景区的囚笼里。把佛指舍利绑架到景区的“伪佛塔”里。公然与民争利。
玩火宗教经济。即是坐等“泡沫”逆袭。抽离实体经济的文化遗产概念炒作。其本质还是投机炒作地产。宁炒一座楼。不开一家厂。畸形的经济发展模式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若当地政府不思悔改。不去积极抑制文化产业泡沫。依旧抛出巨额的圈地投资计划。重返土地财政的老路。就像房地产经济走向山穷水尽一样。挟佛敛财经济也必将走向穷途末路。(作者 经济学博士:郭明)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5/07203924024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沧桑兴教寺:佛教形象原来是这样被毁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沧桑兴教寺:佛教形象原来是这样被毁的;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