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4 00: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

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

「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
「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

  自古以来。所有的宗教与哲学。都在谈论生存的目标。都在寻求真正的幸福。近几年。幸福似乎变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在任何大型图书馆或书店里。关于幸福的书都是一大堆。那么。我们究竟找到幸福了吗?

  一、现代人的心灵现状

  (一)物质丰富。幸福贫乏

  从物质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发达的时代。现代人享受着很多古人不可想象的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人是很幸运的。但因为我们缺乏智慧。因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方法错了。所以导致了精神和物质的严重失衡。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物质并没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福。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与丰富的物质生活之间。已经是零距离的接触。然而。他们却反而感觉到空虚、失落。变得没有任何追求。

  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多家机构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幸福指数一直都在下降。包括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很多曾经说自己很幸福的人。在过了几十年以后。反而变得不幸福了。

  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幸福和物质之间。根本不能划等号。物质并不能带来永久、绝对的幸福。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好的一面。但当一切都靠物质来解决以后。如果精神没有足够的训练。无形当中。就会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承受力。根本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压力。就像没有皮肤的身体。根本无法面对外界的风霜雨雪一样。这就是物质丰富的负面效应。

  人们一直认为。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应该越文明。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就是发展的悖论。如果忽略了精神的发展。精神的轨迹就会变得扭曲甚至南辕北辙。并最后趋至没落、绝望的边缘。

  很多人最向往的事情。就是这一生能获得幸福。如果今生没有得到幸福。那真

最近新闻联播对佛教的看法

是彻头彻尾失败的人生啊!

  (二)知识不能滋养心灵

  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时代。现代人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科学、哲学无所不精。却一直没有揭开过“自我”的真面目。尽管自古以来的很多宗教、哲学都在探讨自我。但迄今为止。却没有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答案。

  现代人在很多无关痛痒的问题上面。倾注了大量精力。相比而言。认识自我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话题。更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元素。探索自我、提升心灵。理应成为现代人滋养心灵、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在精神与物质如此失衡的今天。认识自我、提升心灵、追求幸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到了议事日程。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如果对物质的追求没有限度。如果追求幸福的方式缺乏智慧。物质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痛苦。倘若能对自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或者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幸福是什么。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不会被物欲所刺激。就不会羡慕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就不会为了往这个方向奋斗而付出太大的代价。更不会因为不满足或达不到目标而失去幸福感。如果不能认识自我、了解幸福。就会在生活、工作的取舍当中犯错误、走弯路。从而浪费美好的人生。

  (三)错解了幸福

  几百年前。西方思想家伏尔泰说:从精神中寻找幸福。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寻找幸福。

  这句话放在伏尔泰的时代。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时候的物质条件太差。很多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解决。

  试想。如果把一个人和一条狗同样关在一间房子里面。三天不给吃喝。那在三天以后放出来的第一时间。不管是人还是狗。都会是寻找饮食。解决饥渴。把肚子填饱。在那个时候。吃喝就是幸福。

  狗填饱肚子以后。没有更高的追求。但人是有智慧。懂得思考。具有价值判断能力的高等动物。人填饱肚子以后。就会有其他的目标。会有更高的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对幸福的定义。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当车子、电脑、手机等物质都升级到很高的水平。但内心却没有升级;当精神领域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物质领域的发展;当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当物质高高在上。心灵却跪倒在物质之下的时候。物质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会觉得空虚无聊。

  但现在却流行着一句俗语: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是很多现代人唯一追

佛教音乐 新闻

求的目标。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的许多年轻人。只对钱感兴趣。凡是和金钱无关的话题。谈都不想谈。除了钱财物质以外。不考虑任何别的事情。在他们心中。金钱高于一切。

  很多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就是金钱。只要一个人有钱。哪怕他没有幸福感。家庭不和睦。身体不健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都一塌糊涂。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成功人士。如果没有钱。则无论他拥有多么高尚的人格、渊博的智慧和无尽的悲心。人们仍然会认为他很失败。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拜金主义者?因为我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我们错解了幸福。误以为有钱就是幸福。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对幸福的认识。以及寻找幸福的方式。都停留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的水平。从二十一世纪的立场来说。这些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曾经固有的理念。已经变成了博物馆的古董。急待更新换代了。

  人类的追求。不能永远都停留在衣食上面。不同的时代。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幸福观。当物质问题解决以后。物质就不可能再持续性地给人们带来幸福感。精神上的财富就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精神粮食的欠缺。必将引起幸福的严重缺失。

  (四)永不停息的欲望号机车。把人类引向了痛苦的深渊

  问题出在哪里?不是科学、金钱。而是人的欲望。就是欲望这个恶魔。让我们内心不得自由。让我们找不到幸福。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但真正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有了欲望。就不会有自由。就会一辈子奔波劳碌、压力重重。死的时候。却无法带走任何身外之物。

  虽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欲望超标。人类会往哪方面发展。就不好说了。欲望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必将让人类无路可走。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来讲。任何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哪怕一辆期待已久的名车到手。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最多也只能持续几天或几个月。过不了多久。就习以为常了。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了。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抬不起头。当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实。iphone3还是那个iphone3。没有变。但我们的心却在变。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肾只有一个可以卖!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个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牛车、马车。都是由几匹马或十几匹马共同牵引的。在马车前进的时候。每一匹马的速度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马脚步落后。就会被后面的车撞死。现代人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个人的速度慢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由无数齿轮转动的大型机械。只要有了第一个推动力。就会一个齿轮推动另一个齿轮。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走上了一条寻求幸福却永不幸福的不归路?那就是我们的欲望。

  我们今天的资讯太丰富。硬广告、软广告等各种渠道。让我们了解到有钱人的生活方式——奢侈品、私人飞机、游艇等等。我们的物欲被刺激、被激化。如果不控制。它将变成强大的动力。让我们殚精竭虑地想发财、想赚钱。甚至不择手段。一旦希望破灭。便痛不欲生。极端的。还会走上自杀的绝路。

  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方面。我们都赶不上过去的人。过去的人吟诗作画、品茗弹琴、修身养性。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而今天绝大多数的人却除了赚钱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提高生活品味的活法。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现代人的欲望。远远比我们的祖先扩大了十几倍甚至几百倍。祖先们所拥有的物质。还不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百分之十。但他们却非常满足。我们在拥有了比他们多百分之九十的物质之后。按理说应该很满足。但实际上我们却很不满足。另外。机械化和电脑的大量运用。减轻了人类的劳动负担。过去很多人干的活。现在一台电脑就能解决。按理来讲。我们的工作压力应该比工业革命之前轻很多。工作节奏也会慢很多。每个人都应该能过上闲适安逸的生活。但我们却反而更忙碌了。

  为什么更加忙碌?因为我们绝大部分的奋斗。是为了满足虚荣。而不是为了满足肉体的基本需求。单从肉体生存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物质。更不需要什么名牌。但精神的欲求却是无限膨胀的。用有限的物质去满足无限的欲望。在逻辑上就行不通。

  抑郁症、精神病人的与日递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精神的不满足。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旦觉得自不如人。便陷入忧虑、自卑、焦虑的漩涡。慢慢地。就变成了抑

佛教祈福新闻

郁症。

  人类的喜新厌旧。推动着一代代新产品的面世。少数人掌握了人心的弱点。就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市场。我们的心一直被新产品牵引。而不得自由。我们的欲望。牵动着商场的游戏规则。但我们的生命价值、生命目标。就只能深陷这些游戏之中而不得自由吗?

  不能再上当了!若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若能拥有内心的自由。则不管外面有什么iphone45678910都没关系。我们不会再受其奴役。也不会再追求物质的更新。

  这。就是心灵的自由!

  (五)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去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二、幸福的密码

  (一)认识幸福

  首先我们要知道幸福和快乐的区别。所谓快乐。也即眼耳鼻舌身感受外在物质所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根识的感受。而幸福。则是内在的一种特殊感受。用佛教的语言讲。叫做第六意识。譬如。有些人即使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住的地方也简陋不堪。没有眼耳鼻舌身的任何快乐。却可以非常开心、非常幸福。这就说明。幸福和物质没有必然联系。而只是精神的一种感受。

  虽然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幸福与物质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但在还没有填饱肚子的时候。谁也不可能听进去。就像刚刚放出的饿狗或饥饿的人不可能对音乐感兴趣一样。饥饿的人们。也不可能对哲学、宗教等意识领域的东西感兴趣。

  但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当中。如果没有什么突发性的事情发生。来改变我们在物质方面的富裕程度。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将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我们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追求。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能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能寻找到追求幸福的好方法。幸福就会降临到我们身边。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灵提升。必将成为人类的新追求。佛教不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非常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无限的升华。

  佛教认为。心灵提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观念和理念的调整;二是心灵的训练。

  (二)调整观念

  1、知足少欲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佛教徒的生活原则:少欲知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也有“知足常乐”的说法。这说明。祖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少欲知足。不是让我们去当苦行僧。更不需要春夏秋冬都不穿衣服。故意承受各种苦行。少欲。不是要放下所有的欲望。这个普通人做不到。而只是减少欲望。知足。就是对现在拥有的东西有满足感。最好能有感恩心。

  

佛教慰问敬老院新闻报道

当我们与财富、金钱、名誉、地位等等有一定距离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会显得非常有魅力、有吸引力、有诱惑。但这些想法都是片面、幼稚的。其实。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解决温饱。有健康的身体与愉快的心情。一切都可以变得美好。

  幸福不是来自于高速度、高压力。而是来自于轻松与自由。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可以断言。其后果一定会是痛苦。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永远没有满足。为了填补精神的空虚。就会拼命攒钱。就会疯狂购物。就像有些人去钓鱼。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鱼。而是钓鱼过程中内心获取的满足一样。很多人挣钱。也不是因为需要钱。而是喜欢看到银行数字不断增长的膨胀感。所以哪怕已经拥有几套房子、几辆车了。仍然会继续追求财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建立在新鲜感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金钱、物质、感情、荣誉。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都是有限的。物质刺激感官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感。会慢慢消失。当美味吃腻了。名牌穿腻了。对已有物质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欲望和胃口就会变得更大。倘若不能满足。就会心烦意乱。很多有钱人之所以脾气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狂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佛教有一本很小的论典。叫做《亲友书》。作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和修行人。叫做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好朋友。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国王。这部论典的内容。就是龙树菩萨以写信的方式。把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传达给这位国王。

  这本书虽然是接近两千年前写的。但在今天看来。却仍然没有过时。句句切中时弊。字字击中要害。这部论典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所谓的简单生活。并不是要过苦日子。而是过得简单、环保、低碳、实实在在一点。不要太虚荣。真正的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虚荣。

  目前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在倡导、推广简单生活。简单低碳的生活。是时尚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准则与要求。

  若能选择少欲知足。就能腾出大量时间。去追求艺术、哲学、宗教等更好、更崇高的东西。就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可以做对全部生命有意义的事情。若能这样。则在生活水平降低的同时。生活的质量一定会提高。

  人的欲望。就像是跑步机。迫使着我们不断往前跑。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机会。稍稍脚步跟不上。就会摔跟头。若能把欲望这台跑步机的速度调慢。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当身体变成尘土。心灵回归自然的时候。外在的发展究竟有什么用?

  很多人喜欢说。我的时间是以美金来计算的。其实。我们所有人的时间。都是以生命来计算的。一年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了三百六十五天。浪费人生。已经不是浪费美金。而是浪费生命!

  佛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讲人身难得。佛陀告诉我们。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讲。人类已经非常幸运、非常幸福了。如果能珍惜生命。就能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与宁静。

  2、相信生命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民间有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的说法。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相信。

  这种缺乏因果轮回概念的人生观。让我们奉行着及时行乐的准则。从而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不择手段。

  有些人会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但如果内心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我想谁也不会利用这些技术来赚钱。就是因为欲望的增长与对因果轮回的无知。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不计后果的事情。其结果。必定是身堕地狱、永无出期。

  也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极端之路。美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当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啊!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很多人相信科学。认为科学的结论都是准确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精神、没有灵魂。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否定人死了以后仍然有精神的存在。在人死了以后。精神有可能会继续存在。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精神绝对会存在。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亲身经历。

  死亡。只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样的长远目光。则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仍然充满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实。仍然豪情满怀。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了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藏传佛教中流传很广的一部论著。叫《萨迦格言》。其中说道:“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即使明天早上就死了。今天也要不断地学习。虽然今生没有用了。但来世却可以像领取自己寄存的东西一样。领取自己今朝所学的智慧。这种人生观。才是真正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因为有了轮回的观念。所以即使为了自己的来世。也不会无休止地破坏环境、消耗能源、损减福报。不会将低碳生活、环境保护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3、心存敬畏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没有宗教信仰。天不怕地不怕。不再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的说法。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等等也一并丢失。为了钱不受任何约束。即使有法律的惩罚。也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以致满世界充斥着不放心的产品。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菜,商家不敢吃自己销售的食物。厂家不敢用自己生产的商品。这都是敬畏心缺失的表现。

  有因就有果。大自然、人的身体、精神等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相信因果。不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尊重因果。也并不意味着学佛。相信因果。就是相信自然规律;尊重因果。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稻秆经》。是以水稻为例。来讲解因果自然规律的佛经。其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意思就是。不管释迦牟尼佛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自然规律永远都是这样。这充分说明。因果规律是自然规律。释迦牟尼佛的出现与否。与自然规律没有关系。哪怕佛教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因果规律也永远存在。释迦牟尼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而只是因果的发现者与宣讲者。

  佛教认为。外在大自然与内在意识的变化。都取决于因和缘。比如。一个人的生命形态。是由因来决定的。而这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脾气、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各种因素。则是以缘来决定的。决定着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只能是因和缘。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与因缘之外的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且必须遵循的。你们可以不相信某种宗教观点。但至少应该相信因果。人类社会是由无数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我们都是这些生命个体当中的一员。如果能对因果有敬畏感。那么对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只会有好处。

  虽然佛教讲无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是必须遵守的宇宙法则。杀盗淫妄的结果。一定会堕地狱、变饿鬼、变畜生。

  哪怕眷恋轮回。不想脱离轮回。想拥有幸福的生活。也要遵守佛教最起码的人天乘的要求。不造罪恶、尽量行善。相信轮回、相信因果。

  4、拒绝自私。培植爱心

  尽管许多现代人天天应酬交际。日日呼朋唤友。但人心与人心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时候。人人都说着甜言蜜语。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杯盘狼藉、曲终人散之后。很多人却发现。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孤独。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护。

中国佛教新闻网站

就导致了孤独症。因为害怕没有人帮助。害怕老的时候没有人管。害怕生病的时候没有人关心。这些对未来的焦虑。就导致了抑郁症。

  每个人都非常自私。学校培养出来的许多新一代学生。也是人格低下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者。在我们心目中。名、利、财。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真正拥有这些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高估了它们的能力。它们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幸福。甚至不能驱散我们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如果我们的自私自利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仍然重复着我们的错误。人类的将来。将是一片可怕的黑暗。

  为了幸福。我们必须让自私自利的心态有所节制。否则每个人都没有好日子过!

  所有的生命都非常希望拥有幸福。不愿意有任何痛苦。学会尊重别的生命。懂得关爱其他生命。就能让世上多一份祥和。多一份正能量。提升心灵。就要学会关爱其他生命。培养慈悲心与爱心。提高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爱。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环球科学》杂志。就提出了几点让人幸福的建议:在生活、工作中。都要适当地把握好尺度;有空的时候。就去当志愿者。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多去参与慈善。其内心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是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的。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换取。更超越了所有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很多人经常说。做慈善会有瘾。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到生活条件很艰苦的偏僻山村去扶贫、支教或做其他义工?就是因为给予能得到幸福。

  不知道有多少人亲自感受过这种幸福。这种幸福的确是十分可贵的。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试一试。当然。如果做慈善的人能有一点信仰。那他就更懂得其中的意义了。相信因果的人都知道。今生给予出去的。来世肯定会拥有更多。

  讲一个小故事: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两夫妇非常有钱。有一天。他们告诉佣人。把所有的财产都打包。他们要把这些财产带到下一辈子。佣人于是把所有的家当全部打包完毕。又准备了很多牛车、马车。然后问主人:“我已经准备好了。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到下辈子呢?”两夫妇给他说:“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现在很多人做慈善。是让秘书或者下面的人去办。自己并没有亲自参与。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很好。若能自己亲手去做慈善、献爱心。钱多钱少都不重要。在亲自把钱或财物交给真正需要的人手里的时候。自己所感觉到的幸福。会让我们觉得花掉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利他的基础。是爱心。如果没有爱心。则即使把物质送给需要的人。解决了这些人的困难。也不一定有快乐的感觉。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层次不同的爱心。但普通人的爱心是非常有局限的。如何把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培养成可以无条件地奉献和付出的人呢?大乘佛教里面。就有培养爱心的方法。培养爱心。并不表示要学大乘佛教。能学大乘佛教当然非常好。但提升自己的心灵与学佛与否没有关系。通过大乘佛教的方法去培养爱心。就一定能拥有不偏不倚、真实无伪的爱心。

  学不学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佛教从来不会强制性地推广自己的教义。释迦牟尼佛非常尊重别人的信仰。佛教认为。通过政治手段。或借助某种势力让别人改信佛教。对很多家庭来说。有可能是一种灾难或打击。有可能会让有些人精神不正常乃至自杀。所以。释迦牟尼佛非常反对强加于人的传播方式。

  佛教内部也是这样。大乘菩萨戒中有一条戒。就是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让小乘佛教徒改学大乘佛教。密宗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六条规定。如果毁谤、批评、攻击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就会犯戒。所以。不管你是唯物论者、唯心论者、有神论者、无神论者。都是自己的选择。但我们大家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

  即使是无神论者。为了获得幸福。也可以采纳大乘佛教的理念。学会爱所有的生命。腾出一些精力。去做公益、慈善、环保等等。这样也能从中得到幸福与快乐。

  现在有些有钱人动不动就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活得没有什么意义等等。如果能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能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了生存的动力。

  不过。有没有信仰与幸福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哪怕在世俗当中没有获得幸福。但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与目标。却会在任何时候都鼓励、陪伴着他。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而没有信仰的人在面对世俗的坎坷和起伏时。往往会经不起冲击与挑战。最终走到崩溃的边缘。所以。要获得永恒无上的幸福。就要做大乘佛教徒。

  大乘佛教徒最起码的前提条件。不是出家。不是吃素。不是戒酒。更不是放弃家庭、工作。而是爱天下所有的众生。无论对方是无神论者、伊斯兰教徒或者基督教徒等等。都是爱心的对象。佛教从来都不说。我只爱学佛的人。除了学佛的人以外我都不爱。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

  佛教对生命的定义。与生物学对生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一朵花、一棵树也是生命。但佛教却认为。有情感、有痛苦快乐感受的动物和人。才叫做生命。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情感。所以不是生命。要当大乘佛教徒。就要爱所有的生命。要用开放的心胸。去面对世界。这是大乘佛教徒的最低标准。

  压力。不一定来自于养家糊口。很多比养家糊口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自己的作茧自缚。痛苦。也往往不是来自于钱财的困乏。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执着。

  我认为。佛教就是一种方法论。佛教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排解压力、消除痛苦。解决很多金钱无法解决的问题。

  5、心灵训练

  心病还需心药治。要解决精神问题。必须通过精神的训练。观念调整以后。还应该进一步把自己的意识升级。遗憾的是。我们历来只重视肉体的训练。却忽视了精神的训练。哪怕学到博士、博士后。也只是空有理论知识。而没有接受过什么心灵的训练。

  就像电脑、手机需要升级一样。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升级。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个人。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已经被升级过的人。而我们却是待升级的人。佛教认为。众生是未来的佛。这就说明。我们也是可以被升级的。当升到最高级别的时候。完全可以达到释迦牟尼佛的地步。这就叫成佛。所以。佛的境界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要成佛。但心灵却必须提升。当心灵高高在上的时候。内心就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

  提升的具体方法。就是禅修。通过禅修。就可以迅速提升心灵。在传统文化中。生活与禅的关系已经到了圆融一体的程度。这是过去无数禅师们不断贡献的结果。

  总而言之。通过观念的调整。心灵的提升。就能减少烦恼。增强优越感与幸福感。在自己找到幸福以后。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拷贝到亲人、员工、亲戚、朋友以及更多的人身上。让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如果整个社会都能这样。幸福指数怎能不增长?社会怎能不和谐?

  关于幸福的密码。佛教还讲了很多。而且也非常实用。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更深入地去一探堂奥。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42621322570.html

以上是关于「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慈诚罗珠」你可以更幸福:慈诚罗珠;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32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