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16 02: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

「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
「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

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对教义的解读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教界现状来看。的确取得了许多喜人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众修学无序。二是僧团管理混乱。三是弘法布教薄弱。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一寺一时的个别现象。而是教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管理、弘法所依托的基础进行考察。对现行的佛法修学体系进行考察。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一套契理契机且操作性极强的修学体系为纲领。影响大众学修自不待言。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同样会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弘法都离不开修学体系这一根本。同时。它们又是为修学服务的。若对修学体系模糊不清。势必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

但仅有修学体系还不够。因为佛教发展涉及的是整体而非个体。需要以相关制度进行保障。其中。仍以教育、管理、弘法制度最为重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荷担如来家业的合格僧才;有健全的弘法制度。才能对广大信众进行如法引导;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僧团成为和合共住的清净道场。为大众修行提供保障。为弘法事业建构平台。

在此。将我近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简要论述。

一个根本——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

为什么说大众化修学体系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呢?因为佛陀的一切教法皆为大众修学服务。而教界的所有问题。究其根源。亦是佛弟子在修学上未能相应所致。那么。目前大众在修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有一些学人是随皈依师或某位老师修学的。但目前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他人修学的具格善知识极少。因而。多数师长只是根据个人修学经验作些开示。或推荐读诵某部经典。或推荐念佛、禅坐。看似指点了入门之径。但因缺乏系统引导。往往不能使学人得到多少受用。部分人因此失去继续深入的动力和兴趣。另一部分虽因信心坚定而精进不辍。但由于对佛法认识的局限。难免产生片面、偏执的现象。学到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

另一些学人因无缘得遇善知识。或自视甚高而选择自学、自修。凭个人感觉阅读经论、摸索实践。这种方式在知识分子中较为普遍。但佛法浩瀚。自学而能入其堂奥者极其罕见。学人或因缺乏方向知难而退。或是大海捞针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误误人。反成修学极大障碍。

笔者认为。多数人的修学都处于这两个极端。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偏执一端。此外。学教者易落入玄谈。实修者又易流于盲修。好不容易得遇人生。得闻佛法。却因得不到正确引导而蹉跎此生。甚至走火入魔。断己善根。岂不可惜!因此。建立一套可供大众依循的修学体系。是当今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

或许有人说。我们不是有传统的宗派可继承吗?继承固然重要。但有必要考量。这些法门在今天是否还有普遍意义?今天的人是否有能力操作起来?一个修学体系能否引导学人断惑证真。主要取决于三方面:一、方法是否正确;二、教授内容是否完整;三、是否适合目前的当机者。其中。尤以第三点变数最大。因此。佛陀才以种种法门观机逗教。接引众生。宗派佛教的形成。也是基于这一原理。以某类经典、某种修学方式引导根机与之相契的学人。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建立修学体系。三论宗依《般若经》及三论建立修学体系。虽在特定时期为弘传佛法起到积极作用。但它们更接近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其庞大体系和深奥理论。对于多数信众。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外。某些宗派先天存在不足。如见或行上的薄弱。或某些宗派在流传过程中未被完整继承下来。等等。所以说。没有一套完全现成的、适合大众需求的模式可以照搬。

那么。大众化的佛法修学体系又该是怎样的呢?

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应包含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三项内容。所以标举“大众化”。其意有二:一、适合所有学人。不论出家在家。不论程度如何。皆须依此修学;二、适用于所有法门。换言之。可与一切法门的修学相融合。

首先。要领明确。且完整扼要。佛法博大。但核心要素无多。最根本的乃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项。仅此便可统摄一切法门的修行。解脱道如此。菩萨道亦如此。不皈依。即无佛子资格;不发心。便无修行方向;不持戒。则无定慧之基。至于正见和止观。一为正法眼目。一为实践方法。更是缺一不可。把握这些核心。也就把握了佛法修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能对照自身修学是否完备。

其次。次第清晰。次第。即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同样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些核心。皈依。是佛法及信仰之根本。因信赖三宝功德而身心归投、依教奉行。又因对三宝品质生起希求。而能发心、持戒、修学。如是。由戒定慧灭贪瞋痴。由闻思修入三摩地。环环相扣。直抵佛道。

第三。操作性强。所谓操作。即依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完成佛道修行的具体方法。每一阶段当分哪些步骤进行。一方面。可依此修学实践;一方面。可依此作为检验修行程度的标准。就像社会上有各级质量参数一样。学佛同样要有可供检验的具体指标。如是。我们才知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离目标还有多少距离。

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曾在《佛法修行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兹不赘述。

在今天这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时代。须将佛法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适应更多人的实际需求。大众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当然。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宗派的否定。事实上。树立正见和止观实践两大重点。仍应沿用各宗之见、之行。只是对之前的皈依、发心、戒律作了特别强调。因为这是一切修学绕不开的共同基础。

要领之一——教育制度

确立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后。应以相关教育制度进行落实。以往的佛教教育。多依托于宗派。而现代的佛学院。则是参照社会大学的教学模式建立的。那么。现有教育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教育目标模糊。佛教的健康发展。需要讲经说法、领众修行的师资力量。也需要行政管理、弘法布教的专门人才。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同小异。并未根据教界实际需求进行规划。一方面。各地都在大力办学;另一方面。真正的有用之材仍是奇缺。

其二。教学次第不明。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薄弱和缺失。使学僧在接受教育的几年内。未能养成僧伽应有的素质。如是。信仰淡化、道心退失也就在所难免了。虽能说得头头是道。却无基本僧伽威仪。如何堪为人天导师?

其三。知见教育混乱。现代佛学院是综合性的教育。所开课程面面俱到。包括教史、教制、教理等。几乎涵盖整个佛教。仅教理这部分。就涉及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各宗经论。即使具有相当佛学水准。尚难全面掌握。更何况。一般学僧只有普通的世间文化基础。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年下来。所学难成体系。亦无能力真正把握并运用任何一宗的正见。

其四。实用教育缺乏。所谓实用。分实修和做事两类。目前的佛教教育虽与宗教生活结合。但普遍缺乏实修指导。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与修行严重脱节。此外。对于教界急需的管理、弘法人才。未设专业课程进行培训。

未来的佛教教育。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整。一是目标明确。根据佛教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制度。二要次第分明。尤应重视基础教育。以此坚定信心。培养僧格。三是知见纯正。对多数人而言。一生修学具足一宗正见足矣。不求面面俱到。四是学修结合。同时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就有必要根据佛教修学特点及教界自身需求。对现行佛教教育制度进行完善。佛教教育宗旨是服务于修学。同样应以大众化的修学体系为根本。依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建构各级教育制度。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皈依、发心、戒律三大要素建立佛教的初级教育制度。这是每个佛子必须奠定的学修基础

佛教僧人管理新闻

。也是所有僧众必须具备的素养。否则的话。学佛就会流于玄谈和迷信两个极端。与修行严重脱节。这一基础教育。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围绕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以获得闻思正见为核心。建立佛教的中级教育制度。这一阶段可参照传统的宗派教育。以确立一宗知见为目标。一门深入。但求精而不求多。

第三。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理论为基础。以止观为重点。建立佛教的高级教育制度。

第四。依各类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参照社会教育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佛教特色的实用教育制度。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管理、弘法人才。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自谓实无有法与人。说明法的实相是超越语言、文化、宗派的。其表现也无特定形式。所谓无有定法。若固执于特定形式的教法。无异刻舟求剑。难得佛法真实受用。但佛教教育又是缘起法。无论是引导众生舍弃凡夫心。还是确立正见、契入空性、成就解脱。皆须依循相应方式进行。尤应契合时代需求。因此。今天的佛教教育必须针对现代众生的根机。在契理的前提下。根据教育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按照修学次第建立相关体系。

要领之二——僧团管理制度

僧团。不仅是十方僧众的修道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互动平台。还是社会民众的精神家园。僧团管理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僧众修行和佛法弘扬。那么。当今僧团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其一。长幼无序。依佛制。僧团应按戒腊而长幼有序。尊重有才有德的比丘。以此保障僧团健康发展。僧伽和合共住。但在当今僧团中。这一伦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更多的是依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

其二。僧众的资历、地位、责

雪窦寺佛教新闻

任、待遇不明确。僧团执事者须具备哪些资格。接受什么教育。担负多少责任。享受什么待遇。并无具体标准可依据。缺乏考核及选拔人才的依据。不仅使年轻僧众没有努力目标。德才之士不能发挥所长。更严重的是。易使某些不学无术、德行鄙劣却善于投机者得以进

2019通渭佛教新闻

入僧团管理核心。长此以往。佛教怎能不面临危机?

原始僧团依戒律共住。依戒律作为处事及行为标准。偏重法治。但组织结构非常松散。这种形式对僧众整体素质要求极高。目前。僧团鱼龙混杂。僧众素质相对偏低。那种建立于自觉基础的行政结构。显然与现实存在很大距离。现行僧团依清规建立行政组织。偏重人治。管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事者的权威性。不如法治更为稳定。同时。其组织结构已沿用千年。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已逐渐模糊。或因不适合当代需求而被虚置。此外。对新生问题缺乏相应的职能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那么。如何建立新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一样。僧团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应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精神:

首先。继承以律摄僧的根本。依律建立僧人共住

甘肃省佛教新闻

规则及处事标准。依六和精神建立民主法制的僧团。恢复原始佛教中律师在僧团的权威性。建设如法如律的僧团。

其次。继承丛林清规的传统。依此建立僧团的行政体系。但应根据当今僧团的实际需求。对其结构和各部门具体职能进行调整、改善、细化。建立契合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

第三。吸收现代管理的长处。对僧团行政体系进行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提高僧团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大众营造修学氛围。为弘法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根据佛教修学体系。依所受教育和德行、才能。确定僧人在僧团的地位、责任、待遇。使职责和能力相对应。一方面。对法师、律师、禅师等称谓建立相应审核标准;一方面。对执事者应具备哪一级佛教教育基础及相关专业知识制定相应条例。为各道场选拔人才提供参照标准。并依此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有章可依。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有的佛教行政组织。有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老式汽车。性能和速度已远远不能适应。良好的僧团管理制度。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若缺乏这一重要助缘。即使有大德出世。也只能给佛教带来一时、一地而非整体的兴盛。因此。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建设契合时代的僧团行政体系。

佛教负面新闻

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要领之三——弘法布教制度

如果说。佛法的修学、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僧。忽略大众的整体作用。常人心目中。弘法唯高僧方能胜任。与自己毫无关系。故多数出家人没有弘法意识。又因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信众多热衷于造庙塑像。护持弘法的热情不高。但高僧毕竟是极个别。这就使得教界越来越没“法”了。

其二。缺乏引导体系。造成修学的无序和混乱。师长如何引导弟子?信众应该如何修学?似乎没有一定之规。信众皈依之后。或是不知如何开始修学;或是学到一定程度不知怎样提高;或是修学出现问题。又不知错在哪里。即使有幸找到可问的人。通常也只能得到笼统的答案。而非最适合此人、此时的指导。

其三。方式方法单一、老化。传统的法会及弘法方式固然有其摄受的信众。却很难吸引知识分子或年轻人。以至佛教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佛教。普通民众又因缺乏正面认识佛教的渠道。而对佛教产生诸多误解。不能正确认识佛教对于人生的现实意义。

弘法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座寺院的事。单纯依赖某人或某寺。即使能在特定时期将弘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难以长久维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大众的弘法布教学。使有心弘法的寺院和个人都知道。弘法究竟需要做什么。又该怎样做。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可参照大众化的修行体系及佛教教育制度进行规划。同时。应结合在家信众的时间、精力作适当调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必须严格把握。此外。为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门。还有必要建立一套将佛法全面推向社会。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作方式。这就要以更为丰富的内容进行引导。

笔者认为。弘法布教学大致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构建:

第一。方便引导。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对佛教尚无认识者引入佛门。如以佛教影视、佛教书画等为契机。与之欢喜结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在这些方面。港台佛教界已摸索出的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第二。信仰建设。皈依佛门后。须有相应修学方法。使信众对三宝的信心逐渐稳定、提升。尤其是对皈依的修习。相对于南传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显然重视得不够。事实上。皈依乃佛法根本。忽略这一根本。就不能为修学奠定扎实基础。去年。笔者特别推出《皈依修学手册》和“皈依共修仪轨”。并在一些道场长期开展共修活动。在此也希望。每个道场都能举办周日共修。为广大信众提供常规的宗教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皈依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修行次第。对三宝具备信心之后。还应继续深入修学。完成解脱道或菩萨道的修行。修学要依相应次第进行。在家居士的修学。同样可依五大要素分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明确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修习重点。唯有这样。才能引导信众循序渐进地完成佛道修行。

第四。佛化生活。完整的佛法修行。应该是生活化的、全面的。如果佛弟子每天花一小时念佛或禅坐。其他时间都在培养凡夫心。修行可能成就吗?因此。佛教界必须整理出一套佛化生活制度。包括从生到死的各项相关内容。使佛法全面渗透到信众生活中。成为大众乐意接受的生活模式。乃至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风民俗。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第五。社会关怀。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因此。佛法弘扬也离不开社会这片土壤。本着这一宗旨。教界应多方面发挥利他作用。在传播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的同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成立慈善基金会。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众送去温暖。在这方面。台湾慈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六。信众管理。佛教信众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僧团关怀。需要有归属感。同时。信众又拥有巨大潜力。是促进佛教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众管理制度。包括僧团对信众的责任、信众组织、骨干培训等内容。使信众提高个人修学的同时。为佛法弘扬发挥积极作用。

宋元以来。大众修学非禅即净。而禅与净的学人多偏向自利、出世。寺院基本没有对外弘法这项内容。所谓“山门以无事为清净”。脱离社会这片土壤。佛教发展势必走向孤立。走向片面。有鉴于此。当迅速建立弘法布教制度。使每位佛子认识到弘法的责任及重要性。齐心协力。使佛教流布广大。

结 语

以上就笔者近年对教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路。希望能对教界有所启发。汉传佛教的继承和建设是一大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界的参与。在认识问题根源、找到解决方式之后。最重要的是大众齐心协力。共同承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契合本土众生的根机。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历代高僧大德亲力躬为。在各个时代做了大量本土化、当代化的诠释和发展。方使慧灯永续、法水长流。今天。佛教已传到我们这代佛子手中。我们有责任完成佛教在当今的现代化工作。以契理为宗旨。大胆突破所有不适应时代的表现方式。不要让这些曾经辉煌过的方便。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阻碍。在此。由衷期望教内外同仁群策群力。建立契合当代的修学体系及相关制度。倘能如此。则是教界之福、众生之福。(原题:一个根本 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8/10524327309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济群法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660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