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体验宗教生活 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集体“出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出家」体验宗教生活 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集体“出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体验宗教生活 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集体“出家”
80中大学生“出家”清修 中大“宗教的多元认识与实践&rdqu
2018年四平市佛教新闻
o;公选课组织学生入寺院体验宗教生活 “原来和尚也发短信、上网”。中山大学日语系女生阎姝今年“十一”假期体验了5天“出家”生活后。颠覆了“长期生活在寺庙里的和尚应该远离社会”的看法。“他们的生活其实与我们很近”。 打坐、诵经、吃斋、普茶、听佛学讲座、参加传灯法会……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80位中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参加了为期五天的韶关南雄大雄禅寺禅修清净行生活营。在学生和老师看来。这是有点另类的度假休闲方式。但其实也是大学课堂的延伸。更是一种心灵的调节。 “出家”的学生们大多选修了中大外语学院副院长肖平主持的“宗教的多元认识与实践”公选课。肖平教授介绍。这门公选课去年始创。迄今已举办四期生活营活动。前三期分别是:去年寒假在南雄莲开净寺。今年“五一”在江西、湖北的寺院。
江西佛教最新新闻视频
今年暑假在罗浮山道观。活动都以“放慢脚步、善待心灵”为主题。 肖平说。这门公选课得到了美国岭南基金会博雅教育项目的支持。参与此次南雄大雄禅寺体验的营员。只要支付150元的费用。肖平说。开设这门公选课。并不是为了宣扬宗教。而是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而更深层次的是。让学生们通过体验宗教生活来学会调节心灵。“因为现在大学生的压力太大了。” 记者采访参加历次禅修生活营活动的部分大学生们。通过他们的讲述及记录。还原大学生们的这番特别经历。 [最不适] 用餐不准说话、不许剩饭 当几天“出家人”。大学生们最难以习惯。倒不是饭菜没肉没油。而是“用餐不得剩饭”这条戒律——佛学中说“自己的孽。需要自己去消”。 同学们说。进寺院饭堂要排队。先是师父。再是男众。最后是女众。进去后。中间是住持的位置。两边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长桌长凳。男众坐右边。女众坐左边。 早斋一般是稀饭、馒头、咸菜。中晚饭则有白饭、馒头、豆腐皮、青菜等等。吃饭之前要先唱一段经文。用斋前。每个人面前都有两个空碗。一个行堂者端着饭菜。从就餐者前面走过。就餐者如果想要那个饭菜。就将碗往外推。并用筷子在碗中比画深度。整个过程不许讲话。只能用眼神和动作来交流。 法学院张瀚形容自己第一次体验过堂吃饭的情形是“狼狈”:过堂的木桶“走”得飞快。有时想吃那个菜。没有反应过来。菜就飞走了。后来。他总结经验首要一条是“吃着碗里的。想着桶里的”。 此行去大雄寺。第一顿用斋很多女生犯规。碗里留剩饭。戒律僧等到学生们离开饭堂时才发现。到第二次用斋前。管戒律的师父特地严肃声明:“寺庙的饭菜都是施主施舍的。我们一定不能浪费。”老师父一番训导后。学生们规矩多了。外语系的方凌说。“见到不喜欢的菜。不敢要;要来的饭菜。无论如何都扒下去;实在吃不下。就趁着戒律僧不注意。把饭菜分给周围的同学。” [最痛苦] 凌晨三点起床做早课 早上六七点读英语。在大学校园不乏其人。不过。凌晨三四点起床做早课诵经。有同学总结道:比军训站得还久。站了一个多小时。巴不得早点进入“转圈”仪式。活动活动筋骨。 僧人凌晨三点多起来早课。睡意正浓的学生们也不得赖床。大家此时进佛堂的脚步犹如在“飘”。长时间打坐。脚酸背痛不说。“瞌睡虫”是最大的敌人。传播设计系的古雅卉说。虽然大家全部准时起床早课。但是很少有人能清醒地做完。盘腿坐在垫子上“打坐”。先听师父诵经。然后闭上眼睛吸气呼气。但一闭上眼睛。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早课诵经之后。学生们可以自愿选择出坡(即劳动)。数计院的陈健来参加过3次禅修生活营活动。每天早上七八点钟。这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自愿打扫寺院一个小时。“我们用小竹子扎成的大扫把。有将近一米半高。扫地时弯着腰。尽量将扫把放平。扫起来才快。” 陈健来观察到。来自城市的同学基本不会用这种扫把。都是站直身体。扫把竖着。根本扫不了东西。差不多一半的同学姿势错误。 [最惊奇] 僧人也上网、发短信 “佛家世界只有晨钟暮鼓、青灯独照。寺外潇潇冷雨、寺内唱念连连”——这是大多数学生体验前。对僧人生活的想象
国际佛教新闻
。 外语系的姜福滨此行在大雄禅寺见到一位知客僧在使用笔记本电脑。他的第一反应是:这跟周围的清修环境格格不入。很不可思议。他向师父请教。师父解释说。虽然出家清修。但是佛法还是要弘扬的。我们不可能出去到处去跟人家讲。所以借助了互联网。 今年“五一”参加禅修的同学对四祖寺的明奘法师印象深刻。明奘法师是中大85届气象学的学生。现在他还在网上开设论坛。专门弘扬佛法。解疑答惑。同学们说明奘法师常说。“出家当和尚并不是山顶洞人。还是得跟上时代”。 [最有趣] 与高僧“斗机锋” 每次禅修。都有法师为学生做佛法讲座。“原来我看高僧。觉得他们披着一层神秘色彩。普通人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经法师一讲。大家的距离接近了。”聆听大雄寺印澈法师的讲座后。姜福滨对佛教有了新认识:学佛学和上大学一样。不过我们学习的很多是技术。他们学习的是智慧。 陈健来说。和寺院高僧交流后。有如沐春风之感。“真正有修行的和尚都博学善辩。与平时在大街上遇到化缘的和尚完全不一样。”陈健来每次参加禅修活动。都会与高僧们“斗机锋”(佛学哲学上的辩论)。尽管是辩论。但高僧们说话从不偏激。常常是柔和而有说服力。 “无我茶会”是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一项活动:每个人自备茶具围成一圈。每人各泡四杯茶。三杯奉给左边的茶侣。一杯留给自己。三泡后可随意选择其他茶侣。互相行礼奉茶。 因为茶会形式有趣。大家乐此不疲。到处寻找目标奉茶。小小一杯茶。多喝几次让人频频想上厕所。以至于后来茶会时。同学们
佛教徒了解时事新闻
看到熟人就躲。一位女生说。正因为如此。“无我茶会”被大家戏称为“不要奉茶给我的茶会”。 对话 “举办无我茶会学习消除自我” 指导老师肖平称体验中已尽量淡化纯宗教内容 记:您是外语学院的副院长。为何开设这门关于宗教的公选课? 肖:开设宗教这门课。是为了推广博雅教育。从人文的层面上提升学生的心灵和思想。 记:为什么您除了讲课外。还要带学生们亲自去体验宗教生活? 肖:就像我们研究汽车。不能整天研究画图。要到工厂里面去看看汽车是怎么开的。请工程师讲讲制造流程是怎么样的
藏传佛教活佛查询新闻
。道理是一样的。宗教是比较敏感的内容。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我们不指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门宗教。通过参观、体验。主要是想让学生们了解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体验。既不是作为宗教信徒式的。也区别于一般的游客和香客。 记:您组织的历次禅修清净行活动。是否得到了宗教机构的支持? 肖:是的。我们会事先与宗教机构协商。要求把纯宗教的内容淡化。不允许对学生做宗教宣传。学生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体验。但寺院里的规矩。我们会要求学生尽量遵守。毕竟我们是去坐客。要尊重主人家。比如这次禅修。发现有营员偷跑出去吃香肠。这种行为。我们就会马上批评制止。 记:参与禅修的学生对宗教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外。我听到学生们还有许多感悟。说得最多的是。在那种环境下。心灵清静、平和了许多。 肖: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是希望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反思。现在很多大学生会为奖学金等外在的事物。争个不休。社会上总是在提倡自我。像举行无我茶会。就是倡导另一种精神——消除自我、学会感激。理解在社会上你付出的努力和你获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对等的。 有些学生体验后。可能是一时冲动。马上就想皈依佛门。这个原则问题。我们是不允许的。作为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负责。但假如这样的学生回来后还是坚持要皈依。那就是个人行为了。我们也不能干涉。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6/124646329867.html
以上是关于「出家」体验宗教生活 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集体“出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出家」体验宗教生活 中山大学80名大学生集体“出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