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18 01:1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

「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
「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

《不肯去观音》系列专访之导演张鑫(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一段观音不肯东去的往事。千余年来成就了普陀山“海天佛国”的盛业。现今又开启了一个殊胜的电影因缘。著名导演张鑫先生感佩于观音菩萨的慈悲大爱。忧戚于现代民众的凶残嗜欲。他希望借用电影这一媒介来传递观音的慈悲精神。启迪唤醒世人的良善。于是发心拍摄《不肯去观音》。《不肯去观音》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首部以观音为题材的故事影片。导演张鑫先生做客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同我们分享了拍摄电影的一段心路历程。

以下是访谈文字实录:

《不肯去观音》是中国第一部观音题材的电影

宗舜法师: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的老朋友宗舜法师。今天我们节目现场邀请到电影《不肯去观音》的导演张鑫老师。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的编导王琬老师。有学者曾经写书说观音信仰是半个亚洲的信仰。就是说有半个亚洲的人信奉观音菩萨。王老师。您知道今年农历6月19。也就是阳历的7月26是什么日子吗?

王琬:我对6月19比较敏感。因为2月19、6月19、9月19都是有关观音菩萨的日子。6月19应该是成道日。

宗舜法师:对。而且我知道7月26是电影《不肯去观音》全球首映的日子。是一个重要事情。现在佛教题材的电影拍的不少。但是据我了解像这样传达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情怀的电影并不多见。

张鑫:是这样的。宗教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像国外著名的《基督受难记》。但是在中国。以观音菩萨为主要人物。以观音菩萨精神为主题的电影。这应该是第一部。过去我们有一些佛教电影。基本上是讲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玄奘、鉴

佛教新闻最新动态

真。但是《不肯去观音》以观音菩萨这样一位佛菩萨做主人公。应该是中国百年电影的第一次。

拍摄《不肯去观音》的缘起

宗舜法师:在咱们的各种典籍里面。可以看到观音菩萨的各种传说和故事。这样就给《不肯去观音》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在选材方面。您为什么想到要选拍“不肯去观音”?因为观音道场有很多。也有各种各样的观

佛教新闻三亚

音菩萨应化事迹。可以说观音形象是非常丰富的。那您为什么单独选它呢?

张鑫:回溯起来。应该有这样几个原因吧。第一呢。在我母亲还在世时。她信仰佛教。几乎每天要在观音菩萨像前烧香叩拜;特别是孩子生病了。遇到困难了。她就去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我们。第二呢。我想佛教能够在中国存在两千年。有几亿人信仰它。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有它真理的部分。所以。带着这样一个想法。我就开始接近佛教。我想了解它的奥秘。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让几亿的中国人信仰它。

宗舜法师:现在这个社会。大慈大悲特别需要。因为现在大家对无情众生残忍。虐杀动物也很残忍。可以说心中早就把慈悲忘掉了。我读过王琬老师写的《佛医心》。他用佛法的道理来疗治大家心灵的问题。佛医心。能够医我们的心。可以说佛就是大医王。佛法就是一剂良药。那么感觉您拍这个《不肯去观音》。也是为众生开一个医心的药方。

张鑫:说我为大家开药方。不能、也不敢这样说。但是我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通过跟佛教的接触以后。我深深的爱上了佛教。特别让我震撼的一件事是什么呢?2007年我到普陀山去拍一部电影。它写的是1942年香港沦陷以后。日本人抓了2000个英国战俘送到日本去。在普陀山轮船沉没了。沉没以后日本人把本国人救走了。还剩下英国人。这时候普陀山的渔民全部出动。他们把船舱里打来的鱼倒掉。财物扔掉。一个一个的救人。救起了300多个人。这件事情让我很震撼。非常幸运的是还有6个当年救英军的老人还活着。我就去问他们。我说当时你们为什么能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是海浪的危险。一个是日本人追杀的危险。还把自己的财物都扔掉。去救这些素不相识的英国人?他们回答得非常非常的朴素。非常非常的简练。一个老人说。我们生活在观音菩萨的脚下。不能见死不救啊。

宗舜法师:赞叹。赞叹。我觉得这个就是慈悲的感化。

张鑫:慈悲的力量。

宗舜法师:他们也都是观音菩萨的各种化身。他们就是观音菩萨。

张鑫:我觉得这些渔民他们可能是文盲。但是他们的情感比文化人更加的充沛。更加的令人敬佩。让人感到震撼。这个慈悲正是观音菩萨这么多年来慢慢的进入到当地人心中。

宗舜法师:慈悲这种价值观念。本身也是一种信仰。这个信仰甚至跟哪个宗教都可以无关。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人性里善的一面。我觉得这种慈悲心真的可以跨越宗教。因为其他宗教同样都在强调慈悲利人、博爱的观念。

《不肯去观音》电影有历史真实 也有佛法精神

宗舜法师:您创作剧本的时候有没有一些什么特殊的考量?

张鑫:有。2007年我就想拍一部观音菩萨的电影。我母亲去世之前嘱托过我有机会要拍一部观音的电影。我修炼了十年。我觉得到时候了。此外我觉得很多佛教的信仰者。他们并不懂佛教。只是盲目的或者迷信的去信。我们用电影的手段深入浅出的把它提炼出来。阐述出来。可以使这些信众们更加明白自己信佛教追求的是什么。通过对佛教的信仰能够学习到什么。最终能够得到什么。在这个基础上面。我们就要拍观音菩萨的故事片电影。

宗舜法师:有这样一个的积累和渐变的过程。

张鑫:对。但是观音菩萨的故事浩如烟海。观音菩萨的化身无数。我们选择哪一个呢?我们想普陀山是世界著名的观音道场。一定有它最原始的故事。就是普陀山原来是一座荒山。唐朝时日本连年战乱。皇太后就派慧锷到中国五台山求请观音像带回日本。希望观音菩萨保佑日本祥和太平。慧锷历尽了千辛万苦到大唐。到五台山求请这尊观音像。

宗舜法师:这段历史是真实的。有完整的文献记载。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头传说。

张鑫:对。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尽可能的真实。把这个尽可

佛教寺院最近新闻

能真实的历史戏剧化的表现出来。慧锷背着这尊观音像。到了普陀山。然后就遇到风暴。几次出海出不去。

宗舜法师:被铁莲花阻挡。不肯去。

张鑫:对。为什么不肯去?我们这个电影做了一个提升——就是仅仅把一尊观音像带到日本去是不够的。因为一灯之明只能照亮一方。只有万灯之明才能照亮四方。最重要的是要把观音菩萨的精神。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带到日本去。这样子日本才能和平。才能祥和。

宗舜法师:对。这就是《维摩诘经》里说的“有法门如无尽灯。汝等当续”。要拿慈悲的灯点燃他们心中的慈悲。这样子灯灯相传。辗转无尽。您讲的这样一个立意。恰好跟《维摩经所说经》里讲的法门是完全相吻合的。其实你是觉得应该把法。把精神传回去。让大家领悟。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融合历史的真实和文艺的构思的作品。我觉得这个写的很巧妙。

张鑫:对。电影它跟一般的民间故事不一样。甚至跟电视剧不一样。电视剧说一个故事。就事说事。而电影是要有精神的。我们这一部电影的精神是要把慈悲精神传达出去。是要万灯之明。电影中的故事就是来阐述了这个精神。比如莲妹。她作为观音菩萨的一个化身。她的表现。她的语言。她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观音菩萨的精神。所有的细节像潺潺溪流汇总在一起。将这个电影的主题告诉了大家。

《不肯去观音》风格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王琬:我看这个电影做了很多的功课。非常严谨。没有为了吸引眼球做很多和史料矛盾的处理。但总还是留下了空间让你去讲故事。你是怎么讲的。我还是很期待的。

张鑫:我很希望你有一个悬念。保持到7月26号电影公映的时候。但是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来。我就告诉你一下。这部电影所有大的事件都是严谨的按照《普陀山志》。《慧锷传考》。按照其他佛教经典著作上的历史事实来写的。具体的情节我认为也是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所作所为。它情节的发展是符合规律的。是完全会发生的。因为比如莲妹、慧锷这样的人物在生活中有很多。只不过我们把它集中起来了。所以它应该也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这是一部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部影片。因为佛教电影。特别观音电影。每一个创作人员都是怀着敬意来拍的。不敢胡编乱造。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不可思议的因缘

宗舜法师:对。您讲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一句台词。就是在五台山慧锷第一次见到无尘方丈。无尘方丈看他一眼很淡然的说了一句。他说这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当时看了一下就有遭电击的一种感悟。就像我们禅宗说的当头棒喝。因为它揭示了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一种关系。

张鑫:这句台词正是道出了佛教的一个真理。我觉得今天我们的相遇。一定是在过去有过某种交往。这样一个缘分才决定我们相遇。才决定我们三个人坐在这儿。它有内在的规律。

宗舜法师:有因有缘。有前因有后果。佛教讲三世因缘。

张鑫:对。你看我们有很多机缘巧合的事情。我们拍电影。一定要核算成本。拍这部电影需要一条从日本能够开到大唐来的古代的船。

甘肃省佛教新闻2018

那需要花多少钱来造这条船。这不可思议。

宗舜法师:造了吗?还是道具?

张鑫:造的。我告诉你。我们在没有去看之前。就动脑筋跟特技工程师商量。怎么用特技来做。后来我们一去。当地政府就告诉我们。上个星期刚刚花了两千多万造了一艘仿唐的。里面是机器。外表仿唐的大船。

王琬:完全是真实的?

张鑫:当然我们要用真实的。

宗舜法师:但是恰好就好象是为他们设计的。

张鑫:这就是一个您说的因缘。

宗舜法师:不可思议的因缘。

张鑫:对。我们拍摄的时候是6月份。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梅雨季节。可是我们在那个地方。整整35天。天天晴天。我们大家说是观音菩萨替我们捧着这个云彩。

王琬: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感应?

张鑫:是一种感应。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信佛的。还是不信佛的在这样的一个现实面前。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跪下来跟观音菩萨表示感谢。我是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到莲花院谢谢观音菩萨。保佑我们把这部电影拍好。拍好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很多观众。了解观音菩萨的、不了解观音菩萨的。信仰观音菩萨的、不信仰观音菩萨的人。都能学习到观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这是我们所有人。从投资出品人到制片人。到摄影师等等。所有人共同的心愿。

宗舜法师:这个心用我们佛教的话说归向一处。把心系在一处。这样就完全不一样了。要不然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有求必应的情况。我觉得从佛教界的角度来看这个片子。都是非常专业的、中规中矩的。这就传达出一个正面的形象。我觉得这一点是特别叫人感到很开心的。因为现在有些电影连袈裟怎么穿。怎么搭衣不知道。这部戏能够规避一些技术性的错误。

谈拍摄《不肯去观音》四个“最”

宗舜法师:另外我有几个小问题想请您谈谈自己的体会。我把它总结成“

佛教音乐 新闻

四个最”。第一个我想请您讲讲拍这个《不肯去观音》中最容易的是什么?

张鑫:我觉得最容易的是得到可以说普遍的支持。得到所有人支持。我们无论跟是官员、商人、工人、农民、商贩。跟任何一个人说这事。他们支持拍这部电影。

王琬:这个最容易我感觉也是最难得。

宗舜法师:是最难得。但是有观音菩萨的感召力。反倒变得容易了。那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呢?

张鑫:最难的是我自己学识浅薄。佛学的修养太低了。太少了。因此很难把观音菩萨的形象。把观音菩萨的精神。把观音菩萨对世人的教诲传达给观众。

宗舜法师:那您觉得在拍这个《不肯去观音》这个电影。最欢喜的是什么?

张鑫:我觉得7月26号公映这一天我会最欢喜。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佛教的”六和”精神

宗舜法师:您说是7月26号是最欢喜的一天。马上就快到了。您后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期待。就是您最期待的是什么?

张鑫:我最期待的是大家看过这部电影以后。能够对整个的世界。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看法。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在寻找什么?婴儿的时候找奶。长大了以后找工作。找爱人。找享受。享受过后以后我们干什么?当我们老了以后再找什么?我们遇到疾病再找健康。所以佛教在2000年前就提出来了。就是“苦海”这两个字。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一点点渡越这个苦海。而渡越这苦海是需要每一个人努力的。我们这部电影也是努力的一部分。假如我们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能够惊醒自己。能够意识到今天我们的欲望太强烈了。我们能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我们能不能离苦呢?我们能不能不要再去破坏环境。不要再去自作自受呢?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人类的所作所为。很多都是在自己害自己。《不肯去观音》这部电影宣传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佛教讲的六和精神。我们人与人要和。家与家要和。国与国要和。人跟自然更要和。

宗舜法师:人跟社会都要和谐。

张鑫:通过电影。大家能够仔细的回想回想。沉静沉静。能够将我们已经被污染的心灵中。擦掉一点点不干净的东西。我觉得这就很幸福了。其实回过头来。刚才你说我最欢喜的是什么。我讲了一句笑话。其实我最欢喜的是当我碰到一个朋友说看完这个电影觉得自己应该反省。觉得自己应该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我觉得如果我能听到有人跟我这样讲。那一刹那应该是我拍这部电影最欢喜的时候。谢谢你。

宗舜法师:谢谢张导。借用我们佛教常说的一句话。居水月道场。做梦中佛事。电影艺术恰好有点像做梦中佛事的感觉。所以用电影这个载体来传承佛教的精神。来传播大慈悲、大智慧。应该是我们后面电影的一个发展方向。我想观音菩萨虽然只有一个。但她的应化身是无穷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观音菩萨那样的心。大慈大悲。大智大勇。那么我们每个人当下就是观音菩萨。

张鑫:谢谢你。讲的好。

宗舜法师:感恩张导。也感恩王老师。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朋友喜欢《不肯去观音》。

王琬:期待早日看大片。

张鑫:谢谢你。谢谢你们。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7/104253263625.html

以上是关于「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张鑫」《不肯去观音》导演张鑫:用电影传递观音信仰的探索者;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677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