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禅文化与佛教茶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茶道」茶禅文化与佛教茶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茶禅文化与佛教茶道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着《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着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阇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叡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阇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为供品。则是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例如茶与水:
茶:外层是药料内层是定中甘露
密层是禅味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水:外层是水大内层是甘露
密层是红白菩提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密密:禅密之茶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着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着《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艺)。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中国茶禅文化的影响除传承至日本的茶道外。余波所及。现在流行于欧美的所谓基督禅、午后茶。韩国的茶礼。台湾的茶馆茶艺。以及大陆的工夫茶、盖碗茶。形形色色的茶道表演。都只能说是茶艺。而不是茶道。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茶艺。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发刺激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享受、品尝、韵味。总使人们跟着感觉走。高一层的顶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识上去分别、体会、执着某种感觉提供的思维境界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在心灵上升华到一种体认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这里指的是“茶艺”有局限性。而不是说饮茶人的修养。茶人的修养是不受此限的。此乃另一问题。应行别论。)茶道则是在心灵上用功。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是虚幻不实。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实体可得。没有永恒不变的实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识的执着和陶醉。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心识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的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那时。同样饮茶。同样“色香味”。搞茶艺的会跟着自己感觉走。而修茶道的。则跟着自己清净的心灵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饮的法乐和法益哩
我们不排除茶艺。因为它虽是低层次的。但又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础。提高到茶道上去。愿一切有志“吃茶”之士以及从事茶文化工作的人们。都能来求索中国的茶道。都能从“茶艺”转升到“茶道”。我相信。中国的佛教茶道。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千禧新世纪人类面临解决自身建设问题的机缘中。将会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09/113912284295.html
以上是关于「茶道」茶禅文化与佛教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茶道」茶禅文化与佛教茶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