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23 01:4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湖北佛教最新新闻

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在我们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是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你神经有)毛病!”

  ——交通的状况是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

河北佛教新闻2020

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身后房子里也许有一个小孩”、“看不见的警察或监视器”之类当然不予考虑);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将来那个小孩有可能出事”、“闯红灯会增加交通混乱。最终使自己的车速和安全也受影响”之类当然也不予考虑);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那个小孩与我无关”、“交通混乱我管不着”之类心态。才是思考的真实基础)。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而就那个清洁工人来说。我想。她不会缺少那些亲友视为“正常”之惟一标准的“理智”。但她没有忽略“正常”人还不能缺少的良心。因为她相信一个很实在的道理:不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就梁晓声或他开车的朋友来说。我想。他当然知道这一次闯红灯有利无弊。但他虽招致辱骂而安然不动。因为他相信遵守这项规则。有利于大家长远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合乎正义;就那位美国老太太来说。后面楼房里有没有一个小孩。小孩会不会看见她闯红灯。将来会不会出事。全都是未知的。但她相信。因果法则(佛教称之为“因缘”)要求我们避免种下任何可能的恶因。博爱原则(基督教称之为“爱邻人”)要求我们关爱每一个人的生存。

  这些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

佛教最新管理新闻

狭隘理智的信仰!

  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对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进行历史的梳理、批判的讨论、自由的选择。但是。如果考虑到先贤相信“天生民。有物有则”已经涉及人与他人、社会、世界及其本源的关系。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

佛教葩芭佛像新闻

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原文出处

诸暨佛教最新新闻网

: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6/124229329958.html

以上是关于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何光沪: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29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