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26 00:2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宗教是慈善

最新佛教协会新闻

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开设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

  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专门用以救济贫穷。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的“三阶教”。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其在宋代称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也是因佛教而有。梁武帝普通二年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除此。慈善事业扩大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设施的建设、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等等。

  及至近现代。中国佛教在赈灾、战后清理、养老、助学、心灵关怀等各个方面孜孜不倦。为社会、民众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使佛教慈善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极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

  1994年。我国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第八届全国佛教代表大会专门成立了“慈善公益专业委员会”。将佛教慈善事业纳入发展中国佛教事业的核心范畴。标志着现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兴起。

  自1994年至2012年底。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级佛教慈善团体有70余家。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共同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我国宗教界迎来了慈善公益事业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至2012年底。全国佛教界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和实物。折合人民币18.6亿元。涉及赈灾助困、兴教助学、医疗服务、老年关怀、孤儿抚养、残疾互助、护生环保、心灵环保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现代慈善的新颖理念、完善体制、专业运作、佛教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慈善经验。

  当代佛教慈善按项目可分为6类:

  慈善赈灾。中国佛教界在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火灾、车祸等天灾人祸方面。积极组织

新闻关于佛教

及时救助和灾后救援工作。尤其在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不

近日佛教新闻

仅号召和倡议救助。而且发动全国佛教界捐款捐物。使灾难破坏程度尽可能减小。大大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慈善助学。佛教界格外倾注助学、助教的精力。如世俗教育中。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发起成立“慈云助学服务中心”。重庆市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上海市成立“觉群慈善专项基金”等等。在捐建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设立助学助教金、资助特教方面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慈善扶贫。对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体及贫困个人进行帮扶。扶持和改善其生产生活、健康条件并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持续发展。如重庆市佛协的“母亲工程”。兰州报恩寺的“甘露工程”。广东省佛教协会的“百寺扶千户”等活动。受到帮扶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慈善医疗。秉承诸佛菩萨&l

今日关于佛教新闻

dquo;不忍众生苦。不忍命将终”的慈悲情怀。中国佛教界一方面应缘施医施药。另一方面建设慈善医疗机构。常驻常施。以广东省佛教协会为例。全省现已有11家佛教慈善中医诊所。惠及特困群众。云南西双版纳的“佛光之家”协助政府宣传预防艾滋病。关怀患者。此外慈善义诊进入社区。方便民众。为社会稳定、人心安宁作出了贡献。

  慈善养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养老机构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中国佛教界忧政府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有条件的寺院、佛教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佛教养老院。仅江苏省就有20多家佛教养老院。佛教的养老院有其特有的安老养老方式和临终关怀内容。使其生也安乐。终亦庄严。

  慈善环保。时至今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由此背负的代价也日益沉重。佛教教义中有“依正不二”、“依随着正报转”的教义。在生态环保、心灵环保方面积极开展环保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如广东省佛教协会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每年6月6日联合举行“放生日”活动。广州大佛寺垃圾分类影响一个城市的环保意识。提倡护生放生。节约惜福。推行素食环保。提高低碳效力。资源回收等等。特别关注“心灵环保”的慈善领域。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菩提树下的对话”。开设禅修夏令营、佛学讲习班、佛教文化节、临终关怀等心灵环保活动。通过心灵的净化和富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

  总而言之。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高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佛教慈善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未有效整合。组织之间沟通合作不足。内外协作力较弱。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慈善平台不够广泛。做慈善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相互间仿效性强。缺乏创新。人才仍然紧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使得佛教慈善的能量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和起到更大的作用。与港、澳、台和国外的慈善事业相比。也存在着很大差距。

  毋庸置疑。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要弘扬佛教慈善理念。将人间佛教思想与佛教慈善融为一体。使佛教慈善文化深入人心。适时开展全国性乃至全世界佛教组织的交流学习。择善而从。共同发展。其次。要建立佛教慈善专业队伍。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慈善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将佛教慈善组织建设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再次。要彰显佛教慈善的特色。将善心与智慧相结合。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统一。把追求人的境界的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全面发展当做最大的公益。将“爱心传递”和“授人以渔”作为佛教慈善永恒的主题。同时。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打造中国高效、公信、可参与的

凤凰网佛教最新新闻

佛教公益渠道和公益平台。最后。要凝聚佛教慈善力量。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推动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更好利益众生。彰显出佛教的社会价值。只要坚持秉承“立足世间修菩萨行。奉献社会成菩提果”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有社会大众参与。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就能越办越好。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5/1001203291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53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