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谛」禹振声:佛用四种方法 度化一切众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四谛」禹振声:佛用四种方法 度化一切众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禹振声:佛用四种方法 度化一切众生
禹振声:佛用四种方法 度化一切众生
四悉檀。是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生的四种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
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辩明宗要;有时也解
四悉檀义出于龙树《大智度论》卷一。它的大意是:
一
二、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更有《破群邪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前者不信罪福。堕断灭见;欲拔彼断见。是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杂受”。后者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是故不说有受者触者。
三、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四、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过一切语言道。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诸法实相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如摩诃衍义偈中说: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论中并阐释了第一义悉檀与其余三悉檀的相互关系:
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都可以破。第一义悉檀则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因此。其余三悉檀中所不能通的。第一义悉檀中都能通。
二、不仅第一义悉檀是真实。四悉檀各各有实。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悉檀故无。第一义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义悉檀故无。
三、四悉檀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中土佛教中广用四悉檀义阐释经义和观法的莫过于天台宗。如隋代智顗《法华经玄义》卷一下、《维摩经玄疏》卷一。并曾对四悉檀作系统的论述。举其要点如下:
一、世界悉檀是在于随顺众生所欲乐闻。分别为说众生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各各不同的正因缘法。令得世间正见。因此。世界悉檀重在随众生乐欲。至于各各为人悉檀。是重在生善。对治悉檀是重在破恶。第一义悉檀是重在悟理。
二、第一义悉檀有两种。一不可说。是内证的一面。即是诸佛、辟支佛、罗汉所得真实法;二可说。是教法的一面。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四句。次第以对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门。都令入实。
三、一悉檀通有四悉檀义。例如阴、入、界隔别。原是世界悉檀;但因缘和合故有人。即是为人悉檀;正世界破邪世界。即是对治悉檀;闻正世界得悟入。即是第一义悉檀。其余三悉檀。也同样具有四悉檀义。又四悉檀不同。通是世界悉檀;四悉檀遍化众生。又通是各各为人悉檀;四悉檀皆破邪。又通是对治悉檀;随闻一种皆能悟道。又通是第一义悉檀。
四、四悉檀是龙树所说。与《禅经》中佛所说四随义相符合。四随是:一随乐欲。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随第一义。随乐欲举修因之相。从因得名;世界悉檀明得果之相。从果立称。随便宜是随行人所宜之法;各各为人悉檀是化主鉴机。照其可否。其余两种。名义相同。
五、四悉檀可对四谛。一直对一番四谛:约苦集谛明世界悉檀。约道谛能治明为人悉檀。约道谛所治明对治悉檀。约灭谛明第一义悉檀。二广对生灭(藏教)、无生(通教)、无量(别教)、无作(圆教)四种四谛。一一四谛都可对以四种悉檀。三总对四种四谛:生灭四谛对世界悉檀。无生四谛对为人悉檀。无量四谛对对治悉檀。无作四谛对第一义悉檀。
六、用四悉檀起观。如从假入空观时。先观正因缘法。殷勤乐欲;并用为人悉檀。令发善根;巧用对治悉檀。令断结使
七、用四悉檀起教。一、起四教、十二部经和顿渐经教:佛于生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小乘根性人说三藏教;于生不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三乘根性人说通教;于不生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别教根缘说别教;于不生不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圆机说圆教。又用四悉檀起三藏教十二部经、通教十二部经、别教十二部经、圆教十二部经。用四悉檀起华严教、三藏教、方等教、般若教、法华教。二、起大小乘论。例如天亲用别圆两番四悉檀造《十地论》通《华严经》等。又五通神仙种种诸论、释天善论、大梵出欲论。也都是用初番悉檀所作的方便利益。
八、用四悉檀起圣默然。四种四谛都是三乘圣人所证法。非是凡夫所能知见。由不能见而称其不可说。由不可说而名为圣默然。如《华严经》中约无量、无作两番四谛。以及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为圣默然等等。圣默然即是不可说相。天台一家明义。有六种不可说相:一世间禅定二禅以上无觉无观不可说相。二外人见心所明绝言之理不可说相。三三藏教不可说相。四通教不可说相。五别教不可说相。六圆教不可说相。不可说虽同。解其义趣。实不相混。圣默然正为自乐。傍亦益他。都是由四悉檀而起。利益一切众生。
九、四悉檀的得和用。得是自证。用是利他。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下地或不得不用。或得而不用。或不得而用。或亦得亦用。称机才算是能用。差机就是不能用。如果不知人根。就不应当说法。
十、四悉檀的权实。三藏教和通教。教道证道都是权;别教。教道权。证道实;圆教。教道证道都是实。用此权实约五味教。乳教等有权有实。酪教只有权。法华只有实。法华开权显实。决诸权世界悉檀为妙世界悉檀。乃至决诸权第一义悉檀为妙第一义悉檀;妙第一义不隔于三。也就是决诸权悉檀。同成妙第一义悉檀。
四悉檀的主要意义在于称机说法。如智顗《摩诃止观》卷三下说:“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这样。佛说法就有了种种差别。如《摩诃止观》卷一上说:“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杂益。”而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说法意。智顗在《维摩经玄疏》卷二里。曾经评论地论师计真如法性生一切法。摄大乘师计黎耶识生一切法。认为“理无二是。二大乘论师俱禀天亲。何得诤同水火”。他说:“佛有四种之说。皆是悉檀方便入假利物。而诸众生颠倒不了。或执外人邪说四边。或执佛法经论四边。而生见著。……若解四悉檀意。如前异说。皆大利益众生、兴显佛法也。”
唐湛然继续阐扬了智顗的论点。他认为广用四悉檀义是天台一家消释诸经的特点之一。如他在《止观大意》中说:“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休。今用四悉檀意。无滞不融。拔掷自在。”
四悉
唐代法藏曾以四悉檀作为“经论解释分齐生解方便”之一。如《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或约世界说有。胜义为无。如第一(世界悉檀)说;或胜义为有。世界为无。如第四(第一义悉檀)说;或对异机说有。对余机说无。如第二(各各为人悉檀)说;或治此病为要。于余病为非。如第三(对治悉檀)说。皆须得其本意。法悉有用;随言混取。失意成谤。”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7/09264633148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四谛」禹振声:佛用四种方法 度化一切众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四谛」禹振声:佛用四种方法 度化一切众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