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20 01:5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

  有了佛教自身超越时空的基本特质。佛教的发展问题。事实上就是佛教如何更好地“应”当今社会的“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内在生命力的问题。

  当代社会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消解佛教的生存基础;相反。仔细分析当今社会的特点。我们注意到。佛陀建立的教法与当代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更为明显的契合。使人们更容易贴近佛教的宗旨。体贴佛法的精义。

  具体表现为:全球化使得人类的共生性加强。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关系更为鲜明;个体的生存流动性加强;人类的界限。拥有了新型的形式。国家、民族之类的有形边界的重要性在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宗教、经济等的无形边界。边界内外的互动频繁;网络世界。加强了个体之间的平等性。加强了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自我的选择和决定显得更为必要。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

  这些。都为人们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论、因果论、业报论、实相论等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当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在为佛教提供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以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关系。给佛教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综合的思考要求。

  考虑到“佛教在世间”的生存现实。佛教的发展决不能实行教内自我封闭。而必须关顾到教内和教外的不同角度的思考。

  教内信众和教外人士对佛教关注的立足点不同。

  从教内信众而言。“佛教要发展”是前提。是不可能怀疑的目标。所以思考的核心在于“怎么才是佛教的真正发展”以及“怎么发展佛教”的问题。

  对于教外人士而言。“佛教是否要发展”的问题。取决于“佛教是否真实地为个体带来帮助”、“佛教与现实社会是否协调”、“佛教是否为社会的和平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撑”。以及“佛教与其它社会利益团体、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因而。对于“佛教发展”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着教内和教外的不同设定。

  佛教教育和佛教的长足发展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佛教教育的开展。应在教内和教外寻找到共同的基点:使佛教“在世间”的生存。既有利于佛教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和社会的共生意识是佛教得以发展的前提。

  “佛教教育”的开展。需要考虑到佛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社会的共生性和互动性。需要具有更为宏阔的视野、更为整体综合的教育理念。

  分析“佛教教育”这个概念。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以佛教为内容”的教育、“为佛教的教育”和“以佛教(界)为教育主体”的教育。

  “以佛教为内容”的教育。是把佛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佛教教育有必要超越佛教信仰的界阈。让生存在世间的人们分享佛陀和他的后继者们的智慧和创造。其教育对象是所有的人。

  “为佛教的教育”。即为了佛教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又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让非信仰群体了解佛教。从而为佛教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其对象是社会各阶层;其二是扩大信仰者队伍。提高信仰者的综合素养。促进佛教人才的培养。其对象是以僧伽为首的“四众”。

  “以佛教(界)为教育主体”的教育。教界一方面承担着自身人才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借助教界的力量开展社会教育。把“兴学”作为教界参与社会、深入人间的管道。在利益群生的基础上。促进佛教的发展。这要求教界以人文关怀为主要方针。以利益大众、利益社会为目的。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对社会大众传达佛法的精神理念。

  这三个层次的“佛教教育”。其共同特点是“佛教为世间”。这既符合佛教的根本宗旨。又符合教育的核心取向。

  也只有首先破除“世间为佛教”的狭隘心理。树立“佛教为世间”的人间性导向。以

传统的佛教有什么新闻

帮助佛法住世为核心目标。获得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相即不二。才能使教内外超越信仰的界阈。取得教育共识。真正做好佛教教育。在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同时。发展佛教。显扬佛教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也才能真正成就“世间为佛教”。

  佛教教育的成功是社会众缘和合的结果。在整个佛教教育的体系中。僧伽教育只是以佛教界为教育主体、为了佛教教团生存和发展、住持佛法而开展的对正式出家的佛教信仰者的教育。这相当于以上三个层次的佛教教育的交集。

  僧伽教育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把佛教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僧伽教育。僧伽教育等同于僧才教育。而僧才

佛教迷信新闻

教育又仅仅等同于教理和修持的提高。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不仅大大地缩小了佛教教育的内涵。而且会阻碍整个佛教的发展。并进而限制佛教对社会的价值实现。

  同时。会促使大众产生佛教教育是教界自家事的误解。甚至会让一些大众进而认为佛教教育的目的就

玉环佛教协会新闻

是佛教界抢夺人才、通过人才竞争发展佛教教团。与社会其它利益团体争夺社会资源。这种误解最终会导致大众和教界的疏离甚至敌视。

  无可否认。作为组织形式的佛教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和取向。也无法逃离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官僚、腐败等的弊端。但纯粹把教团作为社会利益团体。汲汲于“世间为佛教&rd

深圳市佛教新闻

quo;。既不符合佛陀创教本怀。也无法让大众更好地分享佛教的精神文化价值。更不可能使佛教教团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当前中国社会对佛教教育的关注。是遍及了教、学、政三界的。这意味着人们有一个共识:佛教教育不仅仅是教界的事。佛教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只关乎佛教自身的事。它同样关乎社会的安定和谐。关乎国人的精神文

藏传佛教新闻联播

化生活。因而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思考和规划。

  也正因为佛教教育兹事甚大。所以需要站在更为高远的立场上思考佛教教育的方向和构成。更好地动员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更好地运用佛教文化资源。促进佛教和社会的和谐共生、互助发展。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7/14371433164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俞学明:佛教教育发展不只关乎于佛教自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401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