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3 01:4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

寒山大士:

佛教笔会新闻稿

亦僧 亦诗 亦菩萨

「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
「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

 寒山(约691~793) 。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话说寒山。信奉佛教的人都知道

汉台区佛教新闻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高僧。他是一位道行高超、智慧超群的和尚。写了许多让人喜爱的诗词。据有关资料显示寒山与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因此寒山既是僧人。也是诗人。也是菩萨。所以我们习惯地称他亦僧、亦诗、亦菩萨。

  寒山又名寒山子。唐朝人。传说是唐代贞观年间“应举不利。不群于俗。盖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诗僧。寒山子的姓名、乡里和籍贯等都多不可考。其生活时代、身世行踪也有着颇多的议论。其生平事迹。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所叙都不详细。也没有见到有关寒山的正式记载。

  据唐代台州刺史闾邱胤为寒山子诗集作的序。 《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天台山丰干禅师传。和宋初李防编纂的《太平广记》卷五《仙传拾遗》等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曾于贞观(627-649)中或大历(766-779)中。隐居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无人确知其来历。寒山子和拾得是国清寺僧厨的苦行僧。面貌枯瘁。以桦木为冠。穿一双大木屐。说话疯疯癫癫。但寻思其意。又都合于佛理。他且笑且歌。常独自一人从寒岩隐居地来到七十里外的国清寺。”虽《宋高宗传》和唐闾丘胤《寒山诗序》言及其生平事略。但是大多涉及神异。难以为据。

  从现存的《寒山子》诗集中可以得知:寒山隐迹在浙江省天台县西边灵江上游的始丰县西境七十里。有一个叫做寒岩的地方。他每天就呆在寒岩里用心办道。寒岩里面一无所有。认识寒山的人都称呼他为“贫子”。寒山喜欢装疯卖傻。但是却常常出语惊人。

  寒山子生活的时代。有隋末唐初说。有唐贞观初说。有唐元和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颇多。元末僧人清欲所作《诗歌》有云: “若人何乡何姓氏?隋际唐初豪杰士”。南宋僧人志南所作《天台山国禅寺三隐集记》谓。丰干禅师。唐贞观初居国清寺。有寒山拾得者。独与师亲。明永乐时僧人道衍(即姚广孝) 《寒山寺重兴记》有云: “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前二说虽未见史乘。世多深信不疑。一般都确认寒山应是唐代人。

  按《宋高宗传》十九卷《寒山拾得传》系语有云: “又大为祜公无宪宗朝(年号元和)遇寒山子。指其深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唐季叶时尤存”。又云: “寒拾也。先天(玄宗第一个年号)在元和逢(指灵途中相遇)。为年弥长。为显隐不耶?”此可证明道衍所云元和中人。确有所据。也证明唐宋之际对寒山子生卒时间。即有争论。

  关于寒山的身世也是众说纷纭。张说张的一套理论。李说李的一套理论。究竟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好象也不能轻易去下个结论。我们不妨从《寒山子诗集》中找找答案。首先看看寒山子之身世:寒山子出身于农民家庭(102诗云:偃息森林下。从生是农夫。)为人耿直(102诗云: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父母早丧(289诗云:我住在乡村。无爷又无娘)。少年时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119诗云: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欢。)后因兄长妻子志趣不和而关系恶化。(111诗云: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

泉州佛教教育新闻

。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他对读书的确曾下过苦功。智商很高(105诗云:世有聪明士。勤苦探幽文。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其后也曾多次参加考试。结果都未能如愿(120诗云: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但也曾得到最高当局多次召见。却未能得赏识和重用(7诗云: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

  寒山子舍俗出家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点: (1)家国变故:与兄长妻子志趣不和。企望报效的隋王朝忽又崩溃。 (2)怀才不遇:虽有文才武功。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认为“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初时也抱有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想法。如15诗云:“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

  寒山子出家的年龄应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出家后也不是马上归隐天台寒岩的。而是四处云游。131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又如270诗云: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褐衣随春冬。素食供朝暮。

  寒山子出家以后。过着艰苦朴素、潇洒自如的平淡生活。在凡人看来很苦。但是往往修行者都是以苦为乐。如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里。说他“冠桦皮冠。著木屐。被褴褛衣。制疯制颠。笑歌自若”。都说明寒山子出家后。不仅思想大转变。生活方式也来了个大转变。

  寒山子的乡

安康佛教黑协新闻

里籍贯在其诗作里虽无明载。但从251诗所云“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分析来看。他应该是生长在中原黄河之滨。大概属于河南一带。彼时经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正从洛阳经过。下苏州枫桥正扼大运河咽喉。沿大运河南下。·经枫桥畔有妙利普明塔院。正好可以在此居留。而“普明塔院”是智者大师上座弟子普明禅师祖塔。因而引发寒山子在此隐居。从此“妙利普明塔院”就移名为“寒山寺”。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 “有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逐额名曰寒山寺。”自此寒山子被尊为寺院祖师。世代供奉。现在寒山寺内建有“寒拾殿”。用来供奉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另外寺内还存有历代名士传颂下来的“寒山、拾得”画像和诗作。

  寒山远来到苏州枫桥缚茆而居以后。暑天设茶摊。解决行人饥渴之苦;又帮助行船挽舟。又供给农民草鞋。他以解决世人实际困难的方法。作为一个佛教徒的修持形式。这也是他的独到之处。这些点滴事例说明出家后的寒山子。 已经抛弃了追名逐利的思想。过着与世无染的生活。自愿做一个和光同尘的隐居者。他潜心佛法。参悟禅理。对人生、对社会逐渐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估价。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

  寒山子在漫长的隐居生活期间。有充分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环境对人生和社会予以深刻反思。如135诗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这里既指的世人。也指出家隐居前的寒山子。经过多年的修行和悟道。他终于在学习佛法中找到了答案。152诗云: “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怒似家狗。家狗赶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前者指出世人争名逐利。无有已时。后者指出。要解决人生根本问题就得要好好修学佛法。这里他又把世人追逐名利的种种丑态。组成一首极为形象化的讽刺诗。用以唤醒世人。58诗云:我见百十狗。个个毛狰狞。卧者乐自卧。行者乐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睚眦争。 良由为骨少。狗多分不平。

  以上诗句。足以反映出寒山子的隐居思想的发生、发展、转变与升华的过程。

  正是由于寒山子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才使他毅然隐居山林。冷眼观察世界故用诗的形式以讽世谕人。他的成就是博大精深的佛法引导他认识了人生宇宙的真谛。他运用自成一家风格的诗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寒山子对其诗作。有其自我评价的标准。而不为俗流所缚。如182诗云: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又如305诗云: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与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又如288诗云: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仄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这就充分表明寒山子的诗作。其特点就在于明志。而不是笑傲风月。无病呻吟。在于通俗易懂。而不是咬文嚼字。拘泥于格律。

  后人对其“有人兮山径。方卷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首诗与屈原楚辞不相上下。其实与屈原相比。其经历其境界显然不同。屈原怀才不遇。坐见故国沦丧。因而含恨自沉而死;而寒山子其在未出家前。其境遇与思想确与屈原有共同点。而出家后。已觉悟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是多么可笑。则与屈原大相径庭。

  寒山平时喜欢任运自然。随时作诗。他一生作有数百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诗被录入《全唐诗》中。并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很可惜。当时徐灵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诗集》早已失传。现在流传的《寒山子诗集》。是由托名初唐台州刺史闾丘胤的人作序。关于寒山子的诗歌。寒山子在自己的诗271中说: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由此可以证明寒山子全部诗作有六百首。而现在流传下来的仅三百零七首。就从三百零七首诗中。也不难看出寒山子的思想线索及其诗的特色。诗中有不少记录了他的生平遭际和其曲折离奇的坎坷经历。由此可以看出。寒山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作诗。每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事物。他都会即兴作诗。用诗的形式把事情和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山的诗所表达的义理非常深刻。他象道济禅师一样。外浊内清。智慧超群。他的诗都是有感即发。张口就来。从来都不需要修改合韵。拾得的诗和寒山诗一样。都很通俗易懂。易为民庶所接受。因而。寒山、拾得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形象也越来越大。

  寒山子的诗作用典广泛。 自然贴切。而无一般运石堆砌造作之弊。在其特定条件下创造诗歌新模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河。往往为后世人拿来模仿运用。这说明其诗作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现行寒山诗集里。就收录有宋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元张雨有拟寒山一首《赠活死人窝玄通先生》;清代何焯《读柳子送文畅上人序》中亦有效寒山体一首;又有陈汝楫《效寒山子体》十四首。彭定裘《题寒山集》诗亦效寒山体。后人对其诗评价不外两个方面:一者从佛教角度讲。称其诗有口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有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一者从诗人角度讲。清王士祯《居易录》评之曰: “清淡冲朕。唐人所不好;机趣横溢。韵度自高。在皎然上道显下”。

  寒山一生写了许多诗。 自然希望觅得知音。使之流传于世。他说过: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公笺。 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恨只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正像寒山所希望的那样。他的诗果然流传于世。并获得很高的赞誉。有人为他的诗题跋。说他“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又有人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的诗“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又有人评价其白话诗“俚语俱趣。拙语俱巧”。耐人寻味。寒山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其特点。故后世文人常有“拟寒山诗”之作。如北宋的王安石。就曾“拟寒山诗十二首”。南宋的慈受深和尚也有“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有些诗人的诗作。虽未标明“寒山体”。但也深受寒山诗的影响。 白居易的白话诗就是如此。至迟到元代。寒山诗便传入朝鲜、日本。到了近代。寒山诗更走向世界。被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

  拾得的诗多为劝善惩恶。劝人修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俩竟变成主宰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的“和”、 “合”二仙。后来就在民间传说开来。这两位蓬头笑面的僧人又成了和合二仙。象征着夫妻相爱。二仙一捧荷花。一捧圆合。形容和谐合好。这种变化便是平民百姓的精神寄托。凡是来到寒山寺的香客和游客。 都会前来朝拜这“合和二仙”。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家庭和睦、夫妻合和、百年恩爱。

  寒山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诗文。受过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寒山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但这都没能阻挡他那积极向上、英勇奋进的决心和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刻苦修炼。得到了大智慧。并把大智慧传给了人间。他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明白。他用毕生的精力谱写了不同寻常的诗篇。

  寒山的诗在世界上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人们对他和其诗的学习和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历史给人们留下的是思考。而圣人所留下的却是无价之宝。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寒山和拾得两人情同手足。共同走完了艰难而有意义的人

福建莆田佛教新闻

生。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路。

  《寒山子诗集》这部震撼世界的巨作。使我们看到了人类永久的文明和希望。它是人类文明的再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2/100505322618.html

以上是关于「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寒山」寒山大士:亦僧 亦诗 亦菩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30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