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20 01:3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

「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
「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

作家金庸

  佛家不认为人生在任何方面是单向圆满的。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伟人与美人总难脱于自然的法律。也就注定会衰会老了。这就是所谓的无常、所谓的茫然。

  撰文 傅国涌

  与温瑞安一同见到金庸的廖雁平天真地问:“查先生。您有没有过不开心的时候?”他笑说:“有啊。”再问:“那您不开心的时候怎么过呢?”他说:“睡个觉不就过去了?”

  丧子之痛

  其实。金庸也有睡个觉过不去的时候。“1976 年10 月。我19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在突如其来的死亡面前。万贯家财、一切身外的虚名浮利都变得空空洞洞。这也许是他一生遇到的最大打击。他自称:“在香港几十年都很开心。除了大儿子死亡、与前妻离婚。以及许多好朋友去世之外。其他都没有大的不开心。在小学、中学、大学读书时本来也挺开心。只是抗战期间物质生活艰苦些。但精神生活也很愉快。”儿子的死使他伤心欲绝。他拼命用《格林童话》里的一个故事安慰自己:

  有一个妈妈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为什么她的儿子会死。他能否让儿子复活?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如果有一家没死过人。就让他们给你一粒米。你乞够十粒米。你的儿子就会复活。”那个女人很开心。就去乞。但一路乞。竟发觉没有一家没死过人。到最后。一粒米都没乞到。她就觉悟:亲人过世原来是任何一家都避免不了的啊。于是。她开始感到安慰。

  此后一年。金庸读了无数书。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细研究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情》。汤因比博士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却解答不了他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他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圣经》。回忆书中的要义。反复思考。他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他的想法。后来他忽然领悟到(或者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到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在极度痛苦中。金庸开始研读佛经。试图从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佛、道的元素。经常出现少林、武当。对佛教他并不陌生。有人以为《九阴真经》就是《楞严经》。以为他读过《楞严经》才写《射雕英雄传》。2003年10月9日。他在陕西法门寺说:“其实我是先写小说。然后才开始真正研究这些禅经的。”

  “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相当冲突。要求人把欲望减到最低限度。要求人情感要淡泊。这对艺术创造有妨害。小说总是要情感愈强烈愈好。内心冲突愈鲜明愈好。”

  佛教的要求不仅与武侠小说冲突。也与他的现实人生冲突。1980年的一天。金庸在台湾从容地点燃一根烟。也不忙着吸。看着长长的一截烟灰滚落。然后对高信疆夫妇和张大春说。佛家经常讲“变”。透过了“变”。&ldq

大陆佛教法师新闻

uo;佛家不认为人生在任何方面是单向圆满的。悲亦不久悲。不止于悲;喜亦不常喜。不止于喜。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伟人与美人总难脱于自然的法律。也就注定会衰会老了。这就是所谓的无常。所

涉县佛教新闻

谓的茫然”。他还说起希腊古典悲剧强调的“命运”。说起佛家的“因缘”。他说自己说得太多了。“个人于佛。只是初学。修习的是较古的原始佛教⋯⋯有人学佛是为了研究学问⋯⋯有人修佛是出于信仰。即使不能读很多经典。只要一旦开悟。也有所得”。

  自省于身

  1981年。金庸访问内地回港。对《明报》月刊记者说:&ldquo

佛教用品钟鼓新闻

;近年来我信仰佛教。对一生所犯的各种错误内心惭愧。更加盼望努力对别人好些。只是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好事做出来。”

  佛教令他有了一些自省。他一生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他没有说。译成中文的佛经已卷帙浩繁。金庸只读过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他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他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间他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

  中文的佛经太过艰深了。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就很难明白。“有些佛经的注释很难懂。愈看愈糊涂。我就只看英国人直接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比较容易懂。”金庸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英文译本。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

莆田新闻佛教论坛

人生十分接近。他相信佛陀的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并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他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了。佛法解决了他心中的大疑问。他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经过了一年半时光。随后金庸研读大乘佛经中的《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又产生了疑问。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他终于悟到——原来大乘经典主要是“妙法”。用七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了解与接受。他了解“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佛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人生于世。任何人都有生活需要。也就必有欲望。衣食住行的需要必须满足。人要求传宗接代。要求

浴佛节 佛教新闻

婚姻配偶⋯⋯我曾有过努力赚钱的阶段。然而也曾觉悟到。一个人在世几十年。最后终究要死。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几十年的光阴。如果全部花在以多得一万、两万、八万、十万元的金钱为目标。心灵中充满了贪婪、空虚、疑虑、寂寞、挫败、恐惧、忧愁、失落、嗔恨、烦恼⋯⋯是不是十分不值得呢?”

  金庸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整整六十年之后。他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佛法的境界。他说。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在心灵上与他最接近的是“般若宗”。

  1981 年。杜南发问他为什么对佛学发生兴趣。他回答:“宗教是一种神秘经验。信就信。不信就不信。这不是一种理性的。而是宗教性的。我信佛教。因为我相信人生就是这样子。所以就信了⋯⋯写小说是追求美。我写社评。则是在力求弄清真和假、理由充足不充足和判断对与错。至于佛学。则属于宗教性的范畴。是你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没什么道理可讲的。”为了能直接读佛经。金庸甚至学习梵文。不过他说所学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几乎等于不懂。

  金庸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将钻研佛经的心得以及佛经中的故事、经义。编写成数百篇朗朗上口的诗歌。那几年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这事上面。倪匡见到他小心书写、校对过的一沓厚厚的原稿。却一直未见公开出版。不知是什么原因。

(本文节选自《金庸传》)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6/08300524619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金庸:佛经的境界与武侠小说的冲突;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698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