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中国佛教禅茶文化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蒙顶茶」中国佛教禅茶文化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佛教禅茶文化
中国佛教禅茶文化
我国境内多名山。名山中又多名寺。古代的僧人喜欢在寺院周围种一点茶树。生产一点茶叶。一是为了自己饮用。使得打坐参禅时可以提神破睡;二是为了敬客。名山中的茶叶。则由于生长在优异的小气候环境中。自然品质也就特别优异。这样便成为名茶。这些名茶一旦为诗人所品尝后。就会留下一首名诗。于是出现了名山——名寺——名茶——名诗的奇观。现就从几种名茶说起。
一、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县的玉泉山。山上有著名的玉泉寺。山势雄伟。茂林苍翠。涧流潺潺。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种茶佳境。寺屡遭兵火。濒于毁废。仙人掌茶也濒于绝灭。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建立了国营茶厂。积极恢复仙人掌名茶。精心制造。成品茶叶片外形如掌。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淡雅。汤色微绿明净。饮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如果配以寺前的珍珠泉水。其味尤妙。
在唐代。玉泉寺的中孚禅师(李英)。系我国大诗人李白宗侄。深通佛理。善于词翰。尤喜品茶。每年清明前后。吩咐小沙弥于寺左的乳窟外采摘鲜叶。制成仙人掌茶。以供奉过往香客。中孚禅师后云游至金陵(南京)栖霞寺。拜会族叔李白。以诗稿求教。并赠玉泉仙人掌茶。李白作了答诗。诗载《玉泉寺志·词翰篇》。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二、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境内的蒙山。山有五顶。又称五峰(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山上古木参天。寺院罗列、全名山县七十二座寺院。蒙山中占一半。峰顶有天盖寺、永兴寺、千佛寺、静居庵等古刹。林木苍翠。清泉遍壑。绿树红宇。风景优美。道旁山间。寺院周围。遍布茶园。
蒙顶茶有一段古老的历史。相传西汉末年。甘露普慧禅师种茶七株于上清峰。从而使蒙山开始产茶。亦由此称“蒙顶甘露茶”。
又据五代蜀翰林学士毛文锡《茶谱》:“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
蒙山峰峦挺秀。重云积雾。蔽亏日月。对茶叶优质的形成很有利。蒙顶茶早在唐代就作为贡茶。
蒙顶茶有多种名称。如“雷鸣”、“雾钟”、“石花”、“甘露”、“黄芽”等。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恢复用“蒙顶甘露茶”的名称。并以嫩度区分该茶的等级。
蒙顶甘露茶采摘细嫩。为一芽一叶初展。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的精湛加工。使该茶外形美观。内质优异。其品质特点:紧卷多毫。浅绿油润、叶嫩芽壮、芽叶纯整、汤黄微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鲜。
民间广为流传着两句诗:“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意思是两个第一。即水是杨子江中的江苏镇江的中冷泉为第一;茶是蒙顶茶为第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中提到了蒙顶茶。诗人还把蒙顶茶当做自己的老朋友(故旧):“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善诗文书画、擅画墨竹的北宋画家文同则在《谢人寄蒙顶茶》诗中细致地描述了蒙顶茶的品质、特点和功效等。诗曰:蜀上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惊初暖。群篮竟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的砾香琼碎。篷松绿趸均。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宋潞国公文彦博也有二首蒙顶茶诗。其一:旧谱最称蒙顶味。露牙(芽)云液胜醒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其二: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深尽冲襟爽。蹔适萧然物外情。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中赞美“蒙顶茶”:午枕初回梦蝶床。红绿小碗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
该诗的前半部分。直书煎茶之事。即用红绿小碗碾茶。用石鼎煎茶。煎至出现“蟹眼”为度。诗的后半部分。“岩电”二句赞扬茶的功效;“饭囊”二句遣责南宋朝廷用人不当。所用的多是“饭囊酒瓮”。只知吃吃喝喝不会干事的无用之人;而像“蒙山茶”那样品质优异、富有才能的人却无人欣赏。弃置不用。在咏物中抒情。十分自然。
三、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产于普陀山。普陀山。即普陀岛。又称小白华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中。俗称南海。中国佛教胜地。与五台、九华、峨嵋合称佛教四大名山。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悬锷最初于此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为普陀。普陀山的东面为洛伽山
“佛国”普陀。遐迩闻名。普陀“佛茶”也素为人们所熟知。“佛茶”名称的由来。大抵和普陀名为“佛国”有关。山上一岩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佛紧紧联系。山上所产青翠香洁的茶叶。用来供佛敬客。所以有饮了“佛茶”可以长年不病之说。佛茶能治病。见之于方志记载。《浙江通志》引《定海县志&mid
普陀山茶树。多为寺院种植。普陀茶品质优良。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普陀茶》:“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只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普陀山茶多采于“谷雨节”前后。以往每年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因而芽壮叶肥。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佛茶的制作。原为炒青制法。鲜叶经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干五个过程。而在炒三青时。仅使茶青初呈卷曲。略变园形即可。因此佛茶形状似园非园。似眉非眉。近似蝌蚪之状。在诸名茶中独树风格。所以“佛茶”又称“凤尾茶”。
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对普陀茶(小白华山茗)有赞诗:我昔东游渡沧海。波涛汹涌难形容。一山孤峙出鲛室。四时神飓摇危峰。峰头有树毓灵秀。屈干蟠根卧云雾。春来叶叶如枪旗。衲子提筐摘朝露。我正维舟陟翠微。东风扑面香霏霏。攀援寻到焙茶处。古洞云窝开竹扉。老僧揖我坐凭几。自近风炉煎石随。满碗轻花别有春。津津舌本凉芬起。瞥眼归来过十年。擎瓯往往忆芳鲜。齿摇发白不复去。草堂寂寞飘茶香。
清文学家厉鹗也有诗提及普陀茶(补陀茶即普陀茶)。其《大圜上人惠紫莱补陀茶用山谷集中食笋韵》云:平生嗜读书。枵腹但贮莱。劳劳求益心。屡问市儿卖。上人空味尘。不羡万羊宰。挂席割云海。衣色共难坏。旧来包倭纸。偿我清净债。香山供高禅。诗中费姜芥。取用及斋盂。毋乃已伤介。雷鸣候石鼎。隽永堪一嘬。伴以梅岭春。松涛洗余噫。景纯赋已收。鸿渐经未采。
当代诗人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戴盟有《普陀佛茶》诗: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一盏清茗在手。难忘普陀珞伽。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33342321271.html
以上是关于「蒙顶茶」中国佛教禅茶文化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蒙顶茶」中国佛教禅茶文化;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