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明贤法师:唯识比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唐僧」明贤法师:唯识比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贤法师:唯识比量
图片来源:北海禅院网站
明贤法师:唯识比量
“真唯识量”。又称作“唯识比量”。只有二十三个字(据永明延寿禅师《三支比量义钞》)。因明学(佛教逻辑)用语。是一个以佛教因明学为形。以唯识学为神。却又贯通于禅宗的佛法名相。大唐盛世。玄奘大师便以这二十三个字。纵横五印。扫荡邪知。在全印的宗教、哲学、文化领域。为大乘佛教赢得了“大乘天”、为小乘赢得了“解脱天”的双重荣誉。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其影响都是最高的和独一无二的。
当时的印度。还正处在佛教中观、唯识二宗交替繁荣的年代。那烂陀寺也是全世界追慕真理者求学佛法锤炼真知的圣地。玄奘大师以留学僧身份在印度学习十七年。坚忍求道。慧解超方。载功载誉。影响一时。
在即将归国之际。发生了一则“制恶见事件”。该事件中戒日王召集了“曲女城大会”。“真唯识量”便是在那次大会上由玄奘大师写出。并产生影响的。
唐时的印度是个联邦国家。戒日王最受尊重。印度南部有一位大婆罗门。名字称作般若毱多。他对于小乘正量部的教理敬重得很。认为大乘的唯识宗和中观不值得一提。他写了一部《破大乘论》。有七百颂。
论中他说。这一部论。信大乘佛教的人一个字都动不了。绝对没办法改变它。随着该论的流行。很多人开始崇拜
那烂陀寺当时的住持为戒贤论师。乃是玄奘大师的老师。他有四位弟子被公认为最优秀:海慧、智光、师子光、玄奘大师。另外三位是当地的印度同学。唯玄奘大师一人是中国留学僧。
戒贤论师自知年事已高。若参与论战。身体不一定能允许。再加上那烂陀寺的寺务多样十分劳神。便决定让弟子们去完成这件事。而这四位弟子的反应不一样。海慧、智光和师子光三位同学反映出来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这部论我们也看了。但好像要动他一个字还真是有困难的”。
从南方传来的这么一部论。居然要把那烂陀寺给难倒吗。该怎么办?这时。应该去应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从水平方面考虑。能去迎战的人。三位反应不积极。
玄奘大师站出来表示自己想去。他说:“第一。不是印度人。只是中国留学僧。若未取胜。也不难下台阶;第二。如果取胜。外道是让留学僧给击败的。荣誉在那烂陀寺。”大家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让玄奘大师去。
玄奘大师在论战前做了准备。当时《破大乘论》是七百颂。玄奘大师写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先在寺中传开。专门针对《破大乘论》。
制止《破大乘论》中的恶见故名《制恶见论》。这一千六百颂在那烂陀寺一经传开。大家都觉得制服外道有问题。不说要动他一个字。会把他所有的字都动掉。大家都在期待辩论到来。结果般若逑多那边听到消息不来了:即使论敌是留学生我也不来。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了。
戒日王阅读了真唯识量及全部的《制恶见论》。异常高兴地说:“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天雷振音。而槌凿绝响。”当时还有不少小国。难以形成正法方面的共识。戒日王护法情殷。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曲女城举办辩论法会:“把整个印度土地上的大国家、小国家中所有佛教、印度教、耆那等教的能人全部聚集起来。对玄奘大师的这部《制恶见论》来进行辩驳。借以宣扬佛教的正法精神。”
玄奘大师将《制恶见论》核心的宗因喻(就是宗旨、原因、譬喻。是因明核心的三因)给书写下来。才二十三个字。这就是“真唯识量”。大师让那烂陀寺明贤法师朗读之后。挂到城门口去。若有人能予以推翻或更改一字。斩首相谢。
法会上。来自印度的各个大小国家、各个民族、还有各个宗教信仰、各个哲学学派的人不计其数。持的语言也多种多样。据说。玄奘大师前后所使用过的语言大约是96种。这96种有正式使用的语言。也有如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的罽宾国、楼兰等等很多国家不常用的语言。还有印度本土各小地方、小区域用语。这么多的人、这么多见解。玄奘大师一人应对。从容明畅。
果然。直到第十八天结束。没有人能改动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也就是说。当时所有的不同立场。于真唯识量这种佛法正理的正理格局之下。都已经败北。
戒日王坚请玄奘大师骑着宝象在整个曲女城游城。玄奘大师说:“此事不能同意。玄奘只是个留学生。是来求学的。这样招摇不合中国礼法。”
戒日王说:“这是我们的习俗。赢得了辩论就一定得游城!”玄奘大师就只得坐在象背上游城。结束后。戒日王又从曲女城派军队和侍卫护送玄奘大师回那烂陀寺。沿着一条河向上游走。河里使用两万五千艘船。河上一万五千辆象车。就是为了护送玄奘大师一个人回寺去。
戒日王再三祈求玄奘大师不要回国。就在印度弘扬佛法。或者不弘扬佛法而将国土割让一半给玄奘大师去治理。但大师常念怀中揣着的那捧乡土。坚辞于各种劝求。戒日王挽留不下。最后只好惜送大师回国。
玄奘大师的“真唯识量”。如果拿到现在来翻译。我们要了解它。还是着实有些难度的。它是一个建立在因明论理框架上的道理。
宗: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如眼识!
“宗”。论题;“因”。论据;“喻”。论证;
其中‘真故’为宗体的简别词。表示依大乘胜义立宗。与世间及小乘有别;
‘极成’为‘色’之简别词。表示主词‘色’为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共同认许。排除其中双方不一致的成分;
‘定不离眼识’为宗之宾词。亦为立、敌
‘自许’(立论者自己之同意、承认)为因的简别词;
因支‘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本为立、敌共许(共同承认、同意)。单就‘真唯识量’而言。不加‘自许’亦为正因。符合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的规定。此处加‘自许’。仅为预防论敌此后可能提出之‘有法差别相违’过。并未排除因中原有的‘共许’成分;
喻支的‘眼识’。亦为立、敌双方共许。一方面具有因支的‘能立法’。为‘初三摄眼所不摄’。他方面具有宗支的‘所立法’;
‘定不离眼识’(眼识不离眼识自身);
真唯识量乃依据护法的唯识学说。而进一步论证‘境色不离识’。即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主观意识之理论。
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比量不能成立。因为在“因”支加了“自许”。“自许”就是自已以为或自宗认为。论证的理由必须是共许的。不能以自宗的是非为是非。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个比量则是可以成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唯识学派主张的色(视觉对象)有两种:定不难于眼识的是“相分色”。即事物依感官而变现的影像不能离开眼识而存在;定离不离于眼识的是“本质色&rdq
“真唯识量”后来被誉为“万世立量之正轨”。唐代经会昌法难后。唐人的因明著作散佚已尽。解读真唯识量是有困难的。
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寿禅师融贯禅教。他对真唯识量的解读也几乎被判定成关于此量的标准答案。他说:
“真故極成色是有法。定不離眼識——宗。因云: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同喻——如眼識。合云:諸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皆不離眼識。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夫比量有自、他、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若自比量。‘自许’言简。若他比量。‘汝执’言简。若共比量。‘胜义’言简。今此‘共比量’。有所简别。‘真故’之言。表依胜义。即依四种胜义谛中。体用显现谛立。” 禅师强调了该量所示为“依胜义”。
胜义的所见是为何物呢?真唯识量在这里所交代的。是为当时全印度宗教哲学界人士所无法质疑的 “‘物’决不可能离于‘心’的‘心物关系’”。能与见证这类“心物关系”。便是圣解。
太虚大师曾就永明禅师融会禅教发表意见云:“分宗之极再和会教义者。则从法眼开始……至于永明延寿。更是将宗门教下大为和会……他精通唯识义。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融贯禅教者。尤以永明为最……永明大师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
太虚大师极力推崇永明禅师“禅教和会”的原因。就是因为永明禅师既能本着一切教法归宗于禅门。而又使禅门不为繁杂学理所
永明大
不过。“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你能想得通吗?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3/10/211155299818.html
以上是关于「唐僧」明贤法师:唯识比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唐僧」明贤法师:唯识比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