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
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不同的
佛祖从“人的生老病死”、“万法(物)的成住坏空”。悟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认为。宇宙当中一切的存在。没有一样是可以恒久不变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佛教称之为“无常”。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显现。那么众生又在追求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你所追求的东西有一天将不复存在。不再属于你。你还会舍弃一切去追求它吗?很少有人会这样去想问题。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管他呢。先拿到手里再说。因为这样的想法。人们努力的付出。甚至不择手段的要去获取。如此。烦恼便产生了。如果仅仅是产生了烦恼。也还好一些。问题在于所有的身口意的造作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佛教称之为&ld
站在究竟的角度。“轮回”这个东西实在不能带给我们恒久不变的快乐。所以佛教努力在寻找舍弃轮回的办法。经过很长时间的苦修。佛祖释迦牟尼佛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找到了舍弃轮回的办法。我们称之为“证悟、涅槃”。佛祖将这样的方法传给与他有缘的众生。很多众生循着这样的方法。到达了同样的目的地---断除烦恼、脱离轮回”。随后。这样的教育方式称之为我们“佛教”。
佛祖在3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涅槃。但是他的教育却一代代流传下来。教育了很多人。担当教育使命的就是这些“和尚”。正是因为这些“和尚”。我们在佛祖进入涅槃3000多年后的今天。还可以有缘听到佛法。还可以学习到佛祖当年传下来的很多方法。所以我们对这些“和尚”怀有深深的敬意。视之为“宝”。在汉传佛教中。我们称之为“僧宝”。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过。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众生的生老病死、万法的成住坏空却一直上演着。无量的众生仍然在生死轮回中挣扎。苦无出期。这些“和尚”一直秉承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不断在此娑婆世界。奋勇救度众生。
试问。如果这些和尚们墨守陈规。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又如何去教育一大群“与时俱进的学生”呢?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佛教的弘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
和尚不是吃苦念经的么?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自己思维一下:和尚吃苦是为了什么?念经又是为了什么?
佛教的修行方法据佛经介绍有八万四千种。我们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用来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这些法门之中。就有苦行!苦行的目的在于让自己的心远离“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心毒。远离这五种心毒。就是远离烦恼。远离烦恼。就有可能彻见自己本来面目。让自己觉悟。
并非所有僧人一剃度。穿上僧服就可以担当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虽然站在广义的角度。所有僧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僧宝”;但是站在世俗的角度来说。僧人也分两种:凡夫僧和得道僧。凡夫僧在没有得道前(证悟前)。和众生都是一样的。也有欲望。有烦恼。也受生死的束缚。也会轮回。但是一旦得道(证悟)。就成为了我们常说的“高僧”。
在大乘佛教中。得道僧要具足永不退转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发愿救度一切流转在轮回大海中的苦难众生。你能想象一群有这样愿力的和尚却不跟红尘接触。只顾自己闭门念经
为什么现在和尚的待遇比公务员还好。和尚还需要考大学?需要文凭。需要地位?
我不知道您接触过多少“和尚”?不过我接触的僧人倒是不少。就说说北京的潭柘寺吧。这是一座千年古刹。京城老话讲“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寺现有十几位
一个人立志出家为僧。心怀救度众生的大愿。但是仍然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体制就是佛陀建立的。今天学校里的校长、教务主任、纪律老师、专业课老师。在佛学院里都有。佛学院的教学也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我们要知道。佛教的这种教学和考试方法可是存在了上千年了。现在我们用的这些教育方法最远也不过才两百多年。
在佛教中。僧人可以说一生都在学习实践中度过。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哪里象今天的学生。出了校门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佛教里的文凭。可不是混出来的。那是经年累月的苦读、闻思得来的。没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如何成为人天导师?如何担当如来家业?
真是神奇的国度了。现在好多人求神拜佛都是都给寺庙捐钱什么的。说真的送钱给佛。不算是侮辱佛么?原来现在的佛都可以用钱来算的么?——依佛制。佛教寺院本身并不应该从事生产活动。僧人的任务是学习、实修、教化众生。寺院和佛学院其实就像是师范学校。这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自佛陀时代起。在家人给出家人供养就是制度。出家人没有收入和经济来源。生活上完全靠信众的供养。佛陀住世讲法的年代。佛陀每天还要托钵乞食。接受大众供养呢?
今天到寺院的人们。很多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寺院供养了。很多人以为给寺院钱。给僧人钱。只是以为自己能换来一份平安。换来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这些都是对佛教极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即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们贪欲的心态在作祟。很多人到寺院去。是抱着跟佛菩萨做交易、做生意的心态去的。我给你烧高香。供香火钱。你就要保佑我平平安安、升官发财、金榜高中、子孙满堂......这些想法。实在是愚痴的很。佛并不需要我们烧香给他。佛陀早已证悟圆满的智慧。彻断一切烦恼。怎么会需要“争那柱香”呢?这真是用凡夫见识妄断佛陀智慧。
佛教的修行。讲究福慧双修。既要修福。也要修慧。慧从持戒、禅定来。从精进闻思修来。福德资粮。从布施、忍辱中修来。佛家称为六度波罗密。即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缺一不可。供养寺院、僧人。就是布施的一种方法。长养自己的福田。为自己累积修行资粮。佛教中布施须存“三轮体空”(即无施者、无受者、施受皆无)思想的。简单讲就是积阴德、不张扬自己所做的布施。如果抱着做交易的心态去做供养。这样的供养只有微薄的功德。无法转换为成佛的资粮。
谈到佛性。略作说明。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佛性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美丑......佛教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因“贪嗔痴”等烦恼毒而心生障碍。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致一直在轮回苦海中颠沛流离。不能脱离生死。殊为可惜可叹!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7/105106330424.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能超法师:为什么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