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济群法师:正念使浮躁远离内心清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济群法师」济群法师:正念使浮躁远离内心清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济群法师:正念使浮躁远离内心清凉
济群法师:正念使浮躁远离内心清凉
浮躁的时代。浮躁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
现在有个说法叫做“亚健康”。事实上。这正是多数人面临的现状。似乎还没有病倒。但潜在的问题很多。健康的隐患很多。值得关注的是。亚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通和资讯的发达。已经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比以往有了极大拓展。但我们的内心并没有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开阔。正相反。它似乎有了更多的焦虑、恐惧、紧张。有了更深的忧郁、孤独、不安。
这些情绪就像不速之客。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造访。并且轻易地反客为主。于是乎。我们只能在情绪的攻击下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想静。静不了。心乱如麻;想睡。睡不着。辗转反侧;想放。放不下。患
当焦虑袭来。我们无法化解;当孤独袭来。我们无处回避;当忧郁袭来。我们无力对抗。我们只有被动地承受着。又或者。投入另一个目标来转移焦虑、孤独带来的痛苦。我们常常把时间消磨在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娱乐上。以为这样就能把痛苦远远地甩在身后。让它追不上。事实上。这种做法只能让心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对痛苦不那么敏锐。不那么在意。除此而外。什么也改变不了。当我们拼命工作或纵情娱乐时。痛苦只是暂时潜伏起来。却从来不曾离开过。
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我们总是要不停地做着什么。玩着什么。总要把时间塞得满满的才觉得踏实。否则就会“闲得发慌”。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不安?是什么让我们没有能力享受一份清闲?没有能力静静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相处?
寻找调心之道
原因不是其他。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以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我们以为。所有念头都是这个“我”想出来的。都是为这个“我”服务的。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能力主动选择念头。而是被念头所选择。
如果我们有能力选择。一定不愿意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彻底失控。当我们生气时。能让自己
禅修。就是要帮助我们改变这样一种状态。这就需要看清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进而对它们进行管理。进行规范。发展其中的正向心理。制止其中的负面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禅修就是一门调心的技术。掌握这门技术。我们就能让那些反客为主的念头各就各位。从它们手中夺回主权。其实。禅修并非佛教所特有。而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共法。两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见。这就需要以佛陀教导的法为实修指南。为检验标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有众多的修行法门。前者是理论。是见地;后者
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就像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生起贪心。这种贪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贪恋这个而非那个?为什么我们会被贪心驱使着。得不到就寝食难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这样那样的种种观念。
我们觉得这个人
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运作规律都是如此。我们对某人生起嗔心。反复想着他的坏处。嗔心就会迅速扩大。我们对自己生起执著。时时想着自己的长处。我慢就会随之增长。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有哪种心理不是在相关因缘下产生并发展的?
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以成为凡夫。所以流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称之为三毒。即危害心灵健康的三种病毒。其中的痴就是无明。也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潜藏的觉悟本性。因为看不清。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设定。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体、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们已经完全认同了这种替代。从未产生怀疑。对很多人说。如果连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个近乎荒谬的观点。并且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实上。我们安立为“我”的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身体、相貌、地位、身份。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只是暂时而非永久的关系。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如果对这点定位不清。就会产生坚固的执著。进而形成依赖。因为依赖。就希望它是永恒的。希望身体永远健康。希望相貌永远年轻。希望地位永远稳固。这样才足以成为我们的支撑。让我们觉得安心。觉得安全。
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身体会死亡。相貌会衰老。地位会失去。身份会改变。不必说整个世界。仅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发出警报。这些现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安全感。使我们觉得这些依赖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仅仅因为担心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就足以使我们产生焦虑。甚至是非常严重的焦虑。一旦真的失去。孤独、沮丧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说。各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而由无明产生的种种错误观念。又对负
戒定慧成就解脱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物质条件日益改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娱乐方式应有尽有。抑郁症却不断增多。而从环境来说。看看这些年频频发生的各种灾难。就知道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恶化到多么严重的程度。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的心理问题。源于人类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们的内心混乱。所以就会有混乱的生活观念;因为我们的观念混乱。所以就会有混乱的生活方式。现在有个流行词叫做“某某控”。而这个“某某”。可以是娱乐。可以是衣食。可以是工作。更具控制力的。则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以及伴随这些产品而来的种种功能。或者说。是种种诱惑。面对这些无所不在的诱惑。我们是无力自主的。只能被它们牵引着。不断追随一代又一代的新品。我们只知道新一点。更新一点;潮一点。更潮一点。却不曾看到。这种追逐使我们的心变得多么混沌。多么盲目。
人类如果不建立一种智慧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心态。也不可能改变生态环境的。佛教所说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简化生活。进而达到简化内心的效果。如果把心比做一潭泉水。负面情绪就是其中的垃圾。我们的生活越复杂。制造的垃圾就越多。带来的污染就越大。
平常的人。心总是在东攀缘。西攀缘。片刻不得停息。这就会使内心的垃圾不断搅动起来。翻滚起来。通过专注一个所缘。其他念头就不再有机会活动。当心渐渐平息。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个人内心都有认识自己的功能。都有觉知心念活动的功能。
所以在禅修过程中。需要有止有观。这个止。就是使心持续地安住在一个对象上。以此培养心的专注力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修观。就像一潭水。当杂质沉淀下来。它就恢复了原有的清澈。恢复了原有的照物功能。这时再往里边扔一根草。扔一块石头。就会看得清清楚楚。但又不会去追逐这根草。追逐这块石头。
当内在的观照力产生。我们才有能力看清内心的一切活动。在念头生起的每个当下都清清楚楚。因为清楚。就不会盲从。不会随转。当我们对念头和情绪保持距离。就有能力照破它。化解它。
事实上。这种力量是我们内心本来具备的。所以。佛教提倡“自依止”。也就是依靠自己。在修行路上。每一步都要靠我们自己去走。每一个障碍都要靠我们自己去跨越。没有谁可以代替。没有谁可以包办。但仅仅靠自己还不够。因为心灵世界错综复杂。有暗礁、有歧路、有陷阱、有幻象。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随时都可能迷失方向。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方法。需要有善知识的指引。也就是“法依止”。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5/181300329208.html
以上是关于「济群法师」济群法师:正念使浮躁远离内心清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济群法师」济群法师:正念使浮躁远离内心清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