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7 01:2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

王孺童:再论《大

佛教工艺美术新闻

智度论》之作者

「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
「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

  (原载《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第6期。总第84期)

  关于《大智度论》的作者。到底是不是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所作。这一问题在近代已经有过一次十分正式的讨论。论辩双方是海外学者与台湾的印顺法师。海外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质疑。一个是思想方面。一个是考据方面。以比利时Lamotte为代表的。认为《大智度论》是说一切有部论师所造。即完全否定该论是龙树所造;以日本干潟龙祥为代表的。从《大智度论》中经常出现的“秦言”等解释梵文名相的内容。而认为该论汉译本中有很多内容。为译者后秦鸠摩罗什所加入。但并未否定论本仍未龙树所造。针对这两类观点。印顺法师在其《〈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1]一文中。均予以了辩驳。认为《大智度论》应就是龙树所造。

  从思想方面入手来证伪。历来是不太容易的。因为正反双方都有各自的认识。很难相互说服对方。而从考据方面入手。应该说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但如果只举出类似“秦言”这样的小问题。也是很难撼动其根本的。余从2008年5月22日至2010年9月7日间。通读《大智度论》百卷。对此问题也略有心得。故旧话从提。再赘数言以为解说。

  一、断章取义。以讹释讹

  《大智度论》属于“释经论”。即该论是为了疏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造。在敦煌及新疆等地发现的古写本残卷。就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而僧叡“序”亦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那么。龙树作为一代大乘宗师。其所造的释经之论。最起码不能出现曲解经义的硬伤。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现仅就《大智度论》对《摩

书法与佛教的关系新闻

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序品》经文之释。举二例以为说明。

  其一、《序品》云:

  尔时。三千大千国土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2]

  请注意上引文献中加点这句经文。虽然过去经文是没有标点的。但在正常阅读的情况下。都会将“众生”与“盲者”句读开的。不会将“众生”二字割裂。而句读成“三千大千国土众。生盲得视”。因为就在相隔不远处。《序品》又云:“欲令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众生。以我力故。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念。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当学般若波罗蜜。”[3]这段经文正好有“以我力故”。将“众生”与“盲者”隔开。所以句读就一目了然了。

  又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初分缘起品》云:“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及余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盲者能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狂者得念。乱者得定。贫者得富。露者得衣。饥者得食。渴者得饮。病者得除愈。丑者得端严。形残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圆满。迷闷者得醒悟。疲顿者得安适。”[4]此为《序品》之同本异译。玄奘将“众生”译为“有情”。想必不会有人将“有情”二字割裂。而句读成“世界有”与“情盲者能视”吧。

  那么。对上述经文之解释。《大智度论》卷八《初品中放光释论》云:

  问曰:“但言‘盲者得视’则足。何以故言‘生盲’?”答曰:“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犹尚能令得视。何况轻者?”

  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答曰:“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明。今世若病、若打故失明。是今世因缘。复次。九

新乡市佛教新闻

十六种眼病。阇那迦药王所不能治者。唯佛世尊能令得视。复次。先令得视。后令得智慧眼。‘聋者得听’亦如是。”

  问曰:“若有‘生盲’。何以不说‘生聋’?”答曰:“多有生盲。生聋者少。是故不说。”[5]

  根据发问者所述。他先已看到“盲者得视”。但又受前有“生”字之困惑。故问“生盲”之义。而此种低级谬误。绝对不会出现在梵文语境之下。只能是中国人在阅读没有标点的汉文时。上下错误句读所致。而回答者也不明是非。竟然承袭其问。大为解释“生盲”之罪。后所问“生聋”之义。其答也甚为乖曲。若言生盲。必言生聋。如唐玄奘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六《有依行品》:“虽过无量无数劫已。还得人身。而生五浊无佛世界。生盲生聋。喑哑无舌。种种重病常所婴缠。”[6]而怎能以“多少”论之。故知。问者不是印度人。而答者也非龙树也。

  其二、《序品》云:

  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是时。首陀会天、梵众天、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与非人。以诸天华、天璎珞、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持诣佛所。[7]

  对于经中所言各色莲华。《大智度论》卷九《初品中放光释论》云:

  天莲华青、赤、红、白。何以无黄?黄属火。火非水华所宜故。[8]

  案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初分缘起品》:“及无量种天青莲花、天赤莲花、天白莲花、天香莲花、天黄莲花、天红莲花、天金钱树花。及天香叶。并余无量水陆生花。”[9]可见。是有“黄色”莲华的。姑且抛开译本差异。仅就“黄属火。火非水华所宜故”之解释。就匪夷所思。按中国五行五色之说。赤色属火。黄色属土;按密教五大五色之说。赤色属火。黄色属地。而论中“黄属火”之说。不知何据?且又以此“火”不宜入“水”。而谓无黄色莲华。着实牵强之至。

  二、援引诸子。以释论义

  龙树为古印度人。就算智慧再为广大。也未见史传记载其前往中国求学。或是阅读过中国诸子之书。但在《大智度论》中。有很多“释论”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思想色彩。

  如在解释女人之危害时。《大智度论》卷一四《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复次。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则令夫心高;若敬待情舍。则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烦恼忧怖与人。云何可近?”[10]这与孔子对女子之看法。可以说完全一致。《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11]

  如在解释自相空的总相

五台山佛教新闻网

与别相时。《大智度论》卷三一《释初品中十八空义》:“总相、别相者。一切法中各各有总相、别相。如马是总相。白是别相。”[12]这种以“白马”之“白”与“马”为例。来阐述问题的模式。为公孙龙子之《白马论》首创。后《墨子》、《庄子》又以“白马”为例予以反驳。而从未见于任何印度学派之说。

  三、浅释名相。以开童蒙

  对于《大智度论》中的“秦言”等夹注之语。印顺法师在其文中之解说应该是正确的。他认为:“这些在《智论》中。有些‘秦言’与‘天竺’。当然是原文所无。而为笔受者之所附入。以便国人阅读理解。”[13]但又指出:“决不能因有‘秦言’二字。而就否认这些文段。认为是罗什所‘加笔’的。”[14]也就是说。印顺法师认为这些标示(或未标示)“秦言”的部分。只是注语。而非论本正文。

  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陀罗尼”这一名相时。《大智度论》卷五《初品中菩萨功德释论》云:

  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15]

  如果说此段“秦言”之“能持、能遮”。是为了方便中国人理解“陀罗尼”之音译。可视为注语。那后面之文。又是在进一步解释“秦言”之注语。难道说这么一大段文字。都是注语吗?而且此问答。是在前后问答间之一段。意思一气贯通。若说此段是注语。前后就皆应为注语;若说不是。则此“秦言”又作何解释?

  印顺法师在论“秦言”问题时。所举的是《大智度论》中有关解释“婆伽婆”的一段。《大智度论》卷二《初品中婆伽婆释论》:“云何名婆伽婆?婆伽婆者。婆伽言德。

十堰市佛教新闻网

婆言有。是名有德。”[16]后又广举本生故事来解说什么是“婆伽婆”。试想作为龙树本人。对经作注。不著力阐发深隐要义。怎会纠结于此简单之名相?再有。若谓此是应他人所问而为解说。试想能够向龙树请教法义之人。怎会连什么是“婆伽婆”都不知道呢?这显然是针对初学、又不通梵语之人。而作的启蒙解说。这种解释基础名相之内容。于《大智度论》之“问答”中比比皆是。

  四、笔受添加。流传致误

  如果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既不源自龙树论本。也非鸠摩罗什误译。那么责任只能归咎于笔受者“僧叡”了。对于僧叡笔受之《大智度论》文本。印顺法师也认为是不够理想的[17]。所以。很有可能在其润文过程中。将同门之间讨论的内容。先是夹记在经文论本之间。后因誊写之人未能分辨。故而一并混入译文之中。

  再有。就是僧叡在润文时。有些地方并未再次征询鸠摩罗什的意见。而是根据自己判断来定稿的。如《大智度论》卷一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法忍义》:

  如《毗摩罗鞊经》中。法住菩萨说生、灭为二。不生不灭是不二入法门。[18]

  “毗摩罗鞊”是“维摩诘”的另一种音译。若依鸠摩罗什之译法应为“维摩诘”。根据经录记载。三国吴支谦曾两译该经。一名《毗摩罗鞊经》(已佚)。一名《佛说维摩诘经》(今存)。而在《大智度论》始译时。鸠摩罗什还未译出《维摩诘所说经》。查现存支谦、鸠摩罗什、玄奘三种译本。只有支谦译本将“入不二法门”译作“不二入法门”。故知《大智度论》中所引经句。僧叡是依据支谦译本来润文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够严谨之举。才最终导致论文错谬的出现。

  五、瑕不掩瑜。堪为所宗

  以上举略。根据“同品定有、异品遍无”之原则。只要有一处“硬伤”。就足以证明现存《大智度论》之文本。并非全部为龙树所作。

  由于至今尚未发现梵文原本。《大智度论》目前只有汉译本一种。若欲问到底何处为龙树本论。何处为后人添加。也无法通过参校有一明确说法。但依论文结构。似乎还是能够发现一丝线索。本论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原文之后。于论文之前。多有“释曰”二字。根据余阅读所记。凡前有“释曰”之论文。法义均未发现明显谬误。故可据此判为龙树所作。对于那些没有冠以“释曰”之论文。则应须审慎视之。

  总之。《大智度论》虽然在文本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并不影响该论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论中对于经文深隐要义。往往能以寥寥数言。就阐释得清晰明了。若非菩萨亲说。何人能解玄奥!故知当以此论为宗。探赜大乘中观旨趣。

  [1] 印顺《永光集》第1—73页。《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1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2] 《大正藏》第8卷。第217页下。

  [3] 《大正藏》第8卷。第22页下。

  [4] 《大正藏》第5卷。第2页中。

  [5] 《大正藏》第25卷。第118页中—下。

  [6] 《大正藏》第13卷。第754页中。

  [7] 《大正藏》第8卷。第218页上。

  [8] 《大正藏》第25卷。第123页上。

  [9] 《大正藏》第5卷。第2页下。

  [10] 《大正藏》第25卷。第166页上。

  [11] 清程树德《论语集释》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第1244页。

  [12] 《大正藏》第25卷。第294页上。

  [13] 印顺《永光集》第12页。《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1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14] 印顺《永光集》第12页。《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1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15] 《大正藏》第25卷。第95页下。

  [16] 《大正藏》第25卷。第70页中。

  [17] 印顺《永光集》第19—21页。《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1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8月第1版。

  [18] 《大正藏》第25卷。第168页中。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1/181024320183.html

以上是关于「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智度论」王孺童:再论《大智度论》之作者;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68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