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巨赞法师:末法时代先自度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末法时代」巨赞法师:末法时代先自度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巨赞法师:末法时代先自度论
巨赞法师:末法时代先自度论
今之言宏法利生者众矣。而犹时闻末法季世之叹悼者。岂尽众生顽劣之过哉。宏法利生者无以应群机也。无以应群机。则其脚跟犹未稳者。脚跟未稳者。举心动念尽属见思。见思则虚妄分别。虚妄分别犹梦心。梦心迷惑。不免于自媒自衒。自媒自衒者。士女之丑行。生死流转之苦囚也。何足以任重致远乎。顾其迷惑。奋张无己。语以自度为先。反以小乘相消。颠倒若此。能不兴悲。故有先自度论之作。论分五段。第一段征引西土大乘经论先自度。第二段征引此土古德章疏证先自度。第三段释难。第四段略解自度之因业。第五段结成。
第一段
征引西土大乘经论证先自度者。《大般若经》卷二百九十六云:
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又《维摩诘经?间疾品》云: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云:
问。何故不言我当度众生。而言自得度已当度众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没淤泥。何能拯救余人。又如为水所漂。不能济溺。是故说我度己当度彼。如说。若人自度畏。能度归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归。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是故先自善寂而后化人。又如法句偈说。若能自安身。在于善处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凡物皆先自利。后能利人。何以故。如说。若自成己利。乃能利于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后忧悔。是故说自度已当度众生。
又卷七云:先自修行法。然后教余人。乃可作是言。汝随我所行。又说:先自成己利。然后乃利人。舍己利利人。后则生忧悔。舍自利利人。自谓为智慧。此于世间中。最为第一痴。圣诫昭彰。无烦更解。举隅已足。不尽其余。
第二段
征引此土古德章疏证先自度者。南缶思大师立誓原文云:
若不自证。何能度人。先学己证。然后得行。
又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七云:
若怀宝藏壁。蕴解匿名。密勤精进。必得人品。或进深品。志念坚固。无能移易。弥为胜术。但锥不处囊。虽覆易露。或见讲者不称理。或见行道者不当辙。慈悲示语。即被围绕。凡令讲说。或劝为众生。内痒外动。即说一两句法。或示一两节禅。初对一人。驰传渐广。则不得止。初谓有益。益他盖微。废损自行。非唯品秩不进。障道还兴。象子力微。身没刀箭。掬汤投冰。翻添冰聚。毗婆沙云:破败菩萨也。昔邺洛禅师。名播河海。往则四方云仰。去则千百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利
又智觉大师《宗镜录》卷一云:
设有坚执已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还得了了见性。如画观色。似文殊否?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深闻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还问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
又《云栖大师遗稿》卷三云:
今见孤隐独行之辈。即指而曰此声闻人也。见营事聚众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萨人也。噫涉俗者遽称菩萨。而避喧者便作声闻。抑何待圣贤之浅也。由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则非其执相。遇精进者则笑为劳形。遇实行者则谤其愚痴。遇节俭者则讥其朴鄙。遇禅寂者则毁其枯槁。遇慎讷者则诮其无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弥诞而莫检。身放逸于规矩准绳之外而无所忌惮。人或诘之。则曰吾学大乘者也。解圆者不屑乎偏门。悟大者无拘于小节。嗟夫。窃一时之虚名。而甘万劫之实祸。可胜叹哉?
先贤垂训。悉本圣言反复叮咛。应知缓急矣。余不备引。
第三段
释难者。难曰:《普贤行愿品》卷四十云: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诵读经文。应先他度。则先自度之说。虽有大乘经论明文可凭。盖所谓不了义教也。释曰:斥非了义。岂足服人。据此文以难自先。徒见其为知文不识义耳。此不可以口舌争。爰更证引先贤之释。清凉大师《别行疏》云:“此即标示同体大悲。以了众生皆无性故。大悲相绩救护一切。”宗密大师《别行疏钞》卷五云:“大悲欲化众生须学化生之智。智既圆矣自名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等也。故言以大悲为体。又大悲于诸善业而为导首。又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 法。又能悟无师自然智故。又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rdquo
第四段
略解自度之因业者。众生多执。诞慢□高。蠡测管窥。目空今古。是故莫不自以为鹜子复生。净名再世也。浅陋鄙俚者从而附和之。撞骗招摇。居然煊赫。于是释迦不足师。有佛教改革之说矣。古德不足法。有新僧伽之组织矣。自他俱溺。长夜漫漫。斯实所谓最可怜悯者也。吾又何能已于言。
言应分二。一、对自。二、对他。对自者。对于自所信解。自所遵循之拣察也。信解即知。遵循即行。则所谓拣察者。拣察自所知行之是否一贯而已。应举事实明之。如经论说世间空寂。我告人之以佛法相问者亦曰世间空寂。然知空寂者必无忧虑恐惧颠倒梦想。而我于人之以恶声相向者不能无瞋忿乃至挺身相斗。于饮食衣裳之粗敝缺失者不能无所慕。乃至早夜孳孳。营求不巳。求而弗得终日遑遑。若或从之自诩有福。于达官贵胄之枉顾辱临者不能无战兢。乃至趋颜伺色。伊阿逢迎。冀获宠赐而傲庸愚。凡此种种。不能尽书。有其一者。千百随之。皆所谓流俗之恒情。生死之根本也。则非真知空寂矣。告人所云:虫文鸟语。与佛法毫不相干。知不相干而为利养所驱。生活所迫。无惭无愧腼然师范者。非夫也。所不忍言。其有向上之机未昧。惕然不敢自欺者。知不相干。深自督责。以求遵循之合于信解。二者既合。不敢自是。更复历参当代知识。绳以古德规模。扩而充之。止于至善。始得云参学事毕。放身舍命。海涵春育。乃可以言为人矣。其或以为迂阔难行。中下难办者。则不知学佛本大丈夫事。不至此。无以免于生死流转也。虽然一念精进。顿超百劫。难与易。皆
然则何以辩高与真耶?司空表圣诗云:“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见《全唐诗话》)蕴义堪寻。准上可悉。
他者。师弟朋友也。对他者。对于师弟朋友之所信解遵循者之拣察也。易言之。择朋友须慎。择弟子须慎。择师长更须慎也。嘉祥大师《法华统略》二云:“凭师之人。须精鉴师之得失。不可便信。亦令师识知弟子真伪而晓示之。”古人用心。踏实如此。则今之逐名位而凭师。图生存而慕道。择势利而传法。因利害而相交者。适足自陷而已。拣察之法。亦如对自。先勘其行解是否相应。若相应者。再与古今圣贤相较。定其品位。长者尽之。短者置之而道东矣。若其行解不相应者。非惟不应举与古今圣贤相较。更宜决然舍去。不可顾惜情面。滞留贻戚。不观夫所谓新僧伽者。莫不以招摇撞骗为能。荒谬绝伦为得乎。此无他。师弟朋友之间之熏习使然也。释迦示现苦行六年。又复示现树下成佛。亦无非示人以学道须有抉择。不可盲从而已。不肯盲从。斯知向上。知向上。无事不办矣。
第五段
结成者。人命须臾。百年弹指。此生不办。来日多艰。游阆苑而空回。泛银河而徒返。虽至愚者亦知其不可矣。而况玩忽圣言。自戕德本。盲目相导。断他慧命者乎。拙作不文。义或无迕。嗟哉明达。幸攻错之。
(原载《佛教公论》1934年第1期署名缁哉)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14155321265.html
以上是关于「末法时代」巨赞法师:末法时代先自度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末法时代」巨赞法师:末法时代先自度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