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
今天新闻佛教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

「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
要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确的禅修目标。如果禅修的目标正确。你的禅修态度也就正确。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会被误导而走入歧途。那么。禅修的正确目标是什么呢?佛陀在亲自授人比丘戒的许多场合里清楚地宣示了禅修的目标。他说:「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因此。究竟离苦就是你禅修的正确目标。要达到此目标。你必须灭除一切烦恼。因为烦恼是苦的原因。有十种烦恼。即贪欲、瞋恨、愚痴、傲慢、邪见、怀疑、昏沉、散乱、无惭、无愧。你必须谨记在心:你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烦恼彻底灭除。然而。在你的禅修力量还不够强之前。至少你应当努力避免受到这些烦恼控制。要灭除一切烦恼就必须修习戒、定、慧三学。不过。在禅修的路上有许多陷阱与岔路;如果不小心谨慎。你可能会由于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烦恼的陷阱及走上歧途。这就是佛陀之所以开示《小心材譬喻经》的缘故。他开示说:「在此。某个族姓之人基于信心。舍离家居生活而出家。心里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之害。我是苦的受难者、牺牲者。这一切众苦的终点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后。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拥有供养、恭敬与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则默默无闻、微不足道。』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
佛教灵山新闻
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
2021年下半年佛教新闻
怠。我说这个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忽略大树的心材、边材、内树皮与外树皮而砍下树枝与树叶。认为它们就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们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将无法达成。」这是《小心材譬喻经》当中提到的第一种禅修者。由于他对供养、恭敬与名望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二种禅修者如下:「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
济源佛教协会最新新闻
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供养、恭敬与名望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持戒清净。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持戒不清净。品行恶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外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戒行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三种禅修者如下:「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能够专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则不能专注。心神涣散。』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内树皮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定力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与走上歧途。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接着佛陀开示第四种禅修者如下:「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于是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而且认为目标已经达成。由于这个缘故。他如此地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我具有知见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则没有知见地生活。』所以他不激发修行的意愿。也不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他退缩与懈怠。」 佛陀说这种禅修者就像将边材误认为是心材的人。由于他对知见的成就感到骄傲自满。所以他落入烦恼的陷阱。因而无法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注释解释说:这里所说的「知见」是指天眼通而言。即能见到平常人无法看见的微妙色法的能力。然后佛陀开示第五种禅修者如下:「他得到供养、恭敬与名望。他不乐于那供养、恭敬与名望;他的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乐于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他乐于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标尚未达成……他成就知见。他乐于那知见。但是目
莆田佛教论坛新闻直播
标尚未达成。他不因此而赞美自己与轻视别人。而是激发修行的意愿。付出精进以求达到比知见更高超与殊胜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缩也不懈怠。」这种禅修者不因为上述的种种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他不落入烦恼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之上。继续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最后他达到禅修的真正目标。因此经上说:「藉着以智慧来彻见。他灭除了诸漏。」「诸漏」是「诸烦恼」的同义词。这句经文的意思是:他以阿罗汉道智彻底地灭除了一切烦恼。佛陀如此地描述这种禅修者:「我说这个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寻心材、四处寻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下大树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带走的人。如此。无论此人将它用在那一种必须用心材来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标都能达成。」然后佛陀以这段话来总结他的开示:「所以。此梵行生活不以供养、恭敬与名望作为它的利益。不以戒行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为它的利益。不以知见作为它的利益。而以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作为它的目标、心材与终点。」注释解释说:所谓「不可动摇的心解脱」是指阿罗汉果而言。阿罗汉果是上面所说阿罗汉道智的结果。因此。如果你真诚地效法本经所说第五种禅修者的模范。终有一天你也能灭除一切烦恼。成就此不可动摇的心解脱。究竟脱离一切苦。这就是成为好的禅修者之方法。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4/111335327604.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帕奥禅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