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宇恒伟: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宇恒伟: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宇恒伟: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
编者按:青年人是佛教发展的希望。近来各大寺院也为青年人广开大门。从禅修营。夏令营到短期出家。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层出不穷。那么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对于佛教到底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请看正文。
大学生如何看待佛教?(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问题的提出
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它包含精致的哲学思辨和丰富的修行活动。无论对于文人学士还是广大百姓来说。这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信众构成了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受到佛教影响的人群与信众共同构成了佛教形象的评判者。虽然。不同的人对佛教形象的判断有不同的标准。但佛教与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真切地将佛教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为人们对佛教形象进行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以佛教形象为评判对象意味着。我们在思维上将佛教与社会分离开来。所以。在此意义上的佛教更多的是一种组织。它不仅涉及到佛教自身的凝聚功能。也涉及到佛教的对外调节功能。佛教的公众形象是佛教存在的显现形式。是影响佛教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具体地考察佛教的公众形象。笔者以西安西北大学的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法为基本方法。考察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以此作为了解佛教公众形象的一个窗口。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题)考查了佛教理论形象;第二部分(5-8题)考查了佛教僧众形象;第三部分(9-12题)考查了佛教场所形象。计分标准:选A计5分;B计4分;C计3分;D计2分;E计1分。
从西北大学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了140人。男女各半。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一定的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3份。其中男62人。女51人。
对问卷进行简单的量化分析。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成绩如表1所示:
表1大学生心目中佛教形象的成绩(平均分)
人数佛教形象佛教理论形象佛教僧众形象佛教场所形象11334.911.910.412.5【注:各单项平均分均小于36。说明大学生心目中佛教形象偏低。单项得分<12。说明了大学生对某一具体佛教形象评价较低(下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一般偏低。在三种具体佛教形象中。僧众形象在大学生心目中最低。
问卷设计时。考虑到大学生对佛教是否有所了解。考察了对佛教有所了解与不了解这两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对佛教了解与不了解大学生心目中佛教形象成绩的比较(平均分)
了解与否人数佛教形象佛教理论形象佛教僧众形象佛教场所形象了解5335.611.910.912.8不了解6034.511.910.312.2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佛教有所了解与不了解的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没有差异。
进一步考察性别的影响。对男女大学生心目中佛教形象进行一定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男女大学生心目中佛教形象的成绩比较(平均分)
性别人数佛教形象佛教理论形象佛教僧众形象佛教场所形象男623511.710.312.9女5134.812.111.112.2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男女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没有差异。
进一步对佛教的三种形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大学生心目中三种佛教形象成绩的比较
平均分所占百分比佛教理论形象11.934%佛教僧众形象10.430%佛教场所形象12.536%从表中可以看出。三种佛教形象相比。对于大学生而言。僧众形象最低。
三、分析与讨论
(一)佛教形象低下的原因
1.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看。他们正处于人生意气风发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他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但与社会接触较少。而且他们自认为对生活的控制力较强。这些都使得他们对佛教不太感兴趣。
2.从大学生了解佛教的渠道讲。媒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媒体对佛教的认识本来就存在偏差。再加上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种种新现象。大学生往往将现代佛教与古代佛教作比较。以偏概全。这些都使佛教受到冷落。导致大学生对佛教形象评价一般偏低。
3.从佛教理论讲。佛教理论形象是佛教形象的基础。佛教理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佛教理论实用性很差。并且晦涩难懂。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国学基础偏低;另一方面。如何让佛教理论走向生活和民众仍然是佛教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对于佛教理论的宣传造成诸多局限。
4.从作为组织的佛教来讲。佛教形象的良好呈现有赖于佛教内外功能的充分
(二)佛教僧众形象低下的原因
1.与佛教理论和佛教场所相比。佛教僧众既是佛教的实际体现者。又是佛教群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佛教中更为形象、具体。其对于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影响更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事物对佛教僧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佛教僧众在体悟佛法、修行等方面有所欠缺。佛教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坚实基础就在于僧众。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在于僧众的协调。因此。僧众形象在佛教形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并成为佛教形象的缩影。
2.佛教僧众形象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佛教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佛教教育关系到佛教呈现的形态。关系到佛教的生命力。关系到佛教导世化俗的功能。
3.佛教世俗化的一个集中表现在于佛教越来越多成为个人的事情。这意味着。佛教寺院地位的降低。而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佛法。而与僧众的接触减少。僧众在人们修行佛法中的重要性降低。这也是僧众形象低下的一个原因。
(三)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没有差别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没有差别说明。佛教形象与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无关。如果调查对象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就要考虑到他们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追求的不同。也许他们心目中的佛教形象会存在差别。
(四)是否了解佛教对佛教形象基本没有影响
笔者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研究佛教的时间越长。越发感觉到佛教的优越性越多。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未受到佛教的浓厚熏陶。对佛教没有切实的认识。在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佛教的认识会产生两种极端。而对佛教有些许认识的同学。往往对佛教认识不够全面。而导致认识的片面
佛教形象的提升涉及很多方面。就大学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界可以将与佛教相关的中国古籍免费赠予学校。使更多的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佛教;利用便捷的网
积极面向民众是提升佛教整体形象的关键。从东汉开始。佛教积极渗入民俗。与佛教相关的斋会、庙会、灵验、节日等具有深远的影响。民众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问题。佛、菩萨成为民众求助的对象。带有佛教色彩的节日往往含有浓重的经济色彩。随着时间的演变。其中的佛教内容逐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7/15084926820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宇恒伟: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宇恒伟: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中国佛教形象;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