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23 01: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佛教

佛教新闻动画

建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即达到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在这点上。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市场运营管理上。同样要善于经营客户与消费者之心。企业的经营也要像佛教以对心的修炼为主。强调并重视人及人心。正如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博士在给《蒙牛内幕》作序中所期望的。“归根结底。蒙牛的成功在于善于‘经营人心’:在企业内部。注重向下经营人心。以聚揽人才。激发其工作热情;在市场上。善于经营客户之心。消费者之心。善于抢占其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如果中国企业都像蒙牛这样注重‘心’的经营。那么一定会很快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

  佛教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圆融的辩证法思想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

佛教搬迁新闻

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然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是建立在一心和概念思辩基础之上的。与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有所不同。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容于一心。故万法相容无碍。一与多、总与别、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一体无别。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现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多极化的社会里。仍然需要这种辩正智慧和精神境界。圆融是学佛之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是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这里的圆融并非奸诈狡猾。而是提倡一种“方而不怪。圆而不滑”的处世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圆融同样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在公司的战略和政策方针确定后。实现战略的关键在于执行。但在实际执行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会经常遇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圆融无碍的辩证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灵活执行战略和方针政策。不能僵化顽固。否则很难将公司的战略得以彻底地贯彻和执行。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也要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在团队中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贯通的合作精神。使团队的执行力发挥出最佳效能。

  佛教向我们揭示了“诸行无常”这一永恒发展变化的规律

  “诸行无常”说的是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诸行”讲的是范围。意思是“一切”。“无常”是这句话的中心。“无常”的意思讲的是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处在生灭变异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常存不变的。相反。它们都是瞬息化、流变无止境的。

  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

瓮安县新闻佛教

和空间。

  对于企业来讲。要将这种“诸行无常”的发展变化观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在时刻变化着。市场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经济环境在变化。宏观政策在变化。世界格局在变化。小环境在变化。大环境也在变化。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量。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能够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放松。就要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那种感觉“每天我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有战战兢兢地为生存和发展努力。不断努力适应外界和内部的变化才能塑造出百年的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

  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佛教讲“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内部。“无我”即是无自性。无自己的特征。它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天地宇宙包罗万象的一切东西。其演化与运行遵循着自有的诸多大法。可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些法有的至深至奥。有的至简至明。有的亘古不变。有的应运生灭。但无论怎样变化。万物都不可能脱离大法。

  佛教强调要达到“合于诸法”。就必须首先进入“无我”。因为“无我”而“法现”。因为“有我”则“蔽法”。强调“无我利他。普济众生”。古人云“由无我。方能经世;由利生。方见无我”。也就是说。心中破了“我相”。方能治理国事、世事。要知道自己是否达到&ldquo

佛教创始人新闻

;无我”的境地。就要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利益众生和他人了。

  “无我”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和大智慧。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无我”的大智慧、大境界角度。一方面从企业的营销管理看。现实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探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需求。从而设定我们的战略方法和战术手段。而不能主观地臆断和盲目决策。比如一个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于这一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即他人的消费需要。适应他人的消费心理。应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简单地“以产品为中心”。只关注这个产品能否满足自身的理想需求。“闭门造车”的产品是不可能被市场所接纳的。

  另一方面。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中。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据调查三分之二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

泉州佛教界新闻

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

  佛教对人性细致和真实的剖析为管理者自我提升提供基石

  在佛教看来。人就是人。人性本净。但由于受无明之覆。贪瞋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之攀缘。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佛教对人欲求的产生分析是详尽且合理的。并且佛教认为这些欲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对治与去除的。它大胆地把人性进行了细致和真实的分析。将人具体化、实在化。同时由于佛教不但分析了人的外在表征。而且探究了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源及其发展趋向。强调了人的如实人性与动态人性。使其将人性理论架构得更为全面、真实和契世。

  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一方面在管理当中要勇于认识自身存在的贪瞋痴三毒。时刻警惕它们。并在一念未生前看住它、盯住它。先觉悟到它。避免被贪心、愤怒、愚痴控制住自己。始终保持谦和、廉洁、平易的管理风格。加强自身修养。这不仅对于自己而且对于整个团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用佛教对人性的分析原理。去激励和管理整个团队。鼓励团队成员戒除贪瞋痴三毒。从而提升整个企业团队的文化和素质。

  佛教对僧团队伍的管理揭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

  作为传承两千五百年的佛教。佛教僧团队伍作为一个组织能历千年而不衰。经数代而不竭。这与佛教用清规戒律管理佛门弟子以及它组织完备的丛林(即寺庙)制度有关。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它向它的成员传达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标。指出只有按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有严格和详尽的规定。另外作为佛教传播的基地(寺庙)也建立起了严格的组织机构。在方丈之下有二十四个序职、二十四个列职、二十四个杂职。一般寺庙设有四大堂口、八大职事。纪律严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种严密完备的组织方式及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了佛教历经千年流传到今而不衰落。

  作为现代企业。从佛教的组织和管理中应得到的启发是:必须明确高尚的企业目标。必须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职务说明书、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要有“规矩”来管理企业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规矩的建立不是摆花架子。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对任何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要严格惩戒。不能姑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并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促进有质量的工作成果。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佛教用让每一个人成佛的理念激励着每一个崇信佛教的人。与佛教及寺庙组织共同成长。作为现代企业。要善于从佛教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之。企业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出企业发展的愿景。用圆融无碍的辩正观。将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定为己任。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去掉“我执”。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双赢、多赢的局面。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百年企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6/12595033000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27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