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4 01:3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

  这首偈语是过去七佛教化众生用的。非常重要。实际上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三句话就概括了很多内容。把佛教的基本教理都包括进去了。这也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领会、信受奉行。我也理解得敷浅。和同修们一起学习。

  先把这四句话作个简单的介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这个诸就是一切。恶:就是坏事都不应该做。众善奉行。众善:一切好事都应该认真做。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应当经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种种妄念。这个“意”是妄念。净化我们的妄想执着。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自己净化自己的思想。“是诸佛教”就是说明前面说的这三句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也可以说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原则。

  什么是戒?戒就是诸恶莫作。戒就是止恶防非。戒就是禁止作。不许作。作了就是犯戒。比如说杀生。你杀了就是犯戒!戒的含意就是偏于止恶。所以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作。

  律就是“众善奉行”。就是提倡作。叫做“作持”。提倡作你不作也是犯戒。比如说护生。就是提倡做的。你不作。还是犯戒。所以戒与律严格的分起来就有这个不同。

  这首偈语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实际上把佛法的精髓﹑诸佛的心传都概括进去了。说具体一点。它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从人天道。一直到出世法。它包括了修福修慧;它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纲领。它概括了三无漏学。所以这首偈语非常重要。它非常概括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的东西都包括进去了。

  下面我们讲这首偈语的内容。

  诸恶莫作就是一切

央视新闻关于佛教的文章

恶业都不应该作。当然世间上的恶业也是无量无边的。佛法为我们概括了一下称为十恶。为十恶包括什么呢?杀生。偷盗。邪淫。为叫身三业。杀盗淫都是行为。

  口业有四种:第一。妄语。妄语中特别是大妄语。大妄语比如。你没开悟。你对别人说你开悟了。乱给人家说我看得见观音菩萨。可以和观音菩萨对话。这是大妄语。说这种妄语。命终之后必然堕地狱。这是不通忏悔的罪业。你要忏悔。没用处。非堕地狱不行。其次就是一般的妄语。为了个人的目的。个人的利益说假话﹑欺骗别人。这个也要受恶报。但没有大妄语那么严重。还有一种方便妄语。方便妄语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别人的利益。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不得不说假话。这个叫方便妄语。这里有个界限:动机是为了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利己就不行。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山上走。看见一只野免跑过来了。你明明看见野免往西跑来的。你却告诉猎人往东跑了。这还是说的假话。但这个假话的动机是为了保护生命。所以这种妄语不但不犯戒。而且是功德。因为你保护生命嘛。除此之外不该讲假话。特别是我们了解了妄语戒里面的大妄语。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佛所说的绝无妄语!那大妄语是要堕地狱啊!佛

最近关于佛教新闻

经上讲的如果是假话。那佛都要堕地狱的。所以从反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并建立信心。知道佛所说的绝无妄语!

  第二。恶口。用很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别人。这个问题很易犯。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讲话。说老实话。我们犯的口业实在不少的。自己冒了火用很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别人。比如说我们听到别人骂架说:“你上街去给汽车碾死!”那么别人会不会受此恶报呢?自种因自受果嘛。他没有种那个因。就不会受那个恶报。不是咒骂得倒的。因果规律就是这样嘛。有的同修不懂得这个道理。他说别人天天在咒我。我说你是相信外道嘛。他咒你都把你咒得到受恶报吗?没那回事。你没种恶因决不会受恶报。恶口伤人了。自己就种了恶因。自己会受相应的恶报。

  第三种两舌。两舌就是拨弄是非。说那种两面挑拨的话。害人也害己。害人。你给别人增添了矛盾。制造了烦恼;害己。你自己种了恶因自己必然要受恶报。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绮语。就是讲那些花言巧语。也包括黄色的。下流的。不正经的话。污染了别人的心灵。自己也种了恶因。自己要受相应的恶报。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就是四口业。

  意念上有三种恶业。第一就是贪欲。什么是贪?于一切顺境。于一切利益求取无厌永远没有止境。越多越好。第二就是瞋恨。就是瞋恨心。对一切有违自己心意的人事。起瞋怒心。发脾气。生怨恨等。第三种就是愚痴。愚痴不是指没有文化。好多人知识很丰富。这叫世智聪辩。但没有般若智慧。一样愚痴。愚痴。就是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观存在的三世因果。不相信这些真理。这种人就叫愚痴。这就是意三业。思想上造的三种业。

  身作杀盗淫。口出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生贪瞋痴。合起来就叫十恶。这十恶里意三业是主要的。这意业是统帅。身业。口业是士兵。我们之所以作坏事。这所以造口业。是因为你那个意念不清净。意念支配你。比如说一个经常想通过盗窃来发财的人。他的意业不清净啊。他没有去偷是没有缘法(条件)。只要有缘法他就要干那个事。如果一个思想上清净的人。没有偷盗念头的人。他就有机会也不会干偷盗的事。所以说意业是关键。是统帅。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要针对自己的意业来修行。在起心动念上来下功夫。这十恶就是概括了诸恶在内。我们把这十恶制止了。那就是诸恶莫作了。

  十恶的反面就是十善。我们只要能停止作恶。奉行十善就不难了。十善中三业。行为上的杀盗淫我们就把它变了。反过来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还要护生、放生。这一条的推广不仅是对动物应该保护它们。而且包括了我们在社会上尊老爱幼。扶持伤残、病人、贫穷。以及扶持受到灾难的人。如此种种。都是这条戒的推广。所以说不杀生这个戒有积极的意义。推广这种悲悯心就会怜悯一切众生。积极作慈善事业。救济事业。公益事业。

  第二条是不偷盗。推广施舍。从因果规律上讲。偷盗是种贫穷困苦的因。有的人不懂得。以为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装在自己的包包里。我就发财了。完全错了﹗你种了贫穷困苦的因。难逃贫困的恶报。反过来说。要发财靠什么?靠施舍。种布施的因。得财富的果报。这个道理绝对真实。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懂得。采取其

长乐区佛教新闻

他手段希望得到财富。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长久。我们要希望得到财富就是靠施舍。佛经上说布施是“舍一得万”。什么叫舍一得万?就是一本万利嘛。你施舍出去的是一个。得到的一万个。这叫做因小果大。春天下一粒种。秋天收万颗籽。布施的道理就是这样。

  第三条不邪淫而修梵行。梵行就是修清净的行。合法夫妻以外的淫秽行为叫邪淫。合法夫妻非时非地行淫也是邪淫。这要特别注意。什么是非时?大致说来。凡有损对方身心健康的时间(如对方有病未愈。或生理因素等。)凡属菩萨及一切贤圣善神诞忌日等。叫非时。什么叫非地?如郊野露地。神庙佛寺等地。叫非地。详见《寿康宝鉴》一书。人无邪淫。心则易净。

  不绮语而说朴直的真挚的有益的语言。我们给别人讲的语言都是有益于别人的身心。使别人受益。这样你内心清净了。自己也种了善因。别人也得到了好处了。这就是口业四种。我们把它改变过来。不造恶而行善就可以等到很多好处。自己在谈话中就种了很多功德。

  另外意念上的三业。第一是我们不贪五欲:财、色、名、食、睡。我们不去贪求这些东西。我们认清楚这些东西会使自己造罪业。使自己种地狱因。“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都是拖我们下地狱的啊!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就自然会远离五欲它就害不到我们。这样我们的贪欲自然会减少。这是对治贪欲。

  第二是对治瞋恨心。就应该修慈悲观。慈悲观就是建立在一切众生都和我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我们认识到人我一体的道理。你才会培养出同体大悲的思想。因为一切众生同我们一样。无始以来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他们与我们都有父母等六亲眷属的关系。只不过你迷在里头不晓得。你哪一天开悟了你就会明白。这些众生在过去生中和我们都有很深很密切的关系。在无量的未来时间里。他们恶业满了也会得人身。他也可以闻佛法。修菩萨行而最后成佛。从未来来看他们都是未来的菩萨。未来的诸佛。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当然就不敢起瞋恨心。就要竖立慈悲观。用慈悲观来看待一切众生。这也是修忍辱波罗密的一个根本观点。不建立这个观点。忍辱就没有基础。

  对治愚痴就要修因缘观。因缘观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而消灭。一切都决定于因缘。也就是一切脱不了三世因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作那些愚痴的事情。用因缘观来看待问题。比如人人都喜欢的金钱财富。这还是因缘问题。所以说人生有几种东西。比如金钱。强盗抢得起走。但是你带不起走。临命终时一个钱也带不起走。《参考消息》上刊凳的一个美国人叫汤姆逊。他有很多财富。他要死了。在临命终时。要律师给他做个证明并留下遗嘱:他死了之后。要求把这些钱取出来放在棺材里面。他的坟墓用

偃师佛教协会新闻

钢筋混凝土来修造。并请两个保安来守坟墓。这个就叫愚痴!当然这个人不是没有文化。但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愚痴。因为他不相信因缘观。金钱是不能用这种方法带走的。你硬要带走。就是下世再能投胎变人但你迷了。你怎么能知道你的坟在何处?这是不可能的事嘛。

  有一种东西。强盗抢不起走。你也带不起走的就是知识。学问。你死了一个都带不起走。还有一种东西是强盗抢不起走。你必然要带起走的。那就是你所造的善业。恶业。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它是紧紧地跟随你走。也可以说它是支配你往那里走。你死了以后到那里?是业力支配啊!所以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很重要啊!万般就是一切东西。包括金钱。亲属种种。将不去就是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你造的善业。恶业紧紧地跟着你。这不是你愿不愿带的问题。你甩都甩不脱。我们能够建立因缘观。就不会干这种愚痴的事情了。以上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具体内容。

  第三句话是自净其意。自是自己。净是净化其意就是指的自己的意念。也就是妄念。常住本心是清净的。用不着你去净化它。而妄想、执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大障碍。所以清除妄念是学佛首要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对治妄想执着。你能把妄想执着解决了消除了就对了。所以叫“妄去真显”。妄想消除了真心就显露了。我们说念佛法门叫我们念一句佛的名号。这叫做以妄治妄。你一直念下去。念到底最后就对了。明白什么?明白“原来弥陀念弥陀”。明白念佛的心就是佛。真心就显露了。这就说明妄去真显。其他的一切法门也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对这三句偈语作了个简单说明。下面就想分析一下这一首偈语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纲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纲领。人道天道。要想保持得人身。或者得升天道去享福。必须遵循这两条纲领。不修。保不倒人身。不修。更不会升到天上。所以说这两条是做人的基础。学佛就是学做人啊!人做好了才能够谈学佛。如果做人都有问题的人。根本不配谈学佛。学佛也不相应。这个问题是作不了假的。你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阴倒干坏事。表面装好人。那不行啊!

  但是。光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出不倒轮回。只能说你是一个世间的善人。因为你仅仅限于修的世间的善法。你得的果报也就是享人天福报。在人道天道享福。这是第一类。人天乘的人就是修的这两句话。

  第二类。“诸恶莫作。自净其意。”这两句是声闻、缘觉修行的纲领。声闻、缘觉。戒行精严。如果这点作不到。他就不可能独善其身。他正因为戒行精严。自己身心清净了。他才能够自净其意。把妄念清除了。所以他们修持各种各样的净化自己内心的种种法门。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好多人都是修三十七道品。在现在来说修净土。修禅宗。修密宗都是修自净其意的好方法。当然修得好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掉自己的妄想执着。业障清除了。智慧就开发了。就达到自净其意。比如念佛的就达到了一心不乱。参禅的就达到了明心见性。这就达到了自净其意的境界。这个境界达到了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就可以证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因为他能自净其意。他种了了生死出轮回的因。与前一种就不同了。他种的出世之因。就会得出世的果报。他就会超出三界了。他就不会到人道。天道来受果报。就是声闻、缘觉的果位。这是第二类声闻、缘觉的修行纲领。

  第三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个就是菩萨乘修行的纲领。菩萨与二乘就不同了。他就多了一条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就是自利利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发菩提心。就是用出世的精神来办入世的事业。什么叫出世精神?这出世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无我”。什么叫入世事业。概括起来就是“利他”。所以“无我利他”就是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就是福慧双修。所以这三句就概括了修福修慧。概括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概括了自利利他。这三句话做圆满了就成佛。这修菩萨行就是种成佛的因。所以也叫种的菩提因。最后成佛就成菩提果了。

  我们看这短短的三句话就包括了五乘修行的纲领。佛法这么妙啊。我们可细心领会。语言这么简单。内容这么丰富。

  下面我们谈一下这首偈颂是我们四众弟子必须修行的纲领。首先我们说学佛先学作人。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目前有些人天天跑庙。烧香。拜佛。希望发财。甚至于希望赌博得胜。希望炒股能赚钱。这种人佛菩萨会不会保佑?如果这样都会得保佑了。那把佛菩萨说“歪”了!你要想得财富。应该寻正道。因该按因果规律办事。那么你就应当把你的财富拿来布施。拿来救济。你一个人。你一家人吃喝玩乐。穷奢极欲。还要更发财来满足你的贪欲。这可能吗?这个符合因果规律吗?决不可能。佛是觉悟了的人。佛不是神。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修成的。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觉悟了就是佛。迷就是众生。我们虽然迷着。但我们的自性是佛啊。我们的自性本没有失啊。所以。我们去掉了妄想执着。我们就可以成佛。学佛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神秘的事情。人人都该学佛。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个道理必须明白。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佛陀是希望大家都成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往生净土。在这所大学里学习。通过去掉我们的种种贪瞋痴。然后精进学佛。最后人人都达到佛的境界。所以很清楚。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的思想。言论。行为。也就是以佛为师。佛就是我们的导师。在我们这个世界。佛灭度了。我们要以戒为师。这个七佛通戒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纲领。我们的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是从这个七佛通戒的基楚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以戒为师。你才能由迷返觉。你才能去妄显真。你才能由凡夫进入圣人的领域。凡夫是不觉。二乘圣人是自觉。但是不觉他。因为他没有众善奉行。而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觉行还未圆满。所以。学菩萨修行是种菩提因。最后的果报就是成佛。

  佛法是指导人生。指导生活。佛法是面向现实的。佛法绝不是迷信。佛法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但高出于世间。这个觉字就是高出世间。如果与世俗同流合污那就不叫佛法了。佛法给人信心。给人力量。佛法引导人走一条利己利人。修福修慧。幸福圆满的人生道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佛法的基础。所以。不能把他看得很寻常啊!唐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公案。白居易是唐代很有名的一位诗人。学者。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年在杭州当刺史的时候。他就很仰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他就专门去在拜访鸟巢禅师。想向他请教佛法。这位鸟巢禅师没有住庙子。他在一棵大树上居住。所以人家就叫他叫“鸟巢禅师”。他住处象鸟窝一样。鸟巢禅师他是很有境界的人。白居易一见到禅师就说:“禅师啊。你住得那么高。在树子上这太危险嘛!”禅师说:“我倒不危险。你才危险。因为你在做官。高官必险嘛!”白居易又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的要领呢?”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你这两句话。三岁儿童都知道。”鸟巢禅师说:“三岁儿童虽晓得。八十老翁还做不到啊。”

  这就是佛法的要领。学佛的下手处。我们要学佛。必须要遵守这两条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善”与“恶”的标准是什么?从佛法的观点来说。利人就是善。人己两利。我们作的事又利人又利己。你这样作了有利于你现在。你也得到利益了。别人也得到利益了。又有利于你的下一世。因为你种了善因嘛。你当然就会得到善报。这是一类。还有能够进一步的做到损己利人。自己受损害希望人家得到利益。为了成全人。自己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个看起来。现在他吃了点亏。但是。这种人受到社会的尊敬。他感化了很多人。那就是功德啊。从现实来看。从未来看这种人当然就很了不得啊。能够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他种了这个善因啊。他未来的善报当然会很大。什么是恶。你损害别人的生命。财产。名誉。地位。种种利益。当然人家受害了。你也脱不了手。是迟早的问题。国法不容许。舆论要谴责你。因果更不会饶恕你。

  我们再来分析。这种人损人而并不能利己。比如说毁谤别人。造谣诬蔑别人。别人当然受了损失。你也得不到利益。从现在说。别人把你看破了。不会对你这个人再有好感和信任。从未来看。你种了恶因。未来受一定的果报。这是损人而不利己。

  还有一类。损人而利己。比如强盗。别人的财物你拿来据为己有。你得到利益了。你发财了。从现实来看。既然种下盗窃的因。必定难逃贫穷困苦的果报!

  所以说损人来利己的。不论从现实。未来看都是要受恶报的。前面说了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而六道轮回正是十善十恶的果报。因为你既然种了因。就必然会有果。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果报身。就是来受果报的。你种了十善十恶的因。当然就会在六道轮回里受果报。比如说善道来说。上品的善就生天道。中品的善就生人道。下品的善就生阿修罗道。这就是三善道。恶报来说。上品十恶。堕地狱道。中品十恶。堕锇鬼道。下品十恶。堕畜牲道。

  这个就是善恶业因与六道轮回的关系。非常这清楚的。下面想再谈一下“自净其意”这句偈语。看来很简单。实际这四个字就是佛所说的一切心地法门的要领。佛法叫心地法门。就是对治我们的妄心。也就是净化我们自己的妄想。本来众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但是妄想执着就不能证得。所以。佛出世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去掉妄想执着。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从哪里下手?就是从自净其意下手。所以佛经上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一切佛法人人都本来具足。也不是佛给我们的。本来具足。但是妄想执着把他蒙蔽了就不能证得。如果你到心外去求法。那叫外道啊。这叫做舍父逃走。我们本来就是佛的儿子。佛就是大法王啊。你不在佛那里求法。你跑到外面去。也就是人人都有一颗衣里明珠。这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你身上有夜明珠却跑到外面去讨口。这就叫舍父逃走。舍弃自己的父亲到外边去讨口。不晓得衣里有颗明珠。你就不晓得自心是佛。是心可以作佛

吴江佛教新闻网最新消息

。所以。自净其意就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说简单一点就是“去妄”。就是去妄心。真心就如一面宝镜一样。这个宝镜的功能能够照天照地。无所不照。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心。与如来是一样的。具有如来那种五眼六通。三身。四智都齐全的。那为什么我们拿不出来呢?这就是妄想执着。就像一面镜子被厚厚的尘垢盖着一样。当然他的功能就显不出来。学佛就是从自净其意下手。就是从去妄心下手。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时候。就留下两首很著名的偈颂。弘忍大师当时准备传法的时候(传衣钵)的时候。就叫他的弟子们。各人写一首偈颂来他看。谁开悟了。就把衣钵传给谁。神秀大师是很了不起的人。出家以前就是很有名的学者。出家后是寺院的首座。神秀大师就写了一首偈语。他这首偈语是:“身是菩提树”我们这个身体就象菩提树一样。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当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所以。这个树子就代表觉悟。“心如明镜台”我们这个心就像一面宝镜一样。“时时勤拂拭”就是时时刻刻的擦拭它。“勿使惹尘埃”就是不要让宝镜染上尘埃。五祖大师认为他没有开悟。没把衣钵传给它。当时六祖惠能大师也提出一首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两首偈颂不同在哪里呢?神秀大师的偈颂是说的净化自心的方法。自净其意的方法。这是修持的方法。惠能大师的偈颂说的是妄去真显的境界。就是已经把妄心去掉了。真心显露了的境界。也就是开悟了的境界。所以。这两首偈颂。一首讲的是去妄。一首讲的是显真。我们不能认为神秀大师当时没有得到衣钵。他的偈颂就不好。不能这样看。这首偈颂倒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依教奉行的。我们就要做这个工作。时时勤拂拭。把我们的妄想执着消除干净。把宝镜上的法规尘垢去掉。这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因为妄心不去。真心就无法显露。所以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能够把念头消灭了。打死就是消灭掉。什么念头?妄想、执着。许汝法身活。就是法身显露。法身就是常住真心。

  净土法门是摄心念佛。这一句佛号就是最好的净化刘。净化我们的妄心。所以古人说:“投清珠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就是比喻把一颗颗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污水中。浑浊的水就会被澄清。“投佛号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就是把一句佛号放到混乱烦恼的心里头。混乱烦恼的心就逐渐消除了。乱心消除了。真心就显露了。真心就是佛性啊。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把这个偈语作为我们做人修行的纲领。因为这首偈语是持戒修行的纲领。这个纲领也是福慧双修的纲领。自净其意就是修智慧。众善奉行就是培福德。所以这首偈语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依教奉行。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了度众生而往生净土。为了度众生而成佛。这就是按七佛通戒偈修行。

  今天提出这首偈颂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勉励。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4035932196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昌臻法师:七佛通戒偈浅释;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38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