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5-01 01:0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

 今天我们要谈的主题是“囚牢”。了解囚牢会帮助我们更了解生命。更清楚能解除生命痛苦的佛法。所以。今天我们来谈“囚牢”。请各位专心聆听。

  只要有囚牢状态的地方。便有苦( dukkha )的存在。大家应该可观察到各式各样的苦都含有囚牢的本质。苦的特征包括被系缚、监禁或锢上锁炼。以及历经各种困厄和纷争。

  如果你懂得这些。就会更了解“执著”( upadana )的意义。因为只要有执著。就会有囚牢。执著使人被监禁于囚牢中。成为“阶下囚”。

  那个地方有执著。那儿就有束缚。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只要执著事物为“我”或“我所有”。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

  所有佛法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执著是苦的因。苦是执著的果。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善加了解执著。为了便于了解执著。我们必须像看囚牢一样把执著看清楚。执著就是心灵的、精神的囚牢。

  我们学习佛法。修持止观就是为了要摧毁执著。或者。打个比方。就是为了摧毁禁锢我们的囚牢。

  我们现在所谈的虽然是心灵或精神的囚牢。但它和遍布各地监禁犯人的囚牢具有相同的特质。而这种纯属精神的囚牢。却无法以肉眼得见。更奇特的是。人们往往自愿被锁在里面。大家如此欣然前往并甘心被锁在其中。真是心灵囚牢非常奇妙的一面。

  [自囚牢中解放即是自由]

  所有宗教最终的目标不外乎得救、解脱。想想各宗教常使用的“得救”、“解脱”等词。或在其他语言中可恰当表达此涵意的字眼。其实这些字眼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那就是──得到救度。所有宗教都在教导如何得救。然而到底要超越什么才能得救呢?要超越心灵的囚牢才能得救。

  大家随时随地乃至此时此刻。都需求的一件事。就是所谓的“自由”。简单地说就是脱离囚牢。不论是实体的、物质的。或心灵的、精神的囚牢。因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自由。

  缺乏智慧的人只看得到物体的或一般的囚牢。并对它产生畏惧。但那些具有智慧的人。就可以更深入地看出精神囚牢有多么恐怖和危险。

  事实上。难得会有人被关入一般牢狱。而世人却都被心灵的囹圄所系缚。举例来说。现在各位坐在这里听讲。虽然是置身于一般的囚狱外。但却都被禁锢在心灵的囚牢中。也正因为这种被禁锢的苦迫与压力。驱使我们学习佛法和修习禅定。至于你是否已察觉到上述情况。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它都会迫使我们从挣扎中挖掘出一条逃脱心灵囚牢的路来。不管你是否知觉心灵受到系缚。它都迫使我们不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来这里或到其他地方学习佛法。

  虽然禁锢我们的就只是“执著”。但它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共有好几十种形形色色的囚牢。如果我们去研究各类型的囚牢。就会更了解这现象。更了解执著。同时也会更加明白佛法所说:苦的根源是“爱欲( tanha )”与“烦恼”( kilesa )。如果能够清楚而且彻底地了解“囚牢”。就能够了解“苦”是怎么一回事了。

  [佛教唯一的核心]

  另外。 我想建议大家直接使用 upadana (执著)。而不要用 attachment 或其他英文译字取代它。 目前你可能对 upadana 的意义还一知半解。但可试著使用这字眼。使你的口、你的心以及你的感受先习惯它。因为佛教的唯一核心就是断除执著。当执著断除后。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没有苦了。

  想了解 upadana 必须将英文中依恋附著( attachment )、 黏著的( clinging )及紧握的( grasping )三个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确切表达 upadana 的涵意。当然最好是使用 upadana这个字。因为它的涵意比较丰富。能够使我们以更宽广的角度了解“执著”。

  upadana (执著)虽只是个简单的字。但却最为重要。因为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根除执著。进而解除苦。请大家务必了解断除执著就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核心。这在每一宗派都可发现得到。上座部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禅宗、西藏佛教也好。或任何你所喜欢的宗派都好。他们只不过在名相、外在仪式或修持法门上有所不同罢了。其实就本质而言。同样都是为了断尽执著。

  不必因为无法研遍佛教各宗派的教理而感到忧伤、沮丧或焦虑。别给自己找麻烦。假如你无法到西藏、斯里兰卡、缅甸、中国或其他地方研习佛法。也不要感到忧虑。那只是浪费时间罢了。因为佛教唯ㄧ的核心。就是去除执著。如果要说上座部、大乘、禅宗、密宗及中国佛教之间有什么差异的话。也只是外壳、表皮的肉瘤或仪式的多少不同罢了。佛教的真正核心。其实处处都相同。那就是执著的断尽。所以不必因为无法研究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感到悲伤或不足。只要全心修习断除执著。那就够了。

  如果想要像专家一样研究大乘佛教。就得研习梵文。但你可能学了一辈子仍然一无所知;或为了想好好地了解禅宗而去学中文。但耗尽一生学中文。到头来还是不懂什么是禅宗;若想了解西藏密教金刚乘。那就必须学藏文。只是学习这些语言。就要花上你将近一生的时间。但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任何东西。也无法进入佛教的核心。这些都只是外在表相。人们却把它当成“新发展”( new development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学习断除执著。只要学习这件事。你就会了解佛教的本质了。因此。不管佛教被贴上大乘、上座部、禅宗或金刚乘的标签。不管它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或其他任何地方。它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断除执著。

  其实单单上座部佛教。便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光是修习禅定就有许多法门。例如:观察腹部的起、伏。或持念 Samma Araham (正阿罗汉)及 Buddho 、 Buddho (佛陀、佛陀)。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法门。但只要方法正确。必定能断除执著。如果不能断除执著。就无法契入佛法的本质。那项法门也就毫无益处了。为何不对“断除执著”(或者用比喻来说。对“摧毁囚牢”)产生兴趣呢?所以。今天我们来谈囚牢是再好不过了。

  正确地说。我们实在无法从经典、技巧。或各式各样的教义中学到如何断除执著。我们必须在执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之中学习。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因此。我们最好先找到这囚牢。以下我们就来谈谈“囚牢”。

  [向内学习]

  在此。我们面临两种选择:是要向外学习。还是要向内学习?这两种学习有天壤之别。而佛陀告诉我们必须向内学习。如来( Tathagata )曾宣说:应该要学习的一切。存在于活生生(未死)的身体中【译注一】。那儿才学得到。因此我们就在那儿学习。向内学习。就是在自己活生生的身体本身学习;而向外学──从书本中或各式各样的仪式中学习。是无法获致任何用处的。请向内学习吧!请切记“向内学习”!

  修习止观。例如我们在这里修习出入息念。就是向内学习。向内学习必须具有相当的耐力。但也不是太困难。实际上。人们所从事的高难度运动和特技等比修习止观困难多了。然而人们却有足够的耐力来胜任这些。可见只要有适度的耐力。便可以透过专注观呼吸来修习止观。但有些人耐不住就半途而废。其实只要再忍耐一些。便能有所成就。因此。请你以充分的耐力努力向内学习。

  我想。使用譬喻说明会帮助大家更了解接下来所要讨论的主题。因此我们今天就应用这个技巧来谈“囚牢”。

  [生命本身是囚牢]

  大家首先要看清的囚牢就是生命本身。

  如果你看得出生命是一座囚牢。就可说对自然真理有相当的了解了。然而。大部分人却把生命当成可以玩乐享受的东西。他们浸淫于享受生命。并且迷恋、沉溺其中。正因沈醉于生命。更使得生命本身变成囚牢。

  若能看到生命是囚牢。必然能够看到生命中的执著。如果从未看到生命中的执著。就不可能了解生命即囚牢。反而会把生命视为天堂而心满意足。生命当中有许多能满足我们、迷惑我们的东西。对这些令人满足、合意、迷恋的事物存有执著。就会造作出一座座的囚牢。对事物喜爱的程度有多深。则因执著生起的囚牢便有多大的束缚力。这是属于正面的执著;而当我们憎恨或厌恶某些事物时。就形成负面的执著。只要是沉迷于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执著。同样都是囚牢。

  此外。每个人都要了解:只要对生命有执著。生命就会变成囚牢;对生命没有执著。生命就不再是囚牢。此时此地。大家可以自己反省:“我对生命是否有执著?我的生命是不是一座囚牢?我是否正住在一座执著的囚牢中?”必须非常详细地观察自己并彻彻底底地检查。生命对你而言是不是一座囚牢?你是否已经有了囚牢?是否正住在囚牢中?否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静坐、修习止观呢?就本质来说。修习止观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毁囚牢。至于研习与修持能否成就。或能否摧毁囚牢。那是另一回事。但真正目的就是要摧毁生命的囚牢。

  仔细想想!如果我们无法辨识执著。那么甚至会在不认得囚牢的情况下被捕入牢内。更糟的是。还会对囚牢感到满足和迷恋。就如同满足和沉迷于生命一样。由于满足和沉迷于生命。我们便被禁锢在生命之囚中。那要怎么做才不会使生命成为囚牢呢?这是个必须谨慎而且准确回应的问题。

  要如何生活才不会使生命成为囚牢?这意味著生命原本就不是囚牢。是人们起了执著。才使生命变成囚牢。是我们自己的无明、愚痴和缺乏正见。才使生命有了执著。而让生命演变成一座囚牢。在泰国有句粗鄙且含责难意味的俚语“ Som nam na man ”。意思是“活该”!。生命本来不是囚牢。是我们无明的执著才产生囚牢。这只能说“活该”了!

  如果你能成功地修习出入息念。就会相当了解生命。并进一步充分了解执著。如此。在生命中就不会存有一丝执著。日后便不再产生囚牢。现有的囚牢也会瓦解消失。这是非常有价值且具意义的事;但人们是否能接受。却是另一回事。不见得人人都能够了解。请试著来认识这些应该要了解的事实吧!它将激发我们以精力和毅力去摧毁囚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必须随顺自然法则。或者说我们必须遵守自然法则来履行责任。我们必须觅食、运动、休息及松弛身心。必须靠工作维持生计。不去做这些。根本不可能!而被迫使去做。也是一座囚牢。我们得随时遵循自然法则。这样的事实就是一种囚牢。然而要如何打破这座囚牢呢?

  为什么我们会被禁锢在“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的囚牢里?因为我们对自身或对生命产生执取。一旦生起执著。“我”便产生。便开始对生命感到不安、焦虑、害怕和恐惧。如果我们对生命没有任何执著。这些便不会像囚牢一样系缚我们。而我们就可在没有苦恼的情况下。寻找自己的需求。如去谋生、运动或照顾身体。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遵行自然法则而不起执著。那么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感到苦。这便是真理的微妙、奥秘、不可思议之处。

  [本能是囚牢]

  接下来要谈的囚牢是“本能”。我们一直活在本能的影响下。处于本能的势力下。不论是人类、动物或植物。只要有生命就具有本能。我们经常受本能的摆布行事。尤其是性欲或繁殖的本能。它控制、逼迫我们。困扰我们的程度是多么大啊!然而我们还是无法摆脱它。甚至有时还乐此不疲。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性欲的本能发育成熟时。也会被这座囚牢禁锢住。

  即使是喜欢炫耀也是一种本能。但许多人根本未察觉它是一种本能。实际上想表现自己就是一种本能。即使动物也具有想炫耀自己是漂亮的、强壮的、敏捷的或其他种种特征的本能。像这种最糊涂、荒谬的本能也是一种囚牢。假如这

绍兴佛教新闻网

种本能不是囚牢。它应该丝毫不会压迫到我们才对。然而。它迫使我们去买漂亮的衣服和鞋子。而且还要拥有一大堆。为什么我们要拥有这么多的装饰品和漂亮的鞋子呢?为什么这些我们通通都想要呢?(请容我说:女众这种现象特别严重!)好表现的本能就是一种囚牢。人们禁不起这种本能的驱使。只好被迫去随顺它。这种好卖弄自己的本能。真是各种本能中最可笑、最荒谬的一种!而它确实是一座囚牢。因为身陷这种囚牢。人们的钱从来不够用。

佛教新闻 英文怎么说

请仔细思考我们前面提过关于本能的例子。它们全是囚牢啊!

  如果我们想一想、算一算花费。会发现我们花在打扮自己以随时保持漂亮的钱。比花在食物上的费用来得多。再加上还要装潢美化房子。花费就更可观了。如果合起来算。这两项花费比维持生命所需的费用超出太多了。可见我们花在生命非必需品的钱。比花在食物等生命必需品的还多。这又是另一种身陷本能囚牢的情况。

  [六根是囚牢]

  接下来。 要谈一个最有趣、最贴近我们的囚牢。 那就是人人都有的六入( ayatana)或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们也是囚牢。让我们细细观察。专心聆听。以了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何变成囚牢。

  巴利文称六根为 ayatana 。 原义是指和外界相接触、沟通的工具或管道等等。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直接用巴利文 ayatana 这个字。这六根全都是囚牢。

  透过六根。我们得以和外界沟通、接触。产生感受、经验等。导致我们对自身生命产生执取。当执著于六根时。我们便得侍候它们。成为它们的奴隶。为了满足眼睛。我们得侍候眼睛;为了满足耳朵。我们得侍候

江西佛教最新新闻

耳朵;为了满足鼻子。我们得侍候鼻子;为了满足舌头。我们得侍候舌头;为了令皮肤及周身感到舒适。我们就得侍候身体;为了让内心感到平顺、舒畅。我们就得随顺心意。我们的所作所为正都为了取悦六根。因而屈服于它们。沦为它们的奴隶。然后。它们便压榨、控制我们。令我们无法逃脱。这就叫作“陷入六根的囚牢”。

  想想看。你们有谁不正像奴隶般地服侍六根?而且。还很乐意地去服侍它们。不是吗?为了使眼、耳、鼻、舌、身、意感到舒适和快乐。总是忍受一切艰苦。并竭尽心力地服侍它们。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正是奴隶。缺乏智慧的人必然是六根的奴隶。被禁锢在六根的囚牢里。只要能正确圆满地修习出入息念。就可以逃出这囚牢;如果未能正确圆满地修习出入息念。我们将被拘留在囚牢中。而且没有人知道会被关到何时。

  [迷信是囚牢]

  接下来要谈另一种人们沉迷于其中的囚牢。叫做 saiyasatr (注一)。 所有迷信的仪式及信仰都是 saiyasatr 。愈是无明的人。愈缺乏知见。就被迷信的囚牢禁锢得愈严重。现今。教育和科学的进展。使我们更加认清自然的真理及事物的真相。但仍有许多人被禁锢在迷信的囚牢中。这因人而异。有些人迷信得较深。有些人没有那么严重。但都还是被禁锢在 saiyasatr 的囚牢中。只是迷信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

  虽然科学的进步已破除大量的迷信。但寺院或教堂中仍存有相当多的迷信。请容我这么说:在教堂、寺院或其他类似的处所。是我们能找到最多迷信的地方。只要有祭坛、有人鞠躬膜拜神圣事物的地方。便存留著「睡眠者的科学”( science of the sleeper )。 saiyasatr 只提供给心灵处于昏昧状态。或是无明而缺乏正见的人。例如在我们还年幼无法以理知判断时。便被灌输的许多迷信观念。假如你仍相信“十三”是不吉祥的数字。那就是 saiyasatr 。表示你还在昏昧状态中。此外。还有许多迷信的例子。但最好不要一一点破它们。这类的事情都是囚牢。为什么不仔细地把它们看个清楚?竟然让“十三”这样的数字也变成一座囚牢!

  [道场是囚牢]

  接下来。我们应当谈谈那些庄严神圣、声名远播、普受赞扬的道场、学会、学院等。它们的名气令人们只要登记为会员。就摇身一变和道场一样响叮当。这种情形处处可见。人们一登记为该道场的一份子。便开始认为:“我们比别人优秀”、“我们是明智的一群。其他人都是愚痴的。”他们不经任何思索评论。便执持这些观念。如此一来。这些道场就变成囚牢了。因此恳请各位。千万不要认为解脱自在园是个圣地。否则它会变成你的囚牢。应该自由思考、仔细检核。然后精确地评估。只了解及相信真正有益的事。而不要陷落任何一个闻名的道场所形成的囚牢中。

  [师父是囚牢]

  现在要谈的囚牢叫“师父”( ajahn )。尤其是指声名远播的师父。 在缅甸有某某“萨耶多”( Sayadaw )。在斯里兰卡有某某“阿姜”( Ajahn )。在西藏有某某“喇嘛”( Lama )。而在中国有某某“大师”( Master )。不管是全国性、区域性或地方性。每个地方都有家喻户晓的大师。人们执持自己的师父是唯一如法的师父。唯有自己的师父才是正确的。而其他师父则完全错误。他们拒绝去听闻其他师父的教法。对自己师父所开示的法。丝毫不加思索和判断。因此他们身陷于“师父之囚”中。他们把师父变成一座囚牢。然后身陷其中。这是一个真正荒谬可笑的执著。不管大师也好。一般师父也好。身陷其中的执著是一样的。都是不断从师父那边筑起一座座的囚牢。请千万不要陷入这种囚牢中!

  [神圣是囚牢]

  下面要谈的囚牢是我们处处可见的“神圣经典”。在缺少智慧的人群里。经典被严重地执持。被执持为“神圣的”。甚至可以取代上帝!此像只要拿起圣典。便可以实际得到救助一样。因而演变出许多种神圣物品:圣遗骸、圣水。以及所有神圣的事物。各位要特别留意所谓的“神圣”。在你尚未发现它之前。它就已经变成一座囚牢了。东西愈神圣。对人的禁锢愈厉害。对所谓的“神圣”。务必要特别小心!大家应该知道。没有比“因缘法则”( the law of idappa-ccayata )更神圣的东西了。它是一切事物中最神圣的。除了因缘法则外。每一件神圣的事物之所以能神圣。都来自于人们自己的假设或捏造。即是由执著所产生的神圣。任何存有执著的神圣。就是囚牢。“因缘法则”不需要任何执著。本身就是神圣的。请勿掉入圣物的囚牢中。不要为自己制造圣物的囚牢!

  [善是囚牢]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囚牢。一个能引发各种问题的囚牢。这个囚牢即是所谓的“善”。每个人都好乐善。并且相互教导要行善。许多人因而崇拜所谓的善。但只要有执著掺杂其中。善就变成了囚牢。如果有善意、善行而不执著。善就不是囚牢;如果产生执著。善就会变成囚牢。就好比说。人们狂热于善、迷醉于善、迷失于善。直到善变成了一个问题。因此务必要相当地小心。不要让善变成一座囚牢。然而。现今每个人都被拘禁在善的囚牢中。而且是盲目地被束缚著。我们一点也帮不上忙。

  如果你是基督徒。请深入思索圣经创世纪中的一段经文。上面记载著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去吃能使人辨别善恶的果实。不要去吃果实。否则它将导致你懂得如何分辨善和恶。如此一来。对于善和恶便会产生执著。于是善与恶就成了囚牢。这段教义非常微妙深奥而且极富睿智。但似乎没有人真正了解它。人们对这段教义不了解且不关心注意。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如果是合格的基督徒。就不会对善恶加以执著。不管是善是恶。都不要把它变成囚牢。别被善的囚牢给拘禁起来!

  人们因吞噬那枚果实。便开始分别善和恶。进而陷入所有的善恶法中。被它系缚。从此以后。问题便不断产生。因此它被称为“原罪”( original sin )。有时也称为“永久的罪”( perpetual sin)。它变成了最初的囚牢或永恒的囚牢。请务必保持警觉。小心不要被这最初的囚牢或永恒的囚牢逮到。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这囚牢中!

  人们一旦执著善。便为善所系缚。就会向著至高无上的善前进。那时。无上的善也会变成无上的囚牢。如果是这样。那么上帝将变成至高无上的囚牢。但愿大家能了解囚牢就是这般地由执著建造起来的。

  [见解是囚牢]

  下一个囚牢是我们自己的见解( ditthi )。巴利文 ditthi 这个字很难翻译。举凡我们个人的知识、思想、观念、看法、信仰、认知。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 ditthi 。它不只是某些观念或信念。而是指个人全部的思想和见解。我们被自己的见解所形成的囚牢给逮捕了。除了自己的见解外。我们无法听从任何人。这真是一座最恐怖的囚牢!因为我们冲动、卤莽、急促地顺著个人的见解前进。而丧失了原先应得的利益。因此。这些见解变成一座囚牢紧紧抓住我们。把我们锁入那个只有单向认知方式的囚牢中。对于这种自我见解的囚牢。务必小心啊!

  [清净是至高无上的囚牢]

  接下来我们要谈一种奇妙且不可思议的囚牢。可以称为“至高无上的囚牢”。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清净”( visuddhi )。巴利文 visuddhi 这个字很难翻译。一般人把它翻译成“天真无邪”( innocence )。有时也称为“纯洁”( purity )。但是人们从来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天真无邪”及“纯洁”究竟是什么。人们紧紧地执著崇拜清净。并拿它来到处炫耀、竞争。吹嘘自己是多么地清净。但是假如当中有了执著。那只是透过执著而产生的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只是假相的清净罢了。例如:必须要经过洗浴、念咒、涂油、洒净、占卜等。或任何为了使自己清净所做出的许多仪式。这些都是存有执著的清净。透过执著而来的清净就是囚牢。请不要迷失。而禁锢在“清净”的囚牢中。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愈执著自我。便愈执著于清净。请务必小心!某些宗教甚至教导永恒的清净。在永恒的清净中有个恒常的自我。于是产生永恒的囚牢。这完全是因执著于清净而使自己陷入永恒的囚牢之中。

  请注意。这是最后一个囚牢。想逃脱、突破这清净的囚牢。必须要空掉自我。全然没有自我。才是真正的清净。不管从那一方面来看。真正永恒的清净绝不可能是囚牢。除非人们误解它。并执著它而产生自我。才会让清净变成了囚牢。让我们毫不犹疑地从自我中全然超脱。这才是真正的清净。而不是囚牢。

  [拔除我执即是自囚牢中释放]

  总结前面所谈的各种囚牢。即是巴利文所谓的“自我”( atta)。 “自我”就是囚牢。每一种囚牢最后都可归因于“自我”。因为执著自我。又产生“我所有”。这就是真正的囚牢。也是造成囚牢的罪魁祸首。所有的囚牢都归结在自我。请务必拔除自我、愚痴。那么所有的囚牢就会消失。如果你修习出入息念能真正有所成就。就可以彻底摧毁一切的囚牢。也就是说。摧毁“自我”则所有囚牢就会随之毁灭。同时。再也不会建造任何的囚牢了。祝福大家都能成功地摧毁囚牢──“自我”。

  专注观呼吸的目的是要去除我执。唯有完全排除对自我的执著。才能究竟、彻底地止息苦。每一个宗教最终的目标皆是要得到救度。得救的利益是无可言喻的。因此。请大家务必精进地修习出入息念。若正确且成功地修习出入息念。就能从人类各种的囚牢中解脱出来。今天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日后我也很乐意尽己所能帮助大家了解。并成功地修习出入息念。请容许我在此结束今天的演讲吧!

  [注释]

  (注一) 泰文Saiyasatr 中 Saiya 意指“睡眠”。Satr 意指“科学”

佛教中秋佳节的祝福语新闻

。被当成“学”(]ology)使用。合译为“睡眠学”( sleepology)或“睡眠的科学”(sleepy science)。

  【译注一】 依泰本巴利藏第

莆田今日头条新闻佛教论谈

21册。 62 页。佛陀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内学习。”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3/11014432550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生命之囚--佛使比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507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