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
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
一些生活在类似状态中。但对宗教信仰又心存好感的人士。过分简单地看待佛教的生存状态。有时在没能了解和学习佛教教义的情况下。因为一种较为盲目的善良意愿。随着一己私下理解。盲目推动不能适应大众需求的宗教事务。
参合着个人的信仰热忱。降低了教义标准。狂热地追求大众化或群众效应。盲目失当地拥随、比附自己感到新鲜的社会知识。从而使佛法逐渐被生硬地贱卖。
以“道”为核心教义的佛教。虽然有别于以“仁”为核心教义的耶教。及以“义”为核心教义的伊斯兰教。但在当代社会。佛教的这一核心教义。却时常被“仁”或“义”的主张所左右。人们对以“道”为核心的佛法所做出的期许。往往是不符合佛教本色的慈悲的“仁”或勇往直前的“义”。
比如。有人热望佛教充当慈善家的角色来向社会施钱。有人又希望佛教承担道义的角色来诠释责任。佛教可以承担责任。但这责任一定要以“道”为核心。当然。佛教也不缺乏“仁”和“义”这些边缘化建树来作为外围的道义基础。但如果将它们当成核心诉求。就是在把佛教从围墙的一个洞子里往外拉而使其离开本位。
这就是佛教或主动、或被动被贱卖的一个现实情况。从而偏离了佛教在人间构建教团来影响大众的初心。
比如。过分强调慈善的“人间佛教”、过分强调愚夫愚妇易得的“净土”、过分强调高档消遣的“禅”、过分强调包容欲望的“密”、过分强调迅速有结果的“内观”、过分强调祈福免祸的“灾难念佛论”……其实这些都在渐渐地将宗教符号逐一打造成为迷信标签。然后在各自的领域中。迅速勇猛地构建教条来推销自己、贱卖佛教产品。
这
由此形成极大的相互错位与不负责任。“挟佛敛财”并不源自于三宝。但却架上一个三宝的名目。以为这样就容易让别人接受。不知情的社会大众。误认为“挟佛敛财”的事情。是佛教界内部做的。从而迁罪于三宝门下。这样一来。善恶伦理的底线就会在误解中被轻易击穿。
没有信仰、与缺乏诚信契约意识的结果。在人们心中是同步发生的。这将导致人际相处中一种缺乏宽容的伦理状态。因为。当欲望成为公众悄然默许的一种公共意识的时候。对内的承受能力和对外的放纵意识也就随之分裂。
对内的不断放纵。容易导致一种非伦理的仇视心态。充满破坏、四处蔓延。简单说就是——“不管自己就管他人”、“管不住自己就管他人”、“我可以不做善事但是你不做不行”——如果你不做善事我要骂你。但我不做善事。只要你不知道就行了。
因此。自己有了过失也并不觉得怎么样。但却容不得他人犯过失。一旦发现别人的错误。就必须把事情闹大。即使没有见到他人犯过失。心里也早就给他人埋下了一个印象——这就是个贼。他的过失一定有很多!其或稍微有一点点迹象。则必然寻机大发其隐私乃能大快。
这是当前很多口头官司的主要来源。为什么媒体炒热一个明星或一个社会名人的过失。大家会疯狂地去追打?其实大众基本上都不知情。就那么一两篇媒
人们对于社交自媒体工具——微博、微信的依赖迟早是个问题。在满足信息的“先验渴望”的同时。短频快的交流方式催熟了人们的焦虑。“看一半文字、零思维、双倍反应”的情绪模式。从自媒体态度迅速蔓延成常态的公众情绪。人们初始接触社交自媒体时的兴奋。逐渐被“管不好自己就管他人”的教条情绪所统治。“自媒体”逐渐演化成“私媒体”。“自由发言”也逐步演变成“藏污纳垢”与“发泄私愤&rdquo
线上线下。无数人堂而皇之地形成了口头仁义君子、内心阴暗狭隘的双重人格。如此心态的下一步。自然是围观、扭曲、八卦与羡慕嫉妒恨。
如此。除了不考虑生命意义以外。其他扭曲的道德意识情结。总会有它存在的空间。
就事论事地说。佛教信仰当前存在两种巨大的生存困境:第一种是。道义怎么能够在这个不重“道”的社会上生存?第二个。生存真的成为佛教的根本问题。因为。假设佛教的价值正被一一瓦解、分拆和否定。那么谁还会尊重这个教团?此一教团该如何存在?
虽然佛教在历史上一直甘处边缘化地位。只是在
佛教目前存在两大危险:一个是对于教团。佛教四众弟子的教团已经构建。接下来该如何健康地存在下去?再一个就是。你该怎么担保自己信仰的健康?担保它不会遭遇摧毁?担保自己不会因为信仰而后悔?怎样让它健康地存在下去。如何让这份信仰是安全和光明?这是最大的任务。换句话说——佛教四众弟子心目当中最大的宗教责任不是做事业。身心双方面最大的责任还是——信仰!
言归正传。我们来这世上。你也不要想着一朝一夕就能够改变一切。你如果是个佛弟子。那么对你来说。最危险的事、最敏感的事、最重要的事、最需要去关注健康的事。就是信仰。信仰保得住。你就有了最大的无量功德。
因为。很多人都已经不再将个人修为看成高尚的事。他们认为即便有了信仰。也还是以流俗需求和顺应社会潮流为主。信仰所占的地位不过百分之一二三而已。甚至就连这百分之一二三也还是被搁置起来。只有到了进行高档消费的时候才略略想起信仰的消遣价值。信仰不是自己生命中最光彩的那一环。而是附庸在其他的光彩环节之下的消遣品。这就可悲了。
所以。汉传佛教当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生存”。在如此情形之下。信仰者个体面临的最大佛教责任就是——让自己仍旧保持正确的佛教信仰。你能不能保持住。这是最关键的!你要刚一信佛。就头脑发热说。“我现在以事业为主。信仰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一做事、烦恼来了。这时第一时间就会首先怀疑自己的信仰是对是错。这种危险可就大了。
为什么信仰的健康才是首要的任务呢?
因为没有牺牲的信仰是要命的;没有对于信仰的投入是要命的;没有对于信仰的皈命态度是要命的。一旦信仰变得不健康。我们“皈依三宝”时皈命、皈投的意图就改变了。甚至由“皈命三宝”变成“防范三宝”了。这样的话。你还是什么佛弟子?
所以印度智者甘地曾经这么说:有七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还有没有人性的科学。这都可以毁灭我们。最关键的是没有牺牲的崇拜。这谈得就是信仰了。
这七样东西的破坏作用。会使我们的心灵总是游离在毁灭的边缘。最后这一样则最容易在一个思想犹如自由市场、缺乏信仰的社会去软弱无力地蔓延。可以把“没有牺牲的崇拜”对我们的毁灭。解读为“没有牺牲的信仰是要命的”。其代表行为就是:进入一个寺院。往功德箱里放了两块钱。似乎从此就有了资格。恨不能装走所有佛前的供果。因为供过佛的水果是保平安的。
如果对于自己生命意义选择的信仰还抱有一个若有若无、或者说谨慎防范、没有用心投入、没有智慧要求的态度。那么这样的信仰早就已经不健康了。我们信仰的健康已经出了问题。
没有牺牲的信仰可以是明哲保身的。可以是功罪不分的。可以是裹挟名利之欲的。也可以是将道德名义列为私欲招牌的。可以是欺上瞒下的。甚至可以是欺师灭祖和丧尽天良的。没有牺牲的信仰。能够使道德修养观念彻底臣服于个人的欲望。
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一切都可以被消费:吃的喝的可以被消费。穿的戴的被消费。山里藏的、水里长的也可以被消费。能吃的不能吃的都被吃。能用的不能用的都被开发。这个时候。信仰也即将被消费。
信仰被消费。这是我们信仰健康最大的敌人!
我们现在似乎进入了一个信仰被挟持的时代。除了为生命意义而求索时。佛教常被遗忘以外。似乎将生命进行消费、将信仰进行利用。
信仰者被人从狗洞子里拖出围墙、跨在头上。在世俗需求下被拖出围墙的下场十分可悲。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就是虽然良心上不忍信仰被戏耍。但在世俗消费中很有可能一切都在被戏耍。使自己的良心和表面的意图发生了矛盾。这是我们现在“信仰被贱卖、信仰被挟持”的问题。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4534632312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