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而“福慧并修”则是从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来谈的。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因观世间众生沉溺欲海。饱受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心出家求解脱之道。经过十余年的访师求道和潜心修行。释迦牟尼终于证得了解脱生死轮回之无上正等正觉(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之后。释迦牟尼以此无上菩提法化导众生。说法四十余年。直至圆寂。以实践他降生之时即立下的誓愿:“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佛陀的这一誓愿。体现了佛教关怀众生、利乐有情的伟大的慈悲精神。
按照佛教经典原本的解释。“慈”和“
大乘佛教中有许多救苦救难的佛、菩萨。除以上已提到的释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萨外。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也是最受广大信众崇拜的救苦救难的佛、菩萨。应当指出的是。大乘佛教通过佛、菩萨体现出来的这种慈悲精神。并不是让人们通过祈祷去期待佛、菩萨来救度自己。而是要信众按照佛、菩萨的慈悲精神去实践。上述“福慧并修”中的修“福”业。即是要求信众通过对大乘佛法“六度”(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修法的实践。以实现利他的慈悲精神。中国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认为“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倡导“自性自度”。更是把实践济世利生的慈悲精神视作是否悟得“自性佛”的体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各国人民、政府之间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人人都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和同情心。若能发扬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将有助于人类爱心、同情心的养成和增长。
此外。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无情之山水土石。佛教对有情生命之慈悲。不仅体现于“不杀生&rdqu
我们现代人如能从佛教的不杀生和同情、爱惜一切有情众生之生命。以及积极保护生存环境等慈悲精神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话。我想对改进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当会有所裨益的。
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
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们的分别心。佛典中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说现象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源于人们的这种分别心。人们由分别心而起我执、法执。生贪、嗔、痴三毒心。成种种颠倒妄想。从而陷于无尽的烦恼、无边的苦海不得解脱。对此。大乘佛教认为要得到彻底的解脱。就必须以无分别的、平等的“般若”智慧。从根本上去除人们的分别心。这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对于现代人来讲。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无过于“自我”的失落。而这种“自我”失落。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嗔、痴三毒心。贪。为人的贪欲心;嗔。为人的嗔怒心;痴。为人的愚痴心。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的无限制追求;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众生的嫉妒或憎恨;愚痴则是对
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三毒。教导人们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心去转化嗔怒心。以智慧心去转化愚痴心。大乘佛教以本来清净为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大乘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是极其深刻的。
清净也就是空。不过大乘佛教是不离色言空的。他反对各种离色空、断灭空的说法。并斥之为戏论。因此。大乘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由此说来。大乘佛教之慈悲利他精神和智慧解脱法门。在今天还有其合乎时代的现实意义。可为现代人精神修养的资粮。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6/10474232942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