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25 01: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

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

「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
「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

  今天圆瑛承贵团长相邀。到此演讲。自愧学识粗浅。没有甚么好言论可以贡献诸位。今日讲题。定为‘国民应尽天职’。

  天职者。天然之职任也。国民生在宇宙之间。国家领土之内。则爱国一事。就是人之天职。无有一人。不负这种责任。古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必定有爱国心。方才可算得有国民资格。若无爱国心。则失国民资格。圆瑛虽居僧界。为佛教之信徒。究竟同是国民一份子。所以当具爱国之心肠。时切爱民之观念。乃作一联云:‘爱国每垂忧国泪。感时深抱救时心。’然我既然为僧。没有甚么能力。到底如何救国?如何救时呢?所以反覆三思。民者。国之本也。民心既日积而日漓。则国势当愈趋而愈下。若欲挽回国运。先当纠正人心;欲正民心。必本佛教心理革命之学说。革除种种弊恶之心。复归谆善之心。民心正。天心顺。国家自有和平希望。所以奔走各方。宣传佛教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之主义。使人人感觉可以促进和平之实现。此即圆瑛站在僧界地位。欲尽卫教爱国之天职。

  诸位挺身军界。所负保民护国之天职。较诸其他人民为更大。人民以军队为保障国家。以军队为干城。所以人民有纳税之义务。国家有饷需之供给。俾得专其心。一其志。以尽保民护国之天职。圆瑛回闽。即闻贵团之训练颇著令名。长官之教导。不遗余力;更兼贵团长在军队阅历多年。经验不少。志愿训练一种模范军。故不惜种种牺牲。百般筹划。衣履之得宜。饮食之适口。住处之设备。月饷之厚给。先谋诸位生活上之利益。然后进求达到人民国家之利益。这种用意。可谓尽美尽善。诸位若能各尽天职。仰副贵团长之愿望。则不仅贵团幸甚!即社会国家亦幸甚矣!

  诸位常得长官之教导。何必圆瑛在此饶舌呢?因承贵团长之意。要圆瑛讲些佛学。劝令诸位。本学佛修身之观念。建保民护国之勋业。故今为讲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三种精神学。此三者。乃是佛教大乘救世之学说。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是厌世的。这是未曾研究过佛学。随声附和之词。不晓得佛菩萨大乘愿行。完全是积极的。完全是救世的。为军人者。一定要学佛教这三种精神学。

  第一、大慈悲之精神学。何谓慈悲?慈者。与人之乐;悲者。拔人之苦。大者。不分界限。无问亲疏。不同世间父母之慈悲心。父母爱子。皆是慈悲之心。与以饱暖之乐。拔其饥寒之苦。然其范围狭窄。不能普及。我佛菩萨运无缘慈。起同体悲。广观大地众生之苦。即我之苦。百般营救。必使离苦得乐。于心始安。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其慈悲为何如也!这种佛教大慈悲之精神。诸位负有军人天职者。应当学的。如我国人民向受帝制之压迫。军阀之摧残。受种种苦。失一切乐。为军人者。当运大慈悲。为人民解除压迫之苦。推翻帝制。打倒军阀。享和平幸福之乐。这是尽军人之天职。上节讲者是为党为国军兴时之天职。现今国家统一。战事告终。

  如何是立身之天职呢?大凡人之有欲立身世上而无愧者。必须先正其心。欲正其心。首宜除去贪嗔痴慢之心。常存大慈悲心。方为得立身之根本。贪字范围很大。世间之人多为贪心不足。到结果时。弄得‘身败名裂’。我们立身。第一、不可贪非义之财。财虽人人所爱。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得之。义所不当得者。就是黄金盈前。不敢妄取。若使窃取强取。都为非义;此喜得金。彼苦失金。即非慈悲心。第二、不可贪非礼之色。色虽人人所爱。然一夫一妻。世法所许。夫妻之外。他人妻女。他所守护。断断不可有非礼之举动。或言词调戏。引诱成奸;或强暴行为。压迫从事。令人失节受玷。此皆非慈悲心。第三、不可贪虚荣之名。名虽人人所爱。然求名不如求实。倘无实行可录。纵得虚名。其名不足贵。若有实行。在军中勤劳服务。必为长官同侣所共爱敬。虽然名位不高。其实际之资格。已轶驾虚名者之上。惟是从军之人。先要认定从军之目标在那里。在圆瑛看来。其目标在乎‘建功立业’。不在乎‘升官求荣’。若徒贪虚荣。不重功业。令功业不得完成者。即非慈悲心。

  上说贪心当除已竟。今说嗔心亦不可起。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吾人之心。犹如一片大地。起一念善心。心地上即植一株功德树;起种种善心。即植许多功德树

国家管理佛教僧新闻

。树多成林。名为功德林。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火便能烧去功德林。故是嗔心宜除。无论同事之触犯欺侮。长官之训斥责罚。皆当忍受。不可斗诤怀恨。若嗔心不除。即失慈悲之心。

  次。说傲慢之心。亦宜革除。慢本不善心。共有几种不同。一、资格不及我者。对他则起慢心。看他不起。此为‘单慢’。二、资格与我相等者。亦起慢心。自高轻人。此为‘过慢’。三、资格超胜与我者。亦起慢心。反以为犹不若己。此为‘慢过慢’。在佛经里。论‘慢心’共有七种。除去上面三种。更有‘我慢’、‘邪慢’、‘增上慢’、‘下劣易知足慢’。总之。这些不善心。皆当断除。惟是军队之中。阶级甚多。对前三慢更宜注意。若资格好者。对在下之人不可轻慢。须本佛教大慈悲。一视同仁。百般体恤。时存爱下之心。若资格浅者。对在上官长。不可傲慢。须本佛教大慈悲。服从命令。勿令生恼。时怀敬上之意。果能在下者常敬其上。他日为人之上。其下亦必敬之。此乃因果不易之理。倘在上者常敬其下。自然人心悦服。其下定能拥戴。上爱下敬。相习成风。则慢心全袪。一团之众。犹如水乳和合。而保民护国之勋业。何难建树呢!以上所讲是为大慈悲。更有大无畏。大无我二义。

  第二、大无畏之精神学。无畏者。无所怖畏。俗语说:就是‘不怕’。大凡人有畏心。其志必怯。事业难成。心若无畏。其气必壮。功业易建。人生所畏之事甚多。不能枚举。求其最切近于己者。是人人无一不怕老病死三事。怕老何故?以壮岁日迁。老景渐迫。精神昏昧。殆至不久于世。怕病何故?以四大(地、水、火、风解在后)失调。一身困苦。医药罔效。命在顷刻之间。怕死何故?以贪生怕死。人所同情。一息不来。永成千秋之别。以上所说三事。究竟只是一事。怕老者为死期将至。怕病者为死相现前。就是一‘怕死’而已。佛教所说大无畏者。不是不怕法律也。也不是不怕因果也。就是‘不怕死’。而能‘不怕死’者。是得‘大无畏’也。

  法律不可不怕。以法律为立国之本。一切人民皆依法律为保障。故当视如神圣不可侵犯。即军中之军令纪律。亦复如是。均要遵奉。因果。亦不可不怕。世人多由不信因果。所以纵心造恶。而无忌惮。以致堕落。实在因果是世间不易之定理。作善因必招乐果。作恶因必招苦果。依因感果。无可改移。因是种子。果是收成。世人种甘蔗之种子。必得甜味。种苦瓜之种子。必得苦味。因果定然相符。断无‘种甘蔗结苦瓜。种苦瓜生甘蔗’之理。世人每说。‘佛家创因果之说以惑人’此语实属大错。

  不知信因果者为不惑。不信因果者。正是大惑。因果之说。不独佛家有之。例如。儒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又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讵非因果之说乎?道家太上感应篇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形直则影直。形弯则影曲。’以因果决定不离。故喻如形影。佛教则曰:‘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此为大乘正理之说。与世人所说生天堂堕地狱。其主权操在阎罗王者。大不相同。倘信阎罗王有这种特权。是谓迷信。而非正信。大乘正破此种迷信。佛说:天堂地狱皆由人心善恶所作成。人心善恶为因。天堂地狱苦乐为果。一切果报。不出因心。深信‘因能感果’是谓正信。可以破除迷信。

  有人反指佛教为迷信者。实枉屈之也。天堂乐果。所受福乐。自然思衣衣来。思食食来。所住宫殿。七宝合成。六尘境界。庄严美妙。五种神通。(天眼澈见。天耳遥闻。他心悉知。神足远到。宿命不昧)。一一具足。若不修十善。决定不能生天。十善不出身口意三业。身三业:不杀、不盗、不邪淫。口四业: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业:不贪、不嗔、不痴。

  杀生之事。本是伤慈。然立身军界。为除暴安良。保民护国。奉有军令。而与私意杀害者有别。若对私人份内。一定不可行。杀人为因。必招人杀之果。如无故杀人。以强凌弱。则处以军法。岂非等同自杀耶!故身以不杀为善。不盗者。不可偷盗他人财物。一针一草。不与不取。临财毋苟得。见利必思义。故不可偷盗。不邪淫者。他人妻女。他所守护。不可非礼故犯。调戏诱奸。胁迫从事。俱属有罪。古训有云:‘万恶淫为首。’又云:‘孽海茫茫。首恶无如色欲。’故不可邪淫。此为身业三善。

  不妄语者。吐词真实。无有虚妄。不绮语者。不说花言巧语。每见世人。口头甜如蜜。心内利如剑。此即绮语。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不恶口者。不可以恶毒语言咀骂于人。不两舌者。不可向彼说此。向此说彼。两头搬弄是非。此为口业四善。不贪者。恬淡自守。对一切顺情之境。不生贪爱之心。不嗔者。忍辱为怀。对一切逆情之境。不起嗔恨之念。不痴者。心常觉悟。对一切理事之中。不存痴迷之见。此为意业三善。身口意三业。能行十善。是即天堂之因。天堂乃是十善之果。苦反此不行十善。而作十恶。则是地狱因。地狱亦即是十恶之果。故曰:‘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天堂有路。若不作善业。虽然欲生。到底不生。地狱无门。若作恶业。虽欲不入。不得不入。此即‘因果不昧’之理。

  世有邪见之人。不知因果。有同时因果。现生因果。隔世因果三种之别。时常拨无因果。此为‘破见’。是大罪过。不独自误。而能误人。故曰:‘破见之罪。比破戒为更大。’何谓同时因果?如有一人。见别人身带多金。竟然拦路抢劫。随即被捕枪决示众。此为‘同时恶因果’。若有一人。遗失公款。无力赔偿。有欲寻死。更有一人。察知其故。付款代偿。以救其命。旁观者。即赞此人为大善人。施款救命。因也。得大善人之荣誉。果也。此为‘同时善因果’。

  何谓现生因果?少年所作善恶。中年受报。中年所作善恶。晚年受报。古语云:‘莫道为善不昌。殃尽必昌。莫道为恶不报。祗因时节未到。时节若到。丝毫不错。’何谓隔世因果?以世人今生虽然作善。而前世恶业果报未了。今生善业薄弱。不能敌他。故不能即感善果。世有一种作恶之人。愈作愈发达。并非作恶所感乐报。亦由前世善报未了故也。

  佛教古德有偈云:‘欲知前世因(或善或恶)。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或善或恶)。今生作者是。’凡论因果者。定要明白三世因果。因果二字。实足以范围人心。倘若拨无因果。生大邪见。自误误人。必定堕落地狱。昔有一僧遇有人问曰:‘大善知识。落因果否?’答曰:‘不“落”因果。’由此错答一字。五百世堕落野狐之身。至百丈祖师时。化现异人。而来听法。闻说‘不“昧”因果’。方始灭罪超生。是则因果不可不怕也。我说佛教大无畏者。乃是不怕死也。

  凡为天下奇男子。世间大丈夫。必有高尚之见解。视色身如梦幻。视生死如鸿毛。但求建功立业。保国安民。对于个人。无有不可牺牲者。余尝与人书联云:‘丈夫自有冲天志。’男子故当存救世之心。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于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沧溟。’吾人秉两间之正气。自当养吾浩然之气。而成伟大之事业。切勿‘贪生怕死’。为无生气之傀儡。必须认定目标。我生斯世。自当尽我天职。但能福国利民。则虽肝脑涂地。皆所不惜。能存此心。自得‘大无畏’。

  佛云:‘身如聚沫。身如芭蕉。’本是无常不实之物。何必过于爱惜!若把此身看得轻。生死自然不怕。大无畏之精神自可现前;况生死之中。还有不死者在。如能为国捐躯。名留青史。色身虽死。精神不死。如黄花冈诸烈士。身死功存。年年受国人之纪念。其荣耀为何如也!诸位!生为男子。立在军中。当抱伟大之思想。期立不朽之功业。齐学佛教大无畏之精神。人人为大丈夫。个个为奇男子。方能寿世不死也。

  第三、大无我之精神学。先要从‘我’字讲起。后讲到‘无我’。再讲到‘大无我’。一切世人。莫不共执现前身心。以为实我。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何谓颠倒?本来无我。妄执为我。是为颠倒。‘种种’二字。即指身心。二皆妄认。对于无常不实之身心。认作真实之我。故曰:‘妄认身者’。世俗云:‘是父精母血。结合而成。’佛教云:‘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属地大(有形质如地之有碍);精血便利属水大;周身暖触。属火大;鼻息运转为风大。’犹儒教云:‘人身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之义。’

  四大中。前三大易知。第四运转。说为风大。难知。风者。有流动运转之功。如手足运转。皆风大之力用。假使风大失调。在手不动。则名‘手疯’。在足不动。则名‘足疯’。以此可证一身运转。皆属‘风大

佛教圣地传经新闻

’。四大和合。虚妄有生。四大分离。虚妄名死。人身之死。风大先离。鼻息遂断。周身不动。第二火大亦离。身发冷触。第三若不及时收敛棺中。胖胀水流。水大亦去。祗剩皮包白骨。到底亦无。有难云:‘白骨不无。’答曰:‘非实不无。不过不即无。而经久方无。白骨终化为土。’若不化为土。则前朝所葬之人不少。自应遍地皆成白骨场。何以古坟掘之。内即无骨。即此可证白骨。终归于空。四大既是有合有离。自属无常不实。人生上寿。不过百年。世缘既毕。断难由我主宰保留此身。永远不死。

  由是看来。此身究竟非实。众生妄认四大为真身者。是一颠倒也。心者。有‘真’有‘妄’。世俗多皆‘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何以知之?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云:‘有心。’再问曰:‘汝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胸中云:‘在这里。’此人即是不知真心。彼所指者是肉团心。虽名为心。但是肉质。状如莲华。昼寤则开。夜寐则合。全无何种功能力用。我说此心无用。只恐大家必定怀疑不信。现在此心。而能东思西想。何以说为无用呢?然此种说话。一错再错。将肉团心当为真心一错也。又将第六‘意识’思想之功能。认作肉团心之功能。再错也。

  肉团心若能思想。则此心未离身中。皆当思想。何以人身乍死。此心仍在。即便不能思想?当知思想是第六‘意识’。人死六识离身。故肉团心虽在。便不能想。即此可证肉团心无用。第六意识虽能思想。只是六尘缘影。亦非真心。何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吾人具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于六尘。而起六识之心: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耳根对声尘。而生耳识;鼻根对香尘。而生鼻识;舌根对味尘。而生舌识;身根对触尘。而生身识;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

  吾人六根对六尘之境。而起六识之心。前五识力微。惟第六意识。其力最强。善能分别好丑。而起憎爱。使令身口造作恶业。将来能使第八识依业受报。第六识心。虽有种种功能。毕竟非实。本无自体。随六尘为有无。如眼根

德格县佛教活动新闻

见色。即有分别色尘之意识生;乃至意根对法。则有分别法尘之意识生。六识为能缘心。六尘为所缘境。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六尘如形。识心如影。即指此心;无体非实。众生妄认六尘缘影为真心者。是二颠倒也。

  一切众生。无不妄认虚伪身心。执为实我。既执为我。必存爱我之心。贪嗔痴等诸不善心。无不因此辗转发生。如世人贪求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境。皆是因‘我’而起。何以贪财为我?要受用故。何以贪色为我?要娱乐故。何以贪名为我?要荣耀故。何以贪食为我?要滋养故。何以贪睡(包含床榻被褥在内)为我?要安乐故。佛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此‘根’即生于‘我’字。若我所贪之财色名食睡五欲之境。或被人妨碍。或为人攘夺。则嗔怒之心勃然而起。贪嗔既起。无恶不作。心地黑暗。是大愚痴。贪嗔痴三毒。实以‘我执’为本。一一无非为著「我’。然‘我’之范围。能渐渐扩大。初贪求一己之五欲。如是辗转及于妻妾子孙。由一家而一族。其贪愈不可遏。嗔痴亦然。一切世人。各各皆因‘我’而起三毒之心。故国家日见纠纷。世界不得和平。‘我’之为害。洵大矣哉!

  佛观众生。皆因‘我执’之病。所以起惑(即烦恼心)作业。依业受报。轮回生死。不得解脱。由是说出‘无我’之法药。而医众生‘我执’之心病。若能了知身心虚妄。不执以为实。则我执心病除矣。佛说‘无我观’。即是‘澈底的人生观’。教人观察吾人所认‘我’者。本来‘无我’。不过色心二法组织而成。假名曰‘我’。色法有四。即地水火风四大组织而成肉体。谓之色蕴。心法亦有色。即受想行识四蕴。合为五蕴。蕴者。积聚义。积聚五法。方成为人。色蕴已知。何为受蕴?受者。领纳为义。能领纳前尘境界。如眼受色。耳受声等。想者。取像为义。能想像所受境界好丑。不好丑等。行者。迁流为义。即念念思量。相续不断。如急流水。日夜迁流。无暂停歇。孔夫子一日在川上叹曰:‘逝者(即迁流)如斯夫。不舍昼夜。’即说行阴。非说水也。

  识者。了别为义。而能了别诸法。若按第八‘阿赖耶识’(译为含藏识能含藏根身器界种子等)。又名‘执持识’。能执持一期寿命。而得住世。故作‘无我观’者。观察依此五蕴身心。假名曰我。如五人组合而成团体。五人分散。团体即无。本无实我可得。若执色蕴是我。其余四蕴又是谁。若执五蕴皆我。岂有五我之理!反复观察。‘我’不可得。是谓‘我空’。佛有时说‘我空观’。即‘无我观’。令人观察此身。本来是空。不必等到死后才空。即现前未死本是空的。

  此身如梦境。此身如幻事。所以当下即空。这

山东省佛教新闻

种道理。明心觉悟之士方信。若未具慧眼者。多皆不信。且必欲诤辩不已。谓‘现前此身。非在梦中。何得谓为梦境?这种思想。人多如是。这正是大梦未觉。而在梦中作梦想也。当知一夕之梦为小梦。一生之梦为大梦。不可但认夕间是梦。而执一生非梦。古德云:‘世间是个大梦场。’诸葛武侯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此两则。皆指一生为大梦。此身正是梦中身。不待梦醒身空。正在梦时。其身本空。佛则觉醒浮生大梦。故称大觉世尊。

  何谓幻事?世有幻师。能以幻咒幻术之力。变化种种事物。如取一碗水覆之。以巾含咒书符。少顷挈巾示人。水中有二尾鲤鱼。有智大人。则知此鱼幻术所成。不认为实。若无识小人。一见则以为真;迷者如小人。觉者如大人。觉我此身。同彼幻事。吾人能常作梦观幻观。此身自空。我执自除。既不执身心为我。自无爱我之心。而贪嗔痴等三毒烦恼。亦无自而生矣。上说‘无我’。如何是‘大无我’?内观察一身之我。

今日常州佛教新闻

既然如梦境如幻事。则所谓我家我族。一一无非如梦如幻。则无我之范围。亦渐渐扩大。而为‘大无我’。诸君在军界中。一定要学佛教‘大无我’之精神。学不存身家之‘我见’。自然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既无。胆气自壮。可以‘建功立业。福国佑民’。

  更有最后数语。诸君切当谨记!为军人者。不但当观身空。还要更观境空。若能观得身境俱空。则虽大敌当前。自能鼓其锐气。逞其雄威。奋勇争先。不贪生。不怕死。如入无人之境。何难立破劲敌。立奏奇功!此即圆瑛所希望。诸君!位位身为奇男子。位位将立大功业。自愧才拙语钝。不善讲演。惟祈指正!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5/18482532921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圆瑛大师:佛教入世的精神;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48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